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日的代價》

    我一位朋友是科技公司的創辦人,最近拜訪了一位世外高人,對方才四十多歲,出身傳統金融業,從比特幣只值幾十美元時開始投資加密幣,早已富甲一方。高人向朋友推薦了一本書《明日的代價》The Price of Tomorrow),作者Jeff Booth,是加拿大一家科技公司的創辦人,在科技界與幣圈很有影響力,呼籲人人都必須持有比特幣作為「救生艇」(lifeboat)自保,抗衡各國的瘋狂發債與印鈔。

    我找了這本書來看,發現觀點頗新穎(至少我從未想過), 在科技、經濟、政治方面都有些啟發,值得向各位簡介一下。

    首先Jeff Booth提出一個觀點:科技推動通縮(deflation),而這對大部份人來說其實是好事。科技不斷進步令生產效率大大提升、供應增加,繼而推動物價下跌,在這個不會逆轉的趨勢下,我們將可用更低的價格,甚至免費,享用更好的服務與產品。

    另一加劇通縮的動力是再生能源的普及。能源成本約佔全球GDP的9%,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一環,也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但各國正加緊發展潔淨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而且它們的使用成本也越來越低,全面普及之期指日可待。

    科技與能源都是影響大量經濟活動的基本元素,隨它們的成本持續下降,全球經濟怎會不加快通縮?通縮的步伐勢不可擋,但問題是,社會的整個經濟系統卻建基於「前科技」時代、應對通脹(inflation)的環境而設。經濟模型跟不上時代發展,這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簡單來說,通縮是指物價越來越低,貨幣越來越值錢;通脹則相反,物價越來越高,貨幣卻越來越貶值。在通縮環境下,人們傾向持有鈔票、減低消費,這不利GDP增長;而在通脹環境下,因貨幣會漸漸貶值,人們樂意消費,並傾向把鈔票換成資產來保值,兩者都對GDP有利。

    一直以來,各國為追求數字上的成長,都拼命避免通縮、誘發通脹,並以舉債和大量印鈔來推動消費,製造經濟榮景假像。書中指出,過去20年來,全球舉債高達185萬億美元,以拉動46萬億美元的GDP增長。要知道,通縮加債台高築對經濟來說是劇毒,因為債務負擔將隨通縮而日趨沉重,目前各國政府都舉債累累,所以它們更將不惜一切避免通縮發生,大力印鈔絕不手軟。

    一邊是因為科技進步和再生能源普及帶來的通縮動力,另一邊則是全球政府不約而同地以舉債和大量發鈔來製造通脹壓力,在兩股相反動力的拉扯下,全球經濟的脆弱可想而知。如果通縮出現導致經濟蕭條,就有機會造成全球債務違約;但持續瘋狂發鈔,也可能引發惡性通脹,最終也是全球債務違約。我們似乎難逃一劫。

    扭曲的經濟環境令更多社會問題惡化,例如加劇貧富不均 — 書中舉例指,美國最有錢的5%人口,掌握了全國三分二財產,令95%人只能攤分剩下的三分一;導致保護主義和極右勢力抬頭等,令全球局勢更加動盪不安。

    Jeff Booth在本書提出了很大的問題,但他的答案卻相對簡單:持有比特幣。比特幣的有限供應(2100萬枚)和去中心化,可以抗衡各大央行的無節制印鈔,成為持有者的「救生艇」,是我們在大時代下自保的不二法門。

    ***

    本文精簡版分上下兩集,見刊於上周五及今天的《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菜鳥再談加密幣

    如果要簡單地總結剛過去的2020年,我會用三個詞𢑥:COVID-19、特朗普、比特幣。三者中誰比誰更瘋狂、更顛覆,大概沒人說得清。前兩者我在去年的文章裏都有提及過,今天就淺談一下比特幣吧。聲明一下哦,我既不是投資者,也非技術人,以下是門外漢寫給門外漢的一點分享。

    (相關舊文:菜鳥初涉加密幣

    即使對比特幣毫無認識的,大概也知道它在去年年終前一舉突破其2017年的歷史高位$19800美元,此後升勢幾乎未止(執筆時曾突破$41000美元),價格在全年內暴增三倍,成為世上最炙手可熱的資產之一。

    比特幣是世上第一種利用區塊鏈技術產生的加密貨幣(現在也被稱為「數字資產」),全面去中心化的管理和恒定的供應上限(2100萬個),使它成為加密幣之王:全球加密幣交易的總市值去年曾穿過10000億美元門檻,而比特幣佔其中近七成。

    坊間有大量關於比特幣本輪升浪的分析,以下是大致的共識,門外漢也不妨稍作了解:

    1. 寬鬆貨幣政策:全球央行以前所未見的力度加大貨幣供應,以抗衡疫症對經濟的巨大衝擊。在法定貨幣水浸的同時,比特幣則迎來第三次供應減半,令不少人開始購買比特幣作資產對沖。
    2. 入場更方便:網上經濟活動因疫症而蓬勃,間接帶動加密幣更普及。去年十月,擁大量用戶的PayPal正式啟動比特幣的買賣和交易功能,這是個里程碑,便利更多散戶進場。
    3. 機構投資者的參與:而對本輪升浪貢獻最大的,則非機構投資者的參與莫屬了。比特幣在2017年大升時,許多機構投資者對此新鮮事物抱懷疑態度,但經過幾年的沉澱後,市場漸對比特幣產生信心。去年就有不少「百年老號」的基金或機構投資者進場,並發行比特幣相關產品。在「怕執輸」(FOMO, Fear of missing out)心態的帶動下,市場對比特幣的需求持續走強。

    (相關舊文:銀行的恐懼自己的錢自己融)

    我身處的創科圈子中,不少人多年前已是比特幣的信眾,挖礦有之、投資有之,耳濡目染下,我也克服了自己對科技的恐懼,學習接觸這新鮮事。兩年前寫下「菜鳥初涉加密幣」一文,記述擁有第一種加密貨幣LikeCoin的心路歷程;去年再邁進一小步,把部份LikeCoin在交易所上轉換成比特幣和以太幣,一舉擁有兩種世上流通量最廣的加密幣,感覺如幼稚園畢業晉升小學。本來這只是給自己的「功課」,用來學習交易所的運作,豈知因去年比特幣價格大升,我竟糊裏糊塗搭上了順風車,手上那丁點比特幣令我嚐到甜頭。

    把此事寫出來絕無吹噓之意,也不構成投資建議,純綷分享初涉加密幣交易的個人經驗,響應LikeCoin創辦人高建提倡的「人文為體,科技為用」。比特幣大升令許多無投資比特幣經驗的人想入市分一杯𡙡,但又對此一無所知擔心「輸身家」。高建為此提供了一個建議:如果長線相信比特幣的價值,不妨每天作定額購買,對散戶而言這是簡單有效的策略,即使「今天買、明天跌」,也不必承受龐大的心理壓力。

    (相關舊文:《區塊鏈社會學》

    在投資方面我是個保守的人,之所以沾手比特幣這種價格波幅甚大的資產,心態上是出於學習,多於想致富(若恰巧一朝發達的話倒也不抗拒哈哈)。如果你和我一樣,身為門外漢但又想進場,除利用這機會加緊學習有關比特幣的知識外,記住股神巴菲特的名言:「別人貪婪我恐懼」,我認為此乃這時勢最值錢的一句話。

    ***

    本文精簡版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