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的代價》

我一位朋友是科技公司的創辦人,最近拜訪了一位世外高人,對方才四十多歲,出身傳統金融業,從比特幣只值幾十美元時開始投資加密幣,早已富甲一方。高人向朋友推薦了一本書《明日的代價》The Price of Tomorrow),作者Jeff Booth,是加拿大一家科技公司的創辦人,在科技界與幣圈很有影響力,呼籲人人都必須持有比特幣作為「救生艇」(lifeboat)自保,抗衡各國的瘋狂發債與印鈔。

我找了這本書來看,發現觀點頗新穎(至少我從未想過), 在科技、經濟、政治方面都有些啟發,值得向各位簡介一下。

首先Jeff Booth提出一個觀點:科技推動通縮(deflation),而這對大部份人來說其實是好事。科技不斷進步令生產效率大大提升、供應增加,繼而推動物價下跌,在這個不會逆轉的趨勢下,我們將可用更低的價格,甚至免費,享用更好的服務與產品。

另一加劇通縮的動力是再生能源的普及。能源成本約佔全球GDP的9%,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一環,也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但各國正加緊發展潔淨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而且它們的使用成本也越來越低,全面普及之期指日可待。

科技與能源都是影響大量經濟活動的基本元素,隨它們的成本持續下降,全球經濟怎會不加快通縮?通縮的步伐勢不可擋,但問題是,社會的整個經濟系統卻建基於「前科技」時代、應對通脹(inflation)的環境而設。經濟模型跟不上時代發展,這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簡單來說,通縮是指物價越來越低,貨幣越來越值錢;通脹則相反,物價越來越高,貨幣卻越來越貶值。在通縮環境下,人們傾向持有鈔票、減低消費,這不利GDP增長;而在通脹環境下,因貨幣會漸漸貶值,人們樂意消費,並傾向把鈔票換成資產來保值,兩者都對GDP有利。

一直以來,各國為追求數字上的成長,都拼命避免通縮、誘發通脹,並以舉債和大量印鈔來推動消費,製造經濟榮景假像。書中指出,過去20年來,全球舉債高達185萬億美元,以拉動46萬億美元的GDP增長。要知道,通縮加債台高築對經濟來說是劇毒,因為債務負擔將隨通縮而日趨沉重,目前各國政府都舉債累累,所以它們更將不惜一切避免通縮發生,大力印鈔絕不手軟。

一邊是因為科技進步和再生能源普及帶來的通縮動力,另一邊則是全球政府不約而同地以舉債和大量發鈔來製造通脹壓力,在兩股相反動力的拉扯下,全球經濟的脆弱可想而知。如果通縮出現導致經濟蕭條,就有機會造成全球債務違約;但持續瘋狂發鈔,也可能引發惡性通脹,最終也是全球債務違約。我們似乎難逃一劫。

扭曲的經濟環境令更多社會問題惡化,例如加劇貧富不均 — 書中舉例指,美國最有錢的5%人口,掌握了全國三分二財產,令95%人只能攤分剩下的三分一;導致保護主義和極右勢力抬頭等,令全球局勢更加動盪不安。

Jeff Booth在本書提出了很大的問題,但他的答案卻相對簡單:持有比特幣。比特幣的有限供應(2100萬枚)和去中心化,可以抗衡各大央行的無節制印鈔,成為持有者的「救生艇」,是我們在大時代下自保的不二法門。

***

本文精簡版分上下兩集,見刊於上周五及今天的《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