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anding Like Big Firms

    第12節課是本學期的倒數第二節課,我剛剛開始嚐到教學的愉快滋味便要告別,自然是萬般不捨。唯有繼續努力備課,希望不辜負和同學們相處的時光。

    (相關舊文:創業維艱

    上次提到,學期末已至,不少快畢業的同學已開始密集地見工。而今天我們要講三間偉大企業(Apple、Amazon、Netflix)的故事,於是我刻意把一些理論融入「見工需知」中,希望引起他們的注意,加深印像。

    要講偉大企業,如何定義「偉大」?我用的是著名商管書Good to Great。這本書由大學教授Jim Collins在2001年寫成,很快就一紙風行,至今賣出400萬本,讀者遍全球。我當年初入職場,加入一家大企業當Management Trainee,我們那組在培訓後的group presentation中被評第一,每名組員得到的獎勵,就是這本書的精裝版。我不知其他組員後來有沒有看此書,我自己倒是喜歡得不得了。它仔細描述成就偉大企業的七個元素,寫得很好,只可惜那些被選為「A+」的公司,大部份都不是香港人熟悉的企業,有些更在金融海嘯中沒頂,所以不能用在課上。我只按照那些元素,另挑我認為符合描述的公司,並集中講三個元素:The Hedgehog Concept、A Culture of Discipline、The Flywheel Effect。

    The Hedgehog Concept:這是我最喜歡的單元。如何為一家企業找到符合其Hedgehog concept的定位,和我們如何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找到定位一樣,就是要找到自己做得比別人好、熱愛做和能帶來持續收入的工作。這方面創立Apple的Steve Jobs是表表者,因為他聞世的能耐之一,就是專注和簡化,尤其在摸清楚公司的定位(或產品的定位)後,堅持不做和Hedgehog Concept無關的事。

    我向同學們解釋後,還請幾位同學試試以自己,或自己喜歡的YouTuber或KOL作分析 – 那些超乎常人般成功的人,必然找到符合自己Hedgehog Concept的陣地,並堅守下去。

    (相關舊文:尋找自己的火花

    A Culture of Discipline:許多初創最終無法成為為偉大企業,因為在成長過程中,隨企業的人事、管理、制度等日趨複雜,漸漸留不住喜歡創新和挑戰的人才,反而把不介意因循的人留了下來。Good to Great有個簡單的分類來說明這點:

    我向同學解釋了這個圖後,問他們能想到以上分類的任何一個例子嗎?同學們的反應挺踴躍,而且不出我所料,其中包括管理不善的學校(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行政混亂、人才凋零)。我以Netflix來說明Great Organization(制度完善、唯才是用)的特徵,並鼓勵他們努力加入這樣的企業學習,不少同學點頭示意。

    Netflix之所以符合Great Organization的條件,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重視Talent Intensity(人才密度)。Jim Collins早就在Good to Great中講過,一間好公司不是靠制度去管理人才(立心不良的人如何管理?),而是在甄選新人時,只挑選那些夠自律的人,這些人不必靠制度去控制。Netflix強調Freedom & Responsibility的企業文化,是其成為Great Organization的重要基石。

    (相關舊文:Netflix裁員 士氣反升?年假任放公數任出

    The Flywheel Effect:三項因素中,最容易理解的是The Flywheel Effect,但這也是最考功夫、最難達到的;因為它要求企業在找到Hedgehog Concept後,持續不懈地向同一目標、日復日地最好1000件小事。

    我認為Jeff Bezos領導的Amazon是此中的表表者。以前就寫過,Jeff Bezos以超長線眼光來建立自己的網上零售王國Amazon,堅持不問短期表現,只以顧客最大利益來營運,深信長期回報必勝。沒想到Jim Collins這回竟和我想到同一點上 — 他在Good to Great的網站上,加入當時寫書時沒有的企業來說明「飛輪效應」,舉的例子正是Amazon。

    (相關舊文:做一千件小事長線入市時機?

    講完這些理論後,我想到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是要求同學們以小組形式,挑一家他們喜歡的企業,按Good to Great的框架來作分析。可惜這我把這節課放到太後,同學們恐怕沒足夠時間作準備。如果將來有機會再教這門課,一定要重新規劃才行。

    ***

    本文為2024年香港中文大學(CUHK)新聞系本科課程Public Relations for Entrepreneurs第十二節課的概要

  • 做一千件小事

    一田百貨常務董事莊偉忠在一個講座上的分享生動鬼馬、顛覆常規,讓我對這個喜歡蘇東坡的企管人印象深刻。

    他說自己沒有成功祕訣,更從不訂業績目標,「一千件小事勝過可遇不可求的偉大意念,所以我們每天努力做許多正確的小事,做夠一千件,最終也不知道哪一件令市場受落。」

    零八年金融海嘯,市況突然愁雲慘霧,裁員消息不斷,但莊偉忠決定全體員工派花紅兩個月,成功搶佔新聞頭條,「當時我們只有兩百來人,每人每月多派五百元,一年也不過一百二十萬,派得起。」他得意洋洋。

