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小圈子頒獎禮

    今天是本欄2016年見報的最後一篇,正好藉此機會回顧一下。

    2月19日,《創業群俠傳》首次和讀者見面,當時我介紹香港的創業現況,謂缺乏傳媒的「推波助瀾」,是香港創業生態不夠蓬勃的原因之一。

    我形容道,「矽谷的TechCrunch、北京的36Kr等,不僅提供內容,也是平台,把創業家、用戶、投資者等緊密聯繫起來,加快訊息互通、技術交流,人事變動或資金流轉的消息頻密交換,令行業的發展加倍熾熱」,但我當時幾乎忘了StartupsHK,他們發揮傳媒忽略了的平台的角色,乃香港創業圈的重要推手。

    StartupsHK在2010年8月舉行首個活動Startups Saturday,一鳴驚人:活動吸引了逾500位參加者,還有18隊初創企業向評判團進行自我推銷。那場活動費用全免,StartupsHK情商了數碼港提供場地、雅虎和微軟贊助飲料與小吃,可謂賓客盡歡(注意:那是2010年,六年前香港的創業氣氛遠不及科技局局長所指的「發燒熾熱」)。

    StartupsHK的搞手共四人,是回流的「番書仔」或在香港生活的「老外」,創業之餘欲為社群出一分力,故聯手成立了StartupsHK。六年來,經他們手舉辦的創業活動無數,從中連結了本地許多初創企業、投資者和用家。

    他們持續在網頁上撰寫有關本地初創企業的故事,累積人氣,如今Twitter的追隨者逾25,000人、臉書粉絲逾萬,許多外國的傳媒欲找本地初創企業訪問,找StartupsHK;外國的初創企業想打入香港市場,也先找StartupsHK探路。我笑言StartupsHK才是真正的InvestHK(投資推廣署),他們在初創企業心中的地位,可能更勝官方。

    不過StartupsHK發展的最大限制,是無法「變現」(Monetize),即從林林總總的創業活動中找到營商之道。創辦人Gene Soo(蘇頌禮)說,利用StartupsHK的平台,不少天使投資者找到投資對象,更有不少初創企業因為他們而得到傳媒報導,聲名鵲起。可惜StartupsHK本身卻未能從中得到太多好處,最多是透過活動找到贊助商,「幫補家計」。幾個創辦人都以兼職身份經營StartupsHK,Gene笑言他們能維持今時今日的江湖地位,靠的不是錢,而是good karma(因果)。

    我與Gene一見如故,心想憑我二人之力,合縱連橫,難道不能舉辦一場小圈子頒獎典禮,選出本地創業界的「上位之星」、「年度創辦人」等,為這個生態系統推波助瀾?我們可效法矽谷的Crunchies Award,說不定「自己人」選出來的初創企業更得人心呢。

    ***

    本文2016年12月30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香港電競女團

    朋友的公司不久前簽下一隊「電競女團」叫PandaCute,是香港排名最高的女子電競隊伍,剛剛從台灣的J Team(這是藝人周杰倫旗下杰藝文創公司經營的一隊《英雄聯盟》戰隊,並由周本人出任隊長)受訓完畢回港,展開職業生涯。朋友讓我和這幾位年輕女孩聊聊天,了解她們的想法。我首次接觸「電競」領域,才知自己有多落伍。

    「電子競技」是指以電子遊戲作為競賽的新興體育項目,當中以《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最廣為人識。這個2009年由遊戲開發商Riot Games推出的線上遊戲,以「五對五」戰隊為競賽單位,最新的每月活躍玩家數目達到一億人,比法國或意大利的總人口還多!

    不只玩家多,連帶因它而起的聯賽也成為世界盛事--除官方在北美與歐洲舉行比賽外,中國、台灣、南韓等也有地區賽事,出線隊伍於世界賽中較量,力爭百萬美元計的獎金,觀眾人數更直逼NBA賽事。

    和奧運獎牌榜相似,歐美大國雖實力佔優,屢在世界賽中掄元,但亞洲的南韓和台灣也產生過世界冠軍隊伍。就連小小的香港,也曾有選手(Toyz)擠身冠軍隊伍。

    另一和奧運競賽相似的是,因遊戲對體能和專注力的要求甚高,所以選手大多極年輕,廿來歲是他們的全盛時期,年紀稍大就要退役,轉當評述員或教練。

    像我接觸的這個女團,五位成員中,四位19歲,最小的才17歲,學歷為中三至中六。年紀輕輕便輟學,除興趣使然,也是無可奈何。

    和她們逐一細談,發現她們大部份來自破碎家庭,其中三位,這次到台灣受訓便是人生中第一次坐飛機出國,其背景可想而知。但英雄莫問出處,小妮子們意志堅定,受訓期間每天練習逾十個小時,賽後又作檢討,有人連周末也自行回去鍛練技術,毫不怠懶。她們瘦削單薄的肩膀,能承擔的重量或遠勝一些溫室長大的大學生。

    PandaCute的目標是打入職業聯賽,證明自己的實力,這樣才有機會為遊戲相關商品代言,或得到企業贊助,成為名副其實的職業「打女」。起跑線也許對她們不利,但幾位打機女生們將以自己的一雙手殺出血路。望她們力爭上游,向社會證明女生也可成為一流電競選手,打機打出新天地。

    ***

    本文2016年12月23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相關文章:
    港女退學全職打機 日操十小時提升戰力
    電競女赴台集訓 孖鋪捱飯盒一個月

  • 創業的九死一生

    常說創業乃「九死一生」,不過是個概括講法,按數據分析專家CB Insights的追縱研究,原來這已大大高估了創業的生存率,準確來說,創業應是「99死1生」才對。

    CB Insights在2009-2010年間,開始追縱1027間期內首次成功融資的初創企業。到2015年,經過最多六輪融資後,只有九間仍然屹立不倒,成為市值逾十億美元的獨角獸,他們包括Instagram,Slack和Uber等。其餘那1018間曾成功融資的初創企業,在一次又一次輪迴中,不是被吞併,便是遭沒頂,少數持續經營,但沒法令投資者回本。

    科網創業果真是塊「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英雄地,死亡時連名字都沒有多少人知的初創不知凡幾。

    再深入一點看這些初創企業的進化:首次成功融資的初創企業中,四成可以進入下一輪,其餘一成被吞併、另外接近一半死亡或脫離需要融資助燃的高速增長期。

    好了,這四成成功融資兩次的初創中,再有一半(約200間)可以進入第三輪融資,繼續成長。然而,由第三輪融資開始,能再進入下一輪的初創企業,已不足當中的一半(90間)--融資額越大,難度越高,許多初創捱不下去,唯有接受死亡或遭吞併的命運。

    總括來說,1027間初創中,除九間(少於1%)在六輪融資後仍能獨善其身外,77%死亡,22%被兼併。

    香港的融資難度比美國更大、死亡率恐怕更高。如果科網創業家一早了解這些驚心動魄的數字,還會投身創業大軍嗎?

    最近一口氣見了多間渴望融資的初創企業,當中令人失望的居多。不少團隊對科網創業顯得十分無知,不是創辦人的心態未準備好,就是產品未準備好,根本沒有承受市場風浪的實力。這些初創企業即使成功融資了一次,亦未必挨得到出頭的一天,爬得越高徒跌得越痛。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

    話雖如此,產品可以被淘汰,但創辦人未必,只要夠韌力,誰都可以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增加下次創業成功的機會。如果看到這裏仍未打消你創業的念頭,祝好運。

    ***

    本文12月16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