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系學生若要學寫人物,蒲得志是個上佳的題材。
他是1994年的會考十優狀元,當年全港共八位十優生,他是喇沙書院唯一的一位。
名校生、十個A、贏在起跑線…有何獨特之處?
且慢,他不是「一般」的名校精英。蒲得志是喇沙書院的插班生,中三下學期才考進來;他家貧,父親在他八歲那年猝逝,遺下他和兩個分別七歲和三歲的弟弟。母親迫不得已領綜援,獨力把三個孩子撫養成人。
既然如此,就寫個可歌可泣、力爭上游的故事吧。
又不是。聽蒲娓娓道來自己的童年,全無悲情,和一般少年無異:喜歡體育活動(是學校的排球隊隊員)、熱愛打機,只是他玩得有節制,而且懂得體諒媽媽,不讓她操心。
最難忘的一段回憶是,當年個個參加排球隊的同學都有一雙不錯的波鞋,但蒲只能長期穿一雙「白飯魚」。他說,那時常常想:如果我也有一雙Mizuno的波鞋就好了。
可惜少年蒲得志的心願從未實現,家境直到他出來工作後才獲得改善。
中四那年選科,有位親戚說,如果他選修電腦科,就送他一台電腦,幫助學習。
蒲沒有想那麼多,他只是渴望可以在家「打機」,於是爽快答應。豈料一接觸寫程式,竟發現自己一點就通,覺得寫程式「好容易」,從此與資訊科技結下不解緣。
真像武俠小說中,「忽然」練成神功的主角一樣。
當年會考,也不是自己發奮要考十科。而是有同學想報考十科,於是找來幾個同學一起自修,包括蒲。孰料「發起人」考了個九優一良,「跟大隊」的蒲反而成為唯一的十優生。
他給我看當年的報導,傳媒對這個來自綜援家庭的名校十優生興趣極大;《明報》的社評甚至以他為題,叫「十優狀元蒲得志啟示錄」。在那個不流行「標題黨」的年代,這樣的社評題目算得上「好爆」了。
轉眼廿多年,當年的十優生,今日如何?
蒲的「職業生涯」從他自己口中說來,一點也不傳奇,但細心觀察,卻機緣處處。
他做的第一份工是一間startup,那間startup叫Yahoo。2000年乃第一代科網熱潮尖峰,Yahoo是世上最炙手可熱的科網公司,當年市值最高曾見1280億美元。其時,Google只是楊致遠的小師弟開的一家不算怎樣的公司、Facebook的Mark Zuckerberg是個十來歲的少年。Yahoo已是盡收天下兵器的江湖盟主。
2007年,Youtube等web2.0的產物興起,蒲被挖角到TVB,為當年的大台寫下第一個可以在網絡觀看影片的網站myTV,等於是TVB的Youtube無異。
2009年,社交網站Facebook崛起。這一年蒲得志32歲,已經成家立室,收入又穩定,但一位初中同學卻摩拳擦掌,想拉他一起創業,做Facebook App。
這位同學游說他,謂現在再不創業,以後生活更安穩,我們更加不會創的啦。
這一說打動了他。但付出代價亦不菲,除減薪創業外,還要「重操故業」,寫程式。當時蒲在TVB.com已屬CTO管理層,不必自己動手寫程式,但創業請不起額外人手,怎辦?蒲記得同學問他還能不能寫程式時,頓了一頓,然後答:給我兩個月。
兩個月後,一個32歲、「出道」近十年的CTO,再次投入coding生涯。
他2014年第二次創業,領導原公司Memoriki一個項目QooApp另起爐灶。當年和初中同學一起創下的Memoriki是遊戲發佈平台,兼併了韓國遊戲開發商Me2On,十月便在韓國上市;他自己領軍的QooApp是專服務日韓遊戲玩家的社交平台,「食正」mobile game新浪,成立兩年來,在不費一文宣傳下,其應用程式已在全球錄得逾1100萬下載。
由科網熱、web2.0、Facebook App、到手遊平台,蒲得志每次都在最好的時候轉跑道。
而這種種成就,蒲得志說來一點飛揚跋扈都沒有,甚至沒有太多情緒。其實在把自己的故事從頭說起以來,這麼多起起跌跌,蒲也是一貫的平靜。
他說自己只是按興趣,專心做好想做的事;其他的事,他不操心。
我覺得蒲是馭繁為簡的高手,卻以初心為依歸。以他的智力,要同時做好許多事一點也不難,但他只挑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兩件事來做,卻把它徹底做好。
蒲沒有dramatize自己的故事,但你若很細心去聆聽和捕捉,慢慢發掘,就會聽出精妙處。
如果蒲是一段程式,那必然是一段精簡無比,但令旁人拍案叫絕的程式,看似簡單,卻聰明在細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