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大時代》.序

    去年年底Ken(方健僑博士)打電話來,說想找我合著一本書,講香港具顛覆性(Disruptive)的初創企業(Start-up)。他有這個想法,原因很有趣。

    具顛覆性的香港初創

    Ken是一位白手興家的商人,九十年代初、港大畢業不久便投身無線科技業務,如今生意早已上了軌道。他近年每週抽空到兩所大學授課,發現每次講有關科技創業的題目都很頭痛,因為大學多數採用外國出版社編撰的課本,書裏的案例都是外國的。可是由於科技公司的生滅週期太短,課本面世時不少初創企業已不存在,香港學生可能根本未聽過這些案例,遑論學習與討論。

    Ken覺得如果有一本以本地初創企業作案例的課本就好了,學生一定感興趣得多。他知道我2009年出版過一本關於香港初創企業的書(《創業2.0 科網六子蕩寇誌》),故問我有沒有興趣合著:我寫個案,他按每個案例提供理論與簡評(即書中的「知識庫」),如此這本書既可作大學用書,也合一般讀者的興趣。

    提議雖不錯,但寫書付出的心力極巨大,我不敢貿然答允,故找了幾個搞初創企業的好朋友問意見,最重要是弄清楚:香港到底有沒有初創企業,顛覆舊的市場規則,並足以成書?此外,何謂「顛覆」?

    何謂「顛覆」?

    關於「顛覆」,我的好朋友、aNobii創辦人宋漢生為此寫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刊於今年一月他在《蘋果日報》的專欄上,探討創新與顛覆。簡而言之,他認為初創企業成功的標準,是能否搶佔到市場。而初創企業能搶佔的市場通常有兩種來源:搶佔了原先經營者的市場,是顛覆了行業;拓展出新的市場,是顛覆了用戶的行為。宋漢生認為,「創新失敗,是顛覆不了市場,創新成功,是顛覆了市場。」

    而我倆討論的結果是,創新的公司極多,顛覆的公司極少。幸好細數下來,顛覆過本地甚至世界市場的本地初創企業,仍足夠成書!

    八間初創 五個章節

    以下八間初創企業,構成了本書的五個主要章節:

    • GoGoVan-近年香港最受矚目的初創企業。幾個剛大學畢業的同學,從創立的送飯盒生意發掘出電召客貨車的市場問題,遂利用一個手機應用程式,直接連通客戶與司機,誤打誤撞下搗亂整個行業運作的舊規則,令傳統電召客貨車中心也要被逼轉型。這是剔除中間人(Dis-intermediation)、顛覆市場的經典案例。GoGoVan早已衝出香港,並且融資逾$1,650萬美元,市值逾億。
    • Insight Robotics-一個從小喜歡機械貓「叮噹」的小伙子,因為三次「爆肺」耽誤大學學業,反而利用比別人留在大學裏更多的時間,培養製造機械人的興趣和能力,並將之應用到山火監測上。他的機械人不但取代瞭望塔、閉路電視、煙霧感應等傳統山火監測工具,還能比人造衞星更快更準地發現山火位置。這些機械人現已在70萬公頃的森林上服役,面世以來,沒有漏報過一次火災,。
    • Lifehack -三月剛為本書執筆時,這間網媒的目標是每月吸引2,400 萬瀏覽人次;五月為本書收結時,它已昂然邁向新里程碑:3,200 萬。Lifehack作為一間網媒,全公司沒有一名全職作者;它的題材全球化,但公司職員沒一個不是本地人。它搜尋全球兩百多個網站,提煉每天最受歡迎的主題,故內容源源不絶;又利用數據觀察讀者的喜好,調整內容,增加網站流量,是「數據驅動新聞(Data-driven Journalism)」的上佳案例。
    • WeLend -銀行借貸利息較低,但處理申請需時甚長;財務公司借錢夠快,但利息極高。市場一直缺乏又平又快的借貸服務。但WeLend利用科技,瞬間準確估算借貸人的還款能力,故可又平又快地批出貸款,顛覆金融業。它還北上搞「點對點借貸(P2P Lending)」,把香港的國際金融經驗帶到國內。創辦人投身創業前,在傳統銀行的借貸部門工作了十五年,作出Founder/Market Fit的完美演繹。

    香港互聯網已死?

