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書計劃2015: 9GAG

    自從9gag在2012年於矽谷籌得$280萬美元衣錦還鄉後,他們就成為香港最炙手可熱的Startup。

    一開始是某傳媒標榜9gag招聘員工出手闊綽、媲美投行,再加上乒乓球枱乙張、豆豆袋一大個,令人聯想起矽谷那些寓娛樂與工作的科網辦公室,多使人嚮往。

    9gag創辦人陳展程(Ray)每年都抽一點時間,到幾家主要大學做招聘講座,往往座無虛席。對未來蠢蠢欲動的準畢業生,不少都渴望加入這家充滿矽谷特色的Startup。Ray告訴我,他們年年收到約五、六百至一千封自薦信,幾乎每週都有人來見工。

    不知道這些廿來歲的年輕人,對未來的職業有什麼憧憬,但我可分享一下,當年也是廿來歲的Ray,怎麼開始他創業的奇異旅程。

    ***

    很多人知道Ray會考六優、入讀港大法律系,2006年畢業,然後投身Startup。但沒有很多人知道他由畢業至創辦9gag前,也曾是個渾渾噩噩、唔知自己想點的年青人。

    第一份工,在永隆銀行做legal compliance,學以致用沒錯,但工作千篇一律,眼見工作三五年後的同事也在做類似的事,驚覺這不是自己的理想,三個月後離職。

    唸法律出身、中學參加過辯論隊(他來自保良局百周年李兆忠紀念中學,商台名嘴黃潔慧是他師姐),心想相關性較高的職業,大概就是新聞吧,「美國有許多出色的新聞節目主持本來是律師,又有許多記者轉行唸法律」,他決定轉職傳媒。剛巧有同學在NOW任職,把他介紹到財經台當主播。

    做了十個月,又開始思考未來的路怎麼走,「大部份主播做了幾年後,不是去大機構的企業傳訊部,就是做公關」,對某些人來說也許這樣的前景很好,但到底不是Ray心中的出路,再度心思思跳槽。

    這時他上大學招聘網頁JIJIS,看到有一間叫aNobii的Startup公司請「Business Analyst」(「其實是回覆用戶email之類很初級的客服工作」,Ray說),剛巧他是其用家,又不時在《蘋果日報》上看到孫柏文大噴口水狂讚此公司,他覺得互聯網是最有前景的行業,決心一試,終於成功轉行。

    老闆是宋漢生,當時也不過廿多歲,一邊做aNobii,一邊在《蘋果日報》寫專欄,據說特別受黎智英喜愛。

    Ray在aNobii上班後心想:老闆咁後生(宋比他大五歲),都可以有自己的事業,我為什麼不呢?

    一個月後,他和港大建築系畢業的弟弟Chris、加上做投行的朋友Derek,組成三人班底(後來還加入另外兩名co-founders:Marco和Brian,也是aNobii的同事),開始一邊返工,一邊搞自己的Startup試試。那一年是2007年,他大學畢業一年多,23歲。

    (Ray開始在aNobii上班的時候,和我與宋漢生認識的時間相仿。那時我們公司很近,不時聚首聊天分享看法,我也到過aNobii辦公室,與Ray見過幾面。)

    ***

    9gag的成功完全出乎當初意料之外。

    Ray三人試的首兩個Startup projects,都因為野心太大、無疾而終,於是他汲取教訓,決定再試一個「簡單的」。簡單的有兩個意思:網站的功能很簡單(這樣便不用花太多時間設計)、內容也很簡單--幽默是世界語言,就做個讓人容易分享笑料的網站吧。

    2008年,9gag誕生。最初沒做太多宣傳,僅在一些討論區上分享過9gag的圖片,冀引起注意,「所以你搜尋『高登』,可能會發現『遠古』時代的9gag links。」Ray 說。

    由於整個團隊都有正職,所以9gag一直只是side project,增長穩定而緩慢,直到收到第一張Google寄來的支票(廣告收入),初嚐甜頭。而就在第一張逾港幣二十萬元的支票出現時,Chris首先辭職,全身投入9gag。那是2010年。

    2011年,團隊到矽谷參加accelerator program,被Y Combinator拒諸門外,但得到500startup垂青。第一個project是相片分享社群,唔work;再試手提卡拉ok,都唔work。這時其中一位印裔mentor提醒他們,你們不是一直在做一個叫9gag的網站嗎?那裏有穩定的user base,為什麼不試試在它的基礎上發揮一下?

