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Tipping Point

    1962年,年僅31歲的美國傳播學者E.M. Rogers發表論文Diffusion of Innovations,指出新事物的傳播和流行病的傳播驚人地相似:剛開始時增長極慢,維持一段時間後突然極速颷升,然後再度緩緩地慢下來,形如S狀。形成此特殊傳播現像的原因,和不同人對新事物的接受速度不同有關,Rogers將之分為Innovator, Early Adopter, Early Majority等五類。此後四十多年,這篇作品成為社會學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之一。

    2000年,37歲的美國記者Malcolm Gladwell發表他的第一本書The Tipping Point。當時寂寂無名的他發現了傳播學中的S curve,對流行事物宛如病毒一般的傳播模式極之著迷,他尤其對當中的Early Adopters感到莫大興趣:這一小撮人就是把一件本無人知的新事物,將之在短時間內變成主流的推手!傳播學上把這些Early Adopter歸類為Key Opinion Leader(KOL),即對大眾有極大影響力的人,Malcolm Gladwell則把他們稱之為Connector – 把新事物由小眾(Innovator的圈子)推向主流的超級聯繫人。

    Malcolm Gladwell當時不知道,他自己恰巧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其處女作在不久即橫掃全球,並在暢銷書榜上屹立多年不倒。

    那些年還是傳播系學生的我也對這本書入迷,其後發表的碩士論文也與此有關。此後多年,成為暢銷作家的Malcolm Gladwell每次出版新書我都捧場(除了一本:Talking to Strangers),熱愛程度不減。

    前些日子知道作者將於The Tipping Point面世25周年發表新書Revenge of The Tipping Point(在預售期已登上Amazon排名榜首位),馬上入手,很快翻了頭一兩章。Malcolm Gladwell回望25年前寫下的舊作,浮想聯翩、補漏拾損,寫下新書。Tipping Point寫了許多改變世界的大潮流如何形成,偏向歌頌Tipping Point美好的一面;在新作中,作者似乎對此有所反省:是不是有些極壞的潮流,也因為Tipping Point而引起?他在Revenge of The Tippping Point引述的第一個例子,就是Sackler家族透過售賣止痛藥Oxycotin而在美國造成的濫藥風暴。

    S curve不但能說明潮流的形成,也可表達一件新產品、一家初創甚至一個人的成長軌跡:潛伏期有多長?如何達到tipping point?怎樣把握高速增長的契機,力爭上游?一旦到了高處不勝寒的境界,有辦法力保不衰嗎?自從開始在大學任教後,每次我都把這課題放入教材,希望在同學們仍未踏出校門前就有Tipping Point的概念,把握人生每一個躍進的機會。

    明年也許有機會把Revenge of The Tipping Point也加進去吧。

    相關舊文:創業維艱

  • Book Smart vs. Street Smart

    在有關Entrepreneurship的話題中,Book Smart vs. Street Smart是我特別感興趣的一道。幾年前港大的accelerator「iDendron」開幕,舉行了一個full day event,請我主持其中一個panel discussion,正好讓我名正言順請來幾位創業好友暢談一番。

    當時我請的四位創業朋友中,兩位是畢業自名校的十優、九優會考狀元,其後負笈美國長春籐大學,在科技巨企工作幾年後才回港創業。另外兩位創業朋友,一位有「香江第一街霸」的外號,因為他靠在西洋菜南街當寬頻sales攢下第一桶金,然後才創業;另一位則以每天只工作2小時為格言,(印象中)沒大學學位的他靠自己的生意創造財務自由,還開班授徒。

    這是好幾年前的事了,討論內容我已忘掉,但我有記下當時討論的一些問題,如:

    大家認為誰的創業成功率高些,book smart還是street smart?

    – 作為一名book smart(或street smart),如果你需要找co-founder,你會傾向找一位street smart(或book smart)嗎?

    – 大學教育對創業究竟有沒有作用?