    去年日本地震兼核泄,一田銷售額急跌,他做的第一件事,除了把受影響食品下架外,就是親自簽了九百多封信給日本的供應商和生意伙伴,表達支持。

    他打過十四份工,歐美華資大家族都做過,又創過業,說做事一點也不複雜,最難學的是做人,而他做人的宗旨,師承蘇東坡(待續)。

    相關文章:Recruit專訪莊偉忠
    (訪問當然是「鱔稿」,不過記者細心,寫了許多關於他的小故事,而且也捕捉到莊的神髓)

    (續上回)天下無一不好人

    莊偉忠零七年出任一田百貨常務董事,短短幾年,把這間因經營不善而易手的百貨公司弄得有聲有色,每年兩度VIP日動輒吸引數十萬人搶購,業績幾乎年年升,跑贏同業。

    但他說自己的管理有四個不:No Hero, No Target, No Meeting, No Evaluation。

    沒有英雄,「因為老細只是『扮』英明」。他曾說過,自己沒有賣出過一件衣服、一雙鞋子,所以生意好,功勞歸同事;但所有決定都來自他,所以有錯,全怪自己。

    不訂目標,「你想想不達標時要花多少時間分析和解釋?」他說開會、訂目標、作檢討,都不能提升員工生產力,做來幹什麼?他包容同事們失敗,十件事裏有三件觸礁,微不足道。

    他不喜歡煞有介事談成功之道,但喜歡看書,已在FB寫了六十多篇書評。一個訪問裏說他同時能讀四本書,而尤喜蘇東坡,欣賞他的豁達,「蘇東坡曾寫道:『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多快樂。」莊偉忠自問也是逍遙派,睡了也會笑著醒來。

    ***

    這是寫於2012年7月3日和10日的舊作,當時刊登於《晴報》的專欄「朝花夕拾」

  • 創業維艱

    學期來到第11週(全期共13週),我終於充分感受到教書的愉悅了。我想這有兩個原因吧,一則我花了超出預期的時間來備課,務求盡力把我覺得好的理論,完整地教給學生(事前我有應考前溫習的感覺,非常焦慮,哈哈);二來可能因為自己準備充足,我更有把握與同學在課堂上進行討論,而他們的回答使我眼前一亮!原來他們真的懂了!這令我非常有滿足感。

    這天的課叫The Hard Things About Hard Things,取自Ben Horowitz一本關於創業的好書,中文譯作《創業維艱》。我過去寫專欄,多次提及此書,因為這真是一本又實用、又有啟發性的好書。

    (相關舊文:創業維艱

    但在講此書之前,我花了不少時間講一個我很熟悉,但幾乎從未講/寫過的題目:S Curve。我對這個題目非常熟悉,因為它和我當年寫論文的研究有關,而且我覺得它是傳播學上,最重要也最優雅的一道曲線。把S Curve普及化的,是美國作家Malcolm Gladwell,他當年寫Tipping Point一紙風行,我是因為對這本書的喜愛,而找到寫論文的題材的(當時還看許多張五常的書,他鼓勵做研究,一定要選一門科目裏最重要的理論來鑽研,才有機會做出具影響力的學問)。

    內容不詳述了,主要我是想用S Curve來向學生們講解事物發展的趨勢(當然也概括了初創從小發展成巨企的過程)。把這小節講完後,我問同學:你們能舉一些符合S Curve描述的例子嗎?我點了兩位同學來回答,她們平時在課上不怎麼發言,我從不知她們聽懂了多少、上課是否感到有趣。出乎意料地,這兩位平時看來不大發言的同學,所舉的例子都非常好!令我十分欣慰。

    (相關舊文:網絡效應

    之所以教S Curve,是想說明初創若處於爆發式增長期時,過程非常艱辛,需要克服大量挑戰(就好像負重徒步上山,全是斜路,可想而知有多辛苦),稍有不慎,都會失敗收場。事實上初創成功的機會率極低,乃99比1。

    (相關舊文:創業的九死一生創業的20大死因

    歸納初創死亡的原因,不外乎市場、產品、團隊。沒有市場(Product-Market Fit),初創根本沒成功的可能,所以無謂多講;產品的variety太多,難一概而論,也不容易在課堂上講解;唯有團隊,有許多可供參考的理論和例子,所以這課我主要集中在舉一些和團隊管理有關的例子:Missionary vs. MercenarySales vs. EngineerWartime CEO vs. Peacetime CEO等。

    除以上外,我專門加了一節,特別講女創業者面對的挑戰(畢竟我出版過一整本講這題材的書啊),我希望她們對此做好心理準備,將來在職場上,不要怯於展現自己的鋒芒。

    (相關舊文:女強人女人創業難女創業家逆轉勝女人創業賺錢多

    下課後有幾位同學留下提問,原來他們都快畢業,正處密集的面試期。剛才課堂上教的一些理論,令他們頗有感悟,也有不少問題。不巧我這天下課後約了朋友,有點趕,無法留在課室裏和他們多聊一陣,就提議道,我得從這裏走回辦公室,如果有問題想問的,邊走邊談好嗎?如是者,三五個同學陪著我走了一小段路。我曾經是走在這條路上的學生,懷著一大堆對世界的疑問渴望答案,這天卻成為別人的老師,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

    本文為2024年香港中文大學(CUHK)新聞系本科課程Public Relations for Entrepreneurs第十一節課的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