    一言驚醒夢中人。當時9gag每月有逾一百萬unique visitors,每天活躍用戶(Daily Active User, DAU)達廿萬,分佈全球(「笑」果然是世界語言),只是團隊覺得這個project好像太無聊,沒想過有機會「爆」。

    團隊立即埋首增加一系列features,便利用家上載與分享笑料,結果真的爆紅。用戶人數拗腰向上,他們迅速把握這個勢頭籌措資金,在幾個著名風投入股後,跟隨者眾,連YC也要倒過來邀請其加入…後面的,都是歷史。 那是2012年,Ray畢業六年,28歲。

    ***

    我到訪9gag上月才花兩百多萬港元裝修好的辦公室,佔地七千呎,一半是辦公室,另一半是「休憩用地」(即有乒乓球枱、豆袋和玩具),外面還有一個「空中花園」,寬敞得足夠團隊燒烤,或齊齊做瑜珈。

    辦公室環境變好了,工應該更有挑戰性吧。Ray說他們打算啟動一個叫「UP」的program,訂下一些具意義的指標,如用戶增長之類,三個月後若達標,同事可以分享賞金,總數達港幣一百萬元。

    他說要搞這些激勵的動作,因為公司擴張後新人日多(現有員工卅多人),不少沒有經歷過當初9gag草創時,三個大男生擠在一張床上睡覺、不眠不休工作的辛酸史,對現有的工作環境習以為常,所以要激發他們的鬥心,憶苦思甜。

    「他們覺得總之每年都要加人工,加5%都嫌少。」忘了人工不必隨年資自動增值,而應隨表現調整。

    為此他們竪立了一個巨大的投影屏幕,上有Google Analytics反映9gag的實時用戶使用情況,有表現才有獎勵,沒有人可以迴避。

    和我分享這些,Ray不是要搞個人主義,只是說說心裏的想法,讓多些人明白世界到底怎樣運作。例如他說很多人出來工作,以為人工升幅是斜線上升,錯。

    「你應追求階梯式增幅。」Ray說。

    如果你現在每個月人工一萬,加多一千、兩千,不要太早沾沾自喜,因為那不算什麼,反而令人安於現狀;你應思考怎樣令下一份工,由月薪一萬的工種,躍升至二萬那些。你要追求level up的進步。

    說是這樣說,要做到真的很難,人數也不多,而且這肯定不是一年、兩年間的事,需要經過不少時日的累積。

    Ray當年由銀行的legal compliance,到電視台的主播,到Startup的初級客服…那幾年,他只是斜線上升,幅度不明顯。但當辭工決心一搏時,他就逼自己走階梯式增長。搏到了,才有今天。

  • Sales vs Engineers

    有一位成功的本地創業家曾無比準確地形容過:所有Start-up founders皆可被分成兩種人--一種是扮Sales的Engineer,另一種是扮Engineer的Sales。

    這個區別初聽之下太過粗疏,但當我迅速把所有認識的Start-up founders在腦中loop一次時,卻發現此言非虛,幾乎沒有人可以逃出此分類。這帶出一個重要訊息:在Start-up的世界,Sales和Engineer的重要性不相上下。

    但Engineer通常對此嗤之以鼻,因為他們看不起Sales。許多天才橫溢的Engineer認為只要產品「掂」,自然有人用;沒有人用,不是因為欠缺推廣,而是產品「唔掂」。所以他們不理世事地埋首苦幹,期望十年寒窗、一朝成名。說得好聽這是專注、無視市場噪音,說得不好聽,則是抗拒面對市場反應,只需自我感覺良好。

    沒有人懷疑Engineers對改變世界的重要,但不等於Sales只是可有可無的配角。我們抗拒Sales,覺得他們「吹水唔抹嘴」、「講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原因很簡單:我們遇到的大部份Sales都不是大師級,他們太落力推銷,而多數人皆抗拒自己成為推銷對象。

    但神級推銷員從沒不以推銷員的身份出現;最偉大的推銷員從不推銷。

    矽谷的「大佬級」人物Peter Thiel(PayPal創辦人、Facebook早期投資者)在其著作Zero to One中,對這種情況有淋漓盡致的描述:

    Like acting, sales works best when hidden. This explains why almost everyone whose job involves distribution (…) has a job title tha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ose things.

