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Information以小勝大

    網媒《眾新聞》1月1日在香港誕生,它由資深傳媒人領軍,走訂閱與免費內容並舉路線,強調為讀者解讀重要新聞,著重分析和數據等。

    我沒水晶球,不懂預測《眾新聞》的前景,但知道有兩間「初創媒體」(media startups),以南轅北轍的作風,均在傳媒行業打出漂亮一仗,或可給《眾新聞》一些啟示。無獨有偶,這兩間初創媒體的創辦人都是年輕女將。

    先講The Information。Jessica Lessin在2013年12月創辦The Information時,已在《華爾街日報》任科技記者八年。她2005年畢業於哈佛大學,修讀歷史;丈夫Sam Lessin是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的同窗好友。這些強硬「後台」,讓她有信心成功打造一份專門報導深度科技新聞的網媒。

    The Information和Jessica Lessin本人一樣,走精英路線。它行訂閱模式,讀者每天大約付出一美元(全年訂費399美元),以獲取科技巨企如Google, Facebook, Apple等獨一無二的重大新聞。比如說,The Magic Leap是近年冒起最快,而最諱莫如深的「獨角獸」(未上市而市值10億美元或以上的科技公司),網上有關他們的資訊寥寥可數,但The Information卻有通天本事,和其創辦人做獨家訪問,內容只限訂戶閱讀。

    能做到這點,靠的當然是人才。The Information得到《華爾街日報》等資深科技記者的加盟,這些記者最強勁的是人脈和分析,能人所不能;不但如此,她們標榜連訂戶都是精英,例如今年科技IPO大熱Snap的創辦人Evan Spiegel、傳媒大亨梅鐸之子James Murdoch等,都是忠實讀者。這種近似「會員制」或「俱樂部」的做法,令The Information緊緊拴住一批有社經地位和影響力的核心讀者。

    Jessica Lessin認為,「品牌」是靠一小撮忠實擁躉而非靠取悅大多數人建立的。廣告模式令新聞報導追逐views和likes,使記者疲於奔命,長遠削弱新聞質素;相反,訂閱模式強調獨家和深度報導,令一些讀者為免錯過「小圈子」的重要消息,不得不追隨,反而使媒體有機會生存。

    The Information剛成立時僅靠八人團隊,卻發揮奇兵效應,其獨家新聞把《華爾街日報》也殺個措手不及。也因為聚焦獨家和深度採訪,不必聘用太多記者,更能輕裝上陣。

    相關文章:電郵姐妹花

    ***

    本文2017年1月6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創業小圈子頒獎禮

    今天是本欄2016年見報的最後一篇,正好藉此機會回顧一下。

    2月19日,《創業群俠傳》首次和讀者見面,當時我介紹香港的創業現況,謂缺乏傳媒的「推波助瀾」,是香港創業生態不夠蓬勃的原因之一。

    我形容道,「矽谷的TechCrunch、北京的36Kr等,不僅提供內容,也是平台,把創業家、用戶、投資者等緊密聯繫起來,加快訊息互通、技術交流,人事變動或資金流轉的消息頻密交換,令行業的發展加倍熾熱」,但我當時幾乎忘了StartupsHK,他們發揮傳媒忽略了的平台的角色,乃香港創業圈的重要推手。

    StartupsHK在2010年8月舉行首個活動Startups Saturday,一鳴驚人:活動吸引了逾500位參加者,還有18隊初創企業向評判團進行自我推銷。那場活動費用全免,StartupsHK情商了數碼港提供場地、雅虎和微軟贊助飲料與小吃,可謂賓客盡歡(注意:那是2010年,六年前香港的創業氣氛遠不及科技局局長所指的「發燒熾熱」)。

    StartupsHK的搞手共四人,是回流的「番書仔」或在香港生活的「老外」,創業之餘欲為社群出一分力,故聯手成立了StartupsHK。六年來,經他們手舉辦的創業活動無數,從中連結了本地許多初創企業、投資者和用家。