    除以上四章詳細個案外,我們針對近年一些指「香港互聯網已死」的說法,在第五章簡述四個港人以創意衝出國際市場的成功例子,證明市場再小,也可發揮互聯網無邊無際的特質,走出康莊大道。它們包括:創出全球笑話分享平台的9GAG、首創個人手機殼訂製的Casetify、連NBA籃球教練也用的Coachbase、和創出全球首個語音發送短訊功能的Talkbox。

    Ken本已是「上了岸」的成功商人,為完善同學上課的體驗,願意花大量時間做研究、寫作,冀把自己的創業知識傳承給下一代。我則從孕育意念開始,一直到本書稅稿的幾個月內,不時把寫作過程分享到博客《這雙手雖然小》上,既寫花絮,也試探「市場反應」,學習這些具顛覆性的初創企業,搜集讀者反饋,念念不忘初心。

    有燈就有人 小島燈光依舊燦爛

    香港缺乏天然資源,能在國際舞台上佔一席位,蔚為奇蹟,全靠人才。近年港人出現身份危機,社會內耗不休,但其實香港人才輩出,只是大家未必察覺。發掘他們的創新故事,既是給予他們鼓勵,亦為這城市打打氣,讓大家更有自信,未來創造更多奇蹟。 套用電影《一代宗師》的對白:有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只要有人,香港這個小島,燈光依舊燦爛。

    電子書(Googly Play)下載

  • 寫書計劃2015: 9GAG

    自從9gag在2012年於矽谷籌得$280萬美元衣錦還鄉後,他們就成為香港最炙手可熱的Startup。

    一開始是某傳媒標榜9gag招聘員工出手闊綽、媲美投行,再加上乒乓球枱乙張、豆豆袋一大個,令人聯想起矽谷那些寓娛樂與工作的科網辦公室,多使人嚮往。

    9gag創辦人陳展程(Ray)每年都抽一點時間,到幾家主要大學做招聘講座,往往座無虛席。對未來蠢蠢欲動的準畢業生,不少都渴望加入這家充滿矽谷特色的Startup。Ray告訴我,他們年年收到約五、六百至一千封自薦信,幾乎每週都有人來見工。

    不知道這些廿來歲的年輕人,對未來的職業有什麼憧憬,但我可分享一下,當年也是廿來歲的Ray,怎麼開始他創業的奇異旅程。

    ***

    很多人知道Ray會考六優、入讀港大法律系,2006年畢業,然後投身Startup。但沒有很多人知道他由畢業至創辦9gag前,也曾是個渾渾噩噩、唔知自己想點的年青人。

    第一份工,在永隆銀行做legal compliance,學以致用沒錯,但工作千篇一律,眼見工作三五年後的同事也在做類似的事,驚覺這不是自己的理想,三個月後離職。

    唸法律出身、中學參加過辯論隊(他來自保良局百周年李兆忠紀念中學,商台名嘴黃潔慧是他師姐),心想相關性較高的職業,大概就是新聞吧,「美國有許多出色的新聞節目主持本來是律師,又有許多記者轉行唸法律」,他決定轉職傳媒。剛巧有同學在NOW任職,把他介紹到財經台當主播。

    做了十個月,又開始思考未來的路怎麼走,「大部份主播做了幾年後,不是去大機構的企業傳訊部,就是做公關」,對某些人來說也許這樣的前景很好,但到底不是Ray心中的出路,再度心思思跳槽。

    這時他上大學招聘網頁JIJIS,看到有一間叫aNobii的Startup公司請「Business Analyst」(「其實是回覆用戶email之類很初級的客服工作」,Ray說),剛巧他是其用家,又不時在《蘋果日報》上看到孫柏文大噴口水狂讚此公司,他覺得互聯網是最有前景的行業,決心一試,終於成功轉行。

    老闆是宋漢生,當時也不過廿多歲,一邊做aNobii,一邊在《蘋果日報》寫專欄,據說特別受黎智英喜愛。

    Ray在aNobii上班後心想:老闆咁後生(宋比他大五歲),都可以有自己的事業,我為什麼不呢?