    People who sell advertising are called “account executives”. People who sell customers work in “business development”. People who sell companies are “investment bankers. And people who sell themselves are called “politicians”.

    Peter Thiel形容,推銷的成本(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與它產生的價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成正比。如果是價值千萬美元以上的deal,涉及整間公司利益等幾年一遇的買賣,必然由這間公司最值錢的人(通常是CEO或Founder)親自出馬促成,例如Elon Musk的Space X成功接下NASA數以十億美元計的合約(剛來得及拯救公司免陷於水深火熱中)。

    在光譜的另一端,最便宜的推銷是Viral Marketing,如Facebook每次增加一個新用戶的成本。在兩者中間,便是我們最常接觸的”Sales & Marketing”。

    我們對「sell屎」有許多誤解,皆因大部份人都沒甚機會接觸剛才形容的神級推銷員--那些令人在不知不覺中入迷的大師。但在Start-up的世界則大大不同:在初創階段,每涉及公司的推銷,要不悠關生死(向投資者推銷公司前景),要不相當便宜(如可利用社交網絡來做的viral marketing),所以除非不出手,出手的一定是神級推銷員(即CEO或Founder本身)。

    故對Start-up來說,CMO之類的企業高層,在推廣公司或產品角度,往往遠不如CEO(亦解釋了為什麼許多Start-up在早期都不設此職)。隨手掂來都是例子:

    小米最成功的推銷員是雷軍;Facebook最吸晴的一定是Mark Zuckerberg自己;Tesla的代言人除Elon Musk外不作他人想。即使在本地,沒多少人知道香港電視HKTV的CMO是誰,但人人都識王維基;一田百貨的市場部想必人才輩出,惜大家只會記得莊偉忠。

    在Start-up中擔任市場推廣要員的,對公司固然貢獻良多,然而更重要的是,Start-up的CEO不能迴避推銷的責任與角色。如果他是Engineer出身,再辛苦也要扮Sales,扛起整間公司最重要的推廣工作;如果他本身是個能言善道的Sales,他便要令自己看來像個Engineer,以駕馭公司裏看不起推銷員的programmers。

    Peter Thiel認為世上沒有「只要掂,就有人用」的產品,一定要有恰如其份的推銷。而在Start-up中,每個崗位的人都需要有推銷員的心態:你的推銷對象,可以是顧客、投資者、合作夥伴,以致潛在僱員!

    香港有許多優秀的互聯網公司,但他們欠缺推廣(太多Engineers,太少Sales–因為香港最Top的推銷員不是去了賣樓、就是賣金融產品?),故難獲投資者、傳媒垂青,亦窒礙了他們網羅優秀的人才加入。

    要突破這個瓶頸,Start-up founders要記住不能抱著「有麝自然香」的心態閉門造車。儘管你是個天才programmer,也要硬著頭皮學推銷。你有兩條路:做個扮Engineer的Sales,或扮Sales的Engineer。Either way,你一定要肯推銷。

  • 《Girlboss》

    越來越多女孩子經營網店買時裝,但做到本書作者Sophia Amoruso這樣的成就則實屬罕見︰她22歲在eBay開設網店Nasty Gal賣古着,其獨樹一格的時裝觸覺和配搭品味吸引大量少女買家。八年後,其生意額每年逾億美元。

    Amoruso讀書不成,沒做過一份體面的工作,當上CEO後連甚麼是「org chart」(企業架構圖)都一頭霧水。但憑街頭智慧和把顧客當姊妹淘的女性直覺,她示範如何不做乖乖女,一樣可以成為商界最有權力的女人。

    ***

    原載於蘋果日報七月十三日「財經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