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資ABC

    三個好朋友在大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毅然決定離巢創業。成立不久便得到傳媒關注及報導,更出乎意料地引起投資者興趣,開了價錢,意欲入股。

    三人全無融資經驗,見罷該投資者後,更是一臉問號,不知如何是好,便來找我談。按照他們目前的發展階段,我提了幾個意見:

    1. 可以不融資便不融資

    許多初涉科網創業的人都有個錯覺,以為融資是必經階段,凡初創都要經過天使/A/B/C輪融資,然後便成功上市。此外,不少傳媒也喜歡報道成功融資的個案,讓人以為融資越多越「威威豬」,乃初創業務發展的里程碑。

    這全是幻覺。首先融資多少只是融資的里程碑,代表某初創的市場價值是多少,這和其業務發展如何,沒必然關係。另外,資金是加速初創成長的手段,絕非目的,故以融資額來衡量初創的表現,乃本末倒置。

    在香港,有好些成功的初創僅以創辦人的積蓄啟動,建立健康的現金流後,在好一段時間裏主要專注產品發展,沒有融資需要,像把個人化手機殼賣到全球200多個國家的Casetify,我便沒聽說他們曾融資過。

    一位創業十年的朋友曾說過:融資好比結婚,是找個人回來分你身家喎,豈能不謹慎?

    2. 尋找錢以外的價值

    如果初創衡量再三後,發現必需融資才能走下去,那在挑選投資者時,便要細細尋找有戰略價值的投資者(strategic investor),以獲得錢以外的價值。

    要知道,融資實際上是出售股份、換取資金,投資者好比初創的合夥人,其影響力在初始階段尤為明顯。如果初創有實力選擇,最好找到兼具行業知識、經驗、人脈與協同效應等的投資者,才有助加倍成長。比如說你的初創提供上門洗衣服務,如果能找到傳統洗衣店入股成為策略投資者,那就相得益彰了。

    3. 一開始不要出售過多股份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果融資已屬必然,也盡可能不要出售太多股份,因這對初創的長遠發展有莫大影響。一個好的投資者,著眼的乃回報而非吞併,所以他也未必想成為大股東,令創辦人失去控制權。矽谷一些權威的初創加速器,一般只取6%股份,這是個值得參考的數字。我曾和不少專業投資者和優秀的初創談過,一般來說,初期融資不要出售超過20%股份,比較合理。

    以上是有關融資的一些非常粗淺的常識,僅供參考。在真正的融資過程中,還有許多細節和條款要留心,例如一間初創的市值如何釐定,便不是簡單學問。

    許多初創抱怨融資難、找不到投資者,其實世上缺的不是錢,而是好產品。像文首提到的這家初創,三人還沒弄清融資是什麼一回事,錢就來叩門了。

    我聽過一個關於融資的比喻:天使投資者就好像神一樣,雖然看不見,但無處不在。初創的關鍵是做好產品,融資的機會,就由投資者來費心尋找好了。

    ***

    相關舊文:

    融資不要做的事

    簽唔簽NDA

    ***

    本文精簡版1月12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神一般的隊友

    「羅胖」羅振宇的節目《羅輯思維》是我今年的最大發現(當然相比眾多海峽兩岸的支持者,我的發現也太遲了)。前不久聽他2014年的一輯節目「開會是個技術活」,講1787年的美國制憲會議,為什麼因為四種人的參與而成功。如此艱澀的題目,竟被「羅胖」演繹得淋漓盡致,我除了佩服,也覺得必須將之介紹給大家不可。若能因此使一兩個人掌握了開會的訣竅,為公司增加開會的效率、為被逼開會的扮工室低端人口們節省時間,也算功德無量。

    「羅胖」引述美國制憲會議的經驗指,任何需要促成團體達成共識的行為,小至約中學同學BBQ,大至搞一場革命,要使上下一心、有效率地達成使命,必須有四種人的存在。姑且以班際聚會為例,稍之為「班主任」、「班長」、「包拗頸」和「班花」:

    「班主任」:團隊裏最受尊重的權威人物。一件事要推動成功,過程中免不了有爭拗和衝突。只要「班主任」在,大家為給他留幾分面子,再激烈的衝突也不致撕破臉。在美國當年的制憲會議上,總統華盛頓便起了這個「班主任」的關鍵作用。即使會議上眾人爭得面紅耳熱,一旦華盛頓端坐其中、頷首傾聽,因為他在,誰也不敢做得過份。