    一個月後,他和港大建築系畢業的弟弟Chris、加上做投行的朋友Derek,組成三人班底(後來還加入另外兩名co-founders:Marco和Brian,也是aNobii的同事),開始一邊返工,一邊搞自己的Startup試試。那一年是2007年,他大學畢業一年多,23歲。

    (Ray開始在aNobii上班的時候,和我與宋漢生認識的時間相仿。那時我們公司很近,不時聚首聊天分享看法,我也到過aNobii辦公室,與Ray見過幾面。)

    ***

    9gag的成功完全出乎當初意料之外。

    Ray三人試的首兩個Startup projects,都因為野心太大、無疾而終,於是他汲取教訓,決定再試一個「簡單的」。簡單的有兩個意思:網站的功能很簡單(這樣便不用花太多時間設計)、內容也很簡單--幽默是世界語言,就做個讓人容易分享笑料的網站吧。

    2008年,9gag誕生。最初沒做太多宣傳,僅在一些討論區上分享過9gag的圖片,冀引起注意,「所以你搜尋『高登』,可能會發現『遠古』時代的9gag links。」Ray 說。

    由於整個團隊都有正職,所以9gag一直只是side project,增長穩定而緩慢,直到收到第一張Google寄來的支票(廣告收入),初嚐甜頭。而就在第一張逾港幣二十萬元的支票出現時,Chris首先辭職,全身投入9gag。那是2010年。

    2011年,團隊到矽谷參加accelerator program,被Y Combinator拒諸門外,但得到500startup垂青。第一個project是相片分享社群,唔work;再試手提卡拉ok,都唔work。這時其中一位印裔mentor提醒他們,你們不是一直在做一個叫9gag的網站嗎?那裏有穩定的user base,為什麼不試試在它的基礎上發揮一下?

    一言驚醒夢中人。當時9gag每月有逾一百萬unique visitors,每天活躍用戶(Daily Active User, DAU)達廿萬,分佈全球(「笑」果然是世界語言),只是團隊覺得這個project好像太無聊,沒想過有機會「爆」。

    團隊立即埋首增加一系列features,便利用家上載與分享笑料,結果真的爆紅。用戶人數拗腰向上,他們迅速把握這個勢頭籌措資金,在幾個著名風投入股後,跟隨者眾,連YC也要倒過來邀請其加入…後面的,都是歷史。 那是2012年,Ray畢業六年,28歲。

    ***

    我到訪9gag上月才花兩百多萬港元裝修好的辦公室,佔地七千呎,一半是辦公室,另一半是「休憩用地」(即有乒乓球枱、豆袋和玩具),外面還有一個「空中花園」,寬敞得足夠團隊燒烤,或齊齊做瑜珈。

    辦公室環境變好了,工應該更有挑戰性吧。Ray說他們打算啟動一個叫「UP」的program,訂下一些具意義的指標,如用戶增長之類,三個月後若達標,同事可以分享賞金,總數達港幣一百萬元。

    他說要搞這些激勵的動作,因為公司擴張後新人日多(現有員工卅多人),不少沒有經歷過當初9gag草創時,三個大男生擠在一張床上睡覺、不眠不休工作的辛酸史,對現有的工作環境習以為常,所以要激發他們的鬥心,憶苦思甜。

    「他們覺得總之每年都要加人工,加5%都嫌少。」忘了人工不必隨年資自動增值,而應隨表現調整。

    為此他們竪立了一個巨大的投影屏幕,上有Google Analytics反映9gag的實時用戶使用情況,有表現才有獎勵,沒有人可以迴避。

    和我分享這些,Ray不是要搞個人主義,只是說說心裏的想法,讓多些人明白世界到底怎樣運作。例如他說很多人出來工作,以為人工升幅是斜線上升,錯。

    「你應追求階梯式增幅。」Ray說。

    如果你現在每個月人工一萬,加多一千、兩千,不要太早沾沾自喜,因為那不算什麼,反而令人安於現狀;你應思考怎樣令下一份工,由月薪一萬的工種,躍升至二萬那些。你要追求level up的進步。

    說是這樣說,要做到真的很難,人數也不多,而且這肯定不是一年、兩年間的事,需要經過不少時日的累積。

    Ray當年由銀行的legal compliance,到電視台的主播,到Startup的初級客服…那幾年,他只是斜線上升,幅度不明顯。但當辭工決心一搏時,他就逼自己走階梯式增長。搏到了,才有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