《IT狗》以外的香港IT人

ViuTV製作的劇集《IT狗》曲終人散,這個有關本地科技創業家的奮鬥故事,贏得不少掌聲與共鳴。在鏡頭以外,究竟香港的互聯網生態是怎樣一番光景?

香港的第一代IT人,出現在九十年代中後期,他們分兩大陣營: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ISP,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和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s(ICP,互聯網內容供應商)。ISP為用戶提供上網服務,以黃金富創辦的「星光國際網絡」(Hong Kong Star Internet Ltd)莫乃光創立的HKNet為代表,但這兩家初創數年後就被巨企併購,所以至今仍知道它們的人不多。ICP方面,則以新浪、雅虎香港等為首,任用了不少年輕港人。同期,美國誕生了Google、eBay、Amazon等科企,並屹立至今。是為web1.0年代。

(相關舊文:雅虎香港幫)

Web2.0始於2000年代中,以「用戶提供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掀起互聯網革命,標誌性的科企為Facebook、YouTube、Twitter、Wikipedia等,以社交平台為主。加上無線網絡(mobile)和智能手機(smartphone)的普及,web2.0完全融入人們的生浩,變得無處不在、無孔不入。《IT狗》的劇情屬web2.0年代,它所影射的本地創業者們也以這個年代的為藍本。幸運地,少數誕生於這個年代的香港初創終將踏上上市之路,不會因被併購而漸遭遺忘。

我前後出版了兩本有關香港科網創業的書,《科網六子蕩寇誌》(2008年)和《創業大時代》(2015年),都以web2.0年代的初創為主角,迄今大部份有關創業的文章,也和web2.0有關。這些創業者們如今大約三、四十歲,大部份仍汲汲營營,躊躇滿志,二次創業的並不少。

不知不覺間,web3已轟然來臨。年初有一位熟悉區塊鏈技術和加密貨幣投資的科企老闆在家中宴客,我躬逢其盛,才發現香港已隱然形成一個新的web3圈子。他們又大約可分成兩種人,一種是具科網背景的「技術人」,比如LikeCoin創辦人高建;另一種是具金融背景的「投資者」,活躍於加密幣交易和NFT買賣。我很記得席上一位廿多歲的少年淡然自我介紹道,「我有15年投資經驗」:他在對沖基金公司上班,同時自行以程式進行股票和加密幣交易,估計月入港幣六至七位數。有別於極力爭取曝光的web2.0創業者們,web3參與者在現實世界多數頗為低調。一方面他們未必需要傳媒的光環加持,另一方面擁有與加密貨幣相關的巨額財富也使他們不得不小心翼翼。

(相關文章:歡迎光臨元宇宙

說到這裏,值得一提香港在web3世界的特殊地位:我們是世上絕無僅有兼具資訊流通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城市,吸引了一些世界級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以此為總部。去年年底《經濟學人》刊出了一篇精采的採訪文章The Most Powerful People In Crypto,揭開四位在加密貨幣世界舉足輕重的創業者之神祕面紗,部份訪問就是在位於香港的FTX辦公室進行的。訪問對像包括FTX創辦人Sam Bankman-Fried、幣安(Binance)創辦人趙長鵬CZ、Coinbase創辦人Brian Armstrong和BitMEX創辦人Arthur Hayes,個個都是一時豪傑,兼對社會現狀有一番偉論。

以上就是有關香港互聯網生態一個粗疏的縱向切面。每次科技變革,都會為現狀帶來劇烈的地殼變動,並造就新的機會、新的企業、新的富裕階級。美國首富從「前互聯網」年代的微軟Bill Gates、web1.0的亞馬遜Jeff Bezos、到web2.0的臉書Mark Zuckerberg,每次更替都標誌了一個新時代,下一個首富幾可肯定和web3有關。至於香港,過去兩次互聯網革命都沒動搖過頂層的富豪階級,未來會否仍然如此?

***

本文精簡版分上下兩集,於上周五及今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