    「班長」:推動議程有效進行的祕書型人物。「班長」未必有「班主任」的權威,但眾同學都敬他三分,更重要是,一個好「班長」須掌握會議議程和節奏,積極地使會議有效地推進,必要時「剪布」,將討論拉回主題上。

    「包拗頸」:每個班上都有一位特別頑劣的同學,專和權威對者幹。但一個有建設的反對派,卻能在團體中起到相當重要的制衡作用,逼使大家面對可能發生的危機,有預謀地思考解決方案。這同學既要維持多元觀點,更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為團體的長遠利益著想,敢當不受歡迎的人物。

    「班花」:前面三位都是為了推進事件成功而必不可少的人物,至於人見人愛的「班花」,則起著撫慰人心、癒合傷口的情感作用。以舊同學約BBQ為例,當大家十五十六不知參不參加時,難免四出打聽當年的班花來不來。她來,大伙出席的機會又高一分,也不為什麼,只為見她一面、心裏高興。同理,在會議上「班花」起的作用,就在大家出現意氣之爭時,左勸一句、右哄一下,兩邊心裏好過些,氣落下了,自然能把事情談成功。

    細想一下,以上四位不但是會議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也是一個好的創業團隊必須有的四種隊友。你覺得自己屬於那一種?

    ***

    本文精簡版12月29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創業五本書

    一年總有兩次特別想看書。一是在新年伊始,列一張長長書單,決心要把它們看完;一是在年結時分,因為沒有完成年初的任務而慚愧,便想趁長假期能讀多少讀多少。這張書單因此而生。

    以下五本書沒有特定主題,是按個人對創業的認識,由淺入深而定。先由最淺的開始:

    1. 創業入門

    對剛創業、或蠢蠢欲動創業的朋友,我推薦兩本書:Peter Thiel的Zero to One,和Guy Kawasaki的The Art of The Start。這兩本書雖淺(英文程度好的朋友,相信一兩個晚上就能完成一本),但我都會給五粒星,是好看又實用的書。

    過去多次在文章中提及Peter Thiel在2012年為史丹褔大學講課整理而成的Zero to One,它不但全面,而且在許多概念上一針見血,是一本極有啟發性的書。至於Guy Kawasaki的The Art of The Start,則是我的創業啟蒙書,每章篇幅很短,沒有廢話。

    2. 唔上唔落

    當你已成功創業,有一點融資和營運的經驗後,除重溫以上兩本入門書溫故知新外,建議可參考一些成功創業者的故事,看他們如何隨企業成長,克服一關又一關。

    在美國,Amazon是FAAMG五大中,最多人看好可以千秋萬世的一家,這和其創辦人Jeff Bezos的超長綫策略大有關係,這點The Everything Store有很好的描述。作者Brad Stone另一本較新的書The Upstarts,則講兩家後起之秀:Uber和Airbnb。它倆都是全球最炙手可熱的「獨角獸」(未上市而市值逾十億美元),而且同屬「共享經濟」的佼佼者,但除此之外,兩家初創由創辦人的背景到公司文化都大相迥異。我年中出差時在飛機上看這書,邊看邊笑幾個鐘頭很快就過去。有一點融資經驗的初創,相信會很有共鳴。

    3. 泥足深陷

    如果你在創業路上已站穩陣腳,在江湖上好歹也算一個門派,而你現在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兼併收購、擴充版圖的話,那不妨看一本非創業類的好書:Prisoners of Geography。

    這是一位有十年創業經驗的朋友推薦給我的,也是我今年看過最精采的書。作者Tim Marshall是英國一位專跑國際和外交新聞的記者,視野恢宏。本書的立論是,一國的枯榮和文化,早由其山川湖泊、氣候地理決定,不論誰當政都逃不過。明白這個道理,就會發現了解自己身處的地理環境,比一切都重要。我朋友現在反覆問自己最多的問題是:地殼有沒有變動?氣候改變了嗎?

    以上五本,沒多少是新書,因我自從沉迷Netflix後,書也少看了。如果你和我一樣,只想懶洋洋過一個不必動腦筋的聖誕,又想得到一些對創業有用的啟發,那只管煲Silicon Valley好了。

    ***

    上文精簡版12月22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