    他們持續在網頁上撰寫有關本地初創企業的故事,累積人氣,如今Twitter的追隨者逾25,000人、臉書粉絲逾萬,許多外國的傳媒欲找本地初創企業訪問,找StartupsHK;外國的初創企業想打入香港市場,也先找StartupsHK探路。我笑言StartupsHK才是真正的InvestHK(投資推廣署),他們在初創企業心中的地位,可能更勝官方。

    不過StartupsHK發展的最大限制,是無法「變現」(Monetize),即從林林總總的創業活動中找到營商之道。創辦人Gene Soo(蘇頌禮)說,利用StartupsHK的平台,不少天使投資者找到投資對象,更有不少初創企業因為他們而得到傳媒報導,聲名鵲起。可惜StartupsHK本身卻未能從中得到太多好處,最多是透過活動找到贊助商,「幫補家計」。幾個創辦人都以兼職身份經營StartupsHK,Gene笑言他們能維持今時今日的江湖地位,靠的不是錢,而是good karma(因果)。

    我與Gene一見如故,心想憑我二人之力,合縱連橫,難道不能舉辦一場小圈子頒獎典禮,選出本地創業界的「上位之星」、「年度創辦人」等,為這個生態系統推波助瀾?我們可效法矽谷的Crunchies Award,說不定「自己人」選出來的初創企業更得人心呢。

    ***

    本文2016年12月30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香港電競女團

    朋友的公司不久前簽下一隊「電競女團」叫PandaCute,是香港排名最高的女子電競隊伍,剛剛從台灣的J Team(這是藝人周杰倫旗下杰藝文創公司經營的一隊《英雄聯盟》戰隊,並由周本人出任隊長)受訓完畢回港,展開職業生涯。朋友讓我和這幾位年輕女孩聊聊天,了解她們的想法。我首次接觸「電競」領域,才知自己有多落伍。

    「電子競技」是指以電子遊戲作為競賽的新興體育項目,當中以《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最廣為人識。這個2009年由遊戲開發商Riot Games推出的線上遊戲,以「五對五」戰隊為競賽單位,最新的每月活躍玩家數目達到一億人,比法國或意大利的總人口還多!

    不只玩家多,連帶因它而起的聯賽也成為世界盛事--除官方在北美與歐洲舉行比賽外,中國、台灣、南韓等也有地區賽事,出線隊伍於世界賽中較量,力爭百萬美元計的獎金,觀眾人數更直逼NBA賽事。

    和奧運獎牌榜相似,歐美大國雖實力佔優,屢在世界賽中掄元,但亞洲的南韓和台灣也產生過世界冠軍隊伍。就連小小的香港,也曾有選手(Toyz)擠身冠軍隊伍。

    另一和奧運競賽相似的是,因遊戲對體能和專注力的要求甚高,所以選手大多極年輕,廿來歲是他們的全盛時期,年紀稍大就要退役,轉當評述員或教練。

    像我接觸的這個女團,五位成員中,四位19歲,最小的才17歲,學歷為中三至中六。年紀輕輕便輟學,除興趣使然,也是無可奈何。

    和她們逐一細談,發現她們大部份來自破碎家庭,其中三位,這次到台灣受訓便是人生中第一次坐飛機出國,其背景可想而知。但英雄莫問出處,小妮子們意志堅定,受訓期間每天練習逾十個小時,賽後又作檢討,有人連周末也自行回去鍛練技術,毫不怠懶。她們瘦削單薄的肩膀,能承擔的重量或遠勝一些溫室長大的大學生。

    PandaCute的目標是打入職業聯賽,證明自己的實力,這樣才有機會為遊戲相關商品代言,或得到企業贊助,成為名副其實的職業「打女」。起跑線也許對她們不利,但幾位打機女生們將以自己的一雙手殺出血路。望她們力爭上游,向社會證明女生也可成為一流電競選手,打機打出新天地。

    ***

    本文2016年12月23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相關文章:
    港女退學全職打機 日操十小時提升戰力
    電競女赴台集訓 孖鋪捱飯盒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