    因為回中大任教,我就把這題目帶到課堂上討論,也讓自己再反思一下。

    所謂「贏在起跑線」,book smart在創業初期通常比較佔優,但時間一久,尤其當企業的規模或社會影響力大到一個程度,則street smart往往會脫穎而出,因為他們有一種book smart通常不具備的條件:打破常規。而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breakthrough),往往就是由不依常理出牌的人開創出來的。

    如果有種人,他既有book smart的本錢,又具street smart的突破精神,則其勢更銳不可擋,如Elon Musk。

    Elon Musk在長春籐名校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畢業,雙主修經濟和物理,後來再獲Standord取錄當研究生。他未滿28歲已exit了和弟弟共同創立的第一間公司,並成為千萬富翁。在創立SpaceX和Tesla之前,他還賣了第二間合夥創立的公司給PayPal。這些「成功要早」的經歷都很符合book smart的人設。

    而在Elon Musk成為獨當一面的企業家後,他卻漸漸展示其挑戰常規的一面,例如他會問:怎麼令人類成為有能力穿梭星際的文明?為什麼駕駛不可以全自動化?如何得到永生?

    他不但會問這些問題,還有能力舖路為這些問題找答案。雖然這人太狂妄欠同理心我不大喜歡?,但無可否認,在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的名人錄中,不會缺少Elon Musk的一席。

    此帖寫得太長。總括來說我覺得book smart或street smart皆與生俱來,一般人總會傾向其中一面,像Elon Musk這種「兩棲動物」並不多。講一大堆都是想刺激同學們思考,想一想自己是哪類人,將來走一條更符自己個性的路。

  • 本學期的最後一課,我們談人生

    一轉眼就來到本學期的最後一課,這節課我想和同學們談談「人生的意義」(The Purpose of Life)。為什麼要講這樣一個題材呢?

    我們上了整整一個學期的課,講了許多有關創業和企業的話題,卻從未深入去探討過:為什麼要創業?為什麼要上班?我有不少朋友創業成功、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卻感到空虛和迷失,金錢和成就似乎並不一定帶來美滿的人生。那怎樣才算美滿的人生?我認為有意義的人生,才能稱之為美滿。

    (相關舊文:人生下半場收成期的煩惱

    「人不能脫離自己的世代」,這是我課上想和同學分享的第一個概念。Malcolm Gladwell在他的名著之一Outliners裏就寫道:生於什麼年代、長於什麼地方,在在影響一個人的際遇。一位港大教授曾給年輕的我解釋「世代」的概念:他說,為什麼迄今為止,最偉大的作曲家,仍是古典時代(泛指1750 – 1825年間)的巴哈、貝多芬、莫札特?同理,為什麼唐宋是中國詩詞的巔峰,後無來者?因為非得在那個獨特的空間、時代、文化下,才能孕育出這些天才與作品。一個人的成敗,不能脫離時代。

    給同學們建立了「人不能脫離自己的世代」這觀念後,我進一步向他們展示他們身處的年代:一個脆弱的年代、一個沒有收成期的年代。

    (相關舊文:世上再無鐵飯碗沒有收成期的一代

    說到這裏,許多同學都臉帶懼色,他們似乎也隱隱明白自己身處的時代有多脆弱。幸好我要講的不僅於此,我還提供一個方向:學習反脆弱(antifragile)。

    (相關舊文:為什麼揸的士好過打工?為什麼鐵達尼號必須沉沒?

    有了脆弱vs反脆弱的認識後,我進一步想向同學們介紹一個概念:打獵與耕田。如果創業是打獵的話,上班就好比耕田,而打獵比耕田更加反脆弱。我認為同學們應對這個時代的最佳策略是令自己「反脆弱」,不要好像上一代那樣,欲以一份工作或一項專業做到退休並且衣食無憂。努力尋找自己的火花(使命),並孜孜不倦地向那目標進發,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相關舊文:打獵與耕田點解要返工?Z世代的終極筍工尋找自己的火花

    今天也請來本學期最後一位分享嘉賓,在NEX負責拓展的Fanny和她們公司的Co-founder Tony。Fanny在不少startup工作過,也曾上過大企業的班,她很了解兩者的不同。我記得Fanny提到在初創工作,必須有心理準備,隨時迎接從未遇過的挑戰,例如做營銷的突然要轉型搞物流和生產之類。她說到這點時,我留意到很多同學的眼睛閃過光采–年輕的他們巴不得工作上挑戰不斷,不斷嘗試新事物!這和很多「老油條」那「唔關我哋部門事」的反應多麼不同!

    這天我給同學們講的最後一番話大概是,希望你們將來工作五年、十年後,獲上司派下新任務時,還保持著今天的反應,求知與求學之火不滅。

    ***

    本文為2024年香港中文大學(CUHK)新聞系本科課程「初創與公關」(Public Relations for Entrepreneurs)第十三節課的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