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anding Like Big Firms

    第12節課是本學期的倒數第二節課,我剛剛開始嚐到教學的愉快滋味便要告別,自然是萬般不捨。唯有繼續努力備課,希望不辜負和同學們相處的時光。

    (相關舊文:創業維艱

    上次提到,學期末已至,不少快畢業的同學已開始密集地見工。而今天我們要講三間偉大企業(Apple、Amazon、Netflix)的故事,於是我刻意把一些理論融入「見工需知」中,希望引起他們的注意,加深印像。

    要講偉大企業,如何定義「偉大」?我用的是著名商管書Good to Great。這本書由大學教授Jim Collins在2001年寫成,很快就一紙風行,至今賣出400萬本,讀者遍全球。我當年初入職場,加入一家大企業當Management Trainee,我們那組在培訓後的group presentation中被評第一,每名組員得到的獎勵,就是這本書的精裝版。我不知其他組員後來有沒有看此書,我自己倒是喜歡得不得了。它仔細描述成就偉大企業的七個元素,寫得很好,只可惜那些被選為「A+」的公司,大部份都不是香港人熟悉的企業,有些更在金融海嘯中沒頂,所以不能用在課上。我只按照那些元素,另挑我認為符合描述的公司,並集中講三個元素:The Hedgehog Concept、A Culture of Discipline、The Flywheel Effect。

    The Hedgehog Concept:這是我最喜歡的單元。如何為一家企業找到符合其Hedgehog concept的定位,和我們如何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找到定位一樣,就是要找到自己做得比別人好、熱愛做和能帶來持續收入的工作。這方面創立Apple的Steve Jobs是表表者,因為他聞世的能耐之一,就是專注和簡化,尤其在摸清楚公司的定位(或產品的定位)後,堅持不做和Hedgehog Concept無關的事。

    我向同學們解釋後,還請幾位同學試試以自己,或自己喜歡的YouTuber或KOL作分析 – 那些超乎常人般成功的人,必然找到符合自己Hedgehog Concept的陣地,並堅守下去。

    (相關舊文:尋找自己的火花

    A Culture of Discipline:許多初創最終無法成為為偉大企業,因為在成長過程中,隨企業的人事、管理、制度等日趨複雜,漸漸留不住喜歡創新和挑戰的人才,反而把不介意因循的人留了下來。Good to Great有個簡單的分類來說明這點:

    我向同學解釋了這個圖後,問他們能想到以上分類的任何一個例子嗎?同學們的反應挺踴躍,而且不出我所料,其中包括管理不善的學校(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行政混亂、人才凋零)。我以Netflix來說明Great Organization(制度完善、唯才是用)的特徵,並鼓勵他們努力加入這樣的企業學習,不少同學點頭示意。

    Netflix之所以符合Great Organization的條件,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重視Talent Intensity(人才密度)。Jim Collins早就在Good to Great中講過,一間好公司不是靠制度去管理人才(立心不良的人如何管理?),而是在甄選新人時,只挑選那些夠自律的人,這些人不必靠制度去控制。Netflix強調Freedom & Responsibility的企業文化,是其成為Great Organization的重要基石。

    (相關舊文:Netflix裁員 士氣反升?年假任放公數任出

    The Flywheel Effect:三項因素中,最容易理解的是The Flywheel Effect,但這也是最考功夫、最難達到的;因為它要求企業在找到Hedgehog Concept後,持續不懈地向同一目標、日復日地最好1000件小事。

    我認為Jeff Bezos領導的Amazon是此中的表表者。以前就寫過,Jeff Bezos以超長線眼光來建立自己的網上零售王國Amazon,堅持不問短期表現,只以顧客最大利益來營運,深信長期回報必勝。沒想到Jim Collins這回竟和我想到同一點上 — 他在Good to Great的網站上,加入當時寫書時沒有的企業來說明「飛輪效應」,舉的例子正是Amazon。

    (相關舊文:做一千件小事長線入市時機?

    講完這些理論後,我想到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是要求同學們以小組形式,挑一家他們喜歡的企業,按Good to Great的框架來作分析。可惜這我把這節課放到太後,同學們恐怕沒足夠時間作準備。如果將來有機會再教這門課,一定要重新規劃才行。

    ***

    本文為2024年香港中文大學(CUHK)新聞系本科課程Public Relations for Entrepreneurs第十二節課的概要

  • 貝索斯的管理課

    上周寫了亞馬遜創辦人Jeff Bezos如何以超長線眼光做生意,有朋友反映說頗有得著。他覺得Bezos似乎沒有「行家」Elon Musk那麼愛發表偉論,不知還有沒有更多關於Bezos做生意的心得可供參考?

    (相關舊文:長線入市時機?世界首富金句

    哪有世界級富豪不愛指點江山?Jeff Bezos當然也曾分享過不少做生意的心得,其中以兩年前出版的這本Invent & Wander最合適,因為收錄了他本人歷年來寫的「給股東的信」,和其他訪問或公開演說的文本。Bezos說他親自為不少亞馬遜行政人員上過管理課,其中有些頗具參考價值,我簡單介紹一下:

    1. 請對的人(Missionaries vs. Mercenaries)

    毫問疑問,巨企如亞馬遜非常重視人才招聘,然而應徵大公司的精英個個履歷相若,怎麼知道請哪種人才對?Bezos說他首重分辨招聘對象重視的是工作意義(missionaries),抑或金錢回報(mercenaries)。他也以同樣的標準審視收購對象的創辦人,因為假以時日,一定是前者的發展更好、賺更多錢。

    Bezos解釋道,重視金錢回報大於工作意義的人,不可能在一家企業中待太久,因為他們唯利是圖,很容易被其他公司的福利或回報吸引過去。但重視工作意義的人則不一樣,在面對挑戰時,他們更願意留下來打拼,把工作做好,因為他們未必從其他工作環境中,找到更大的意義或支援。所以好的企業一定要以最大努力,為優秀人員提供能令他們充分發揮才華的環境。

    (相關舊文:Netflix裁員 士氣反升

    2. 決策要果斷(one-way doors vs. two-way doors)

    大公司最為人垢病之處是作風官僚,許多員工為免多做多錯,做任何決定皆層層上報,延誤不少機會。Bezos認為,要留住最優秀的人才,就不能讓漫長的決策躭誤了他們的工作,令他們泄氣。

    他認為公司的決策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可一不可再」的重大決定,一旦決定做就很難逆轉,或逆轉的代價極大。對於這種(他稱之為one-way doors)決定,他會要求各部門反覆分析驗證,多番確保無誤後才走出下一步。

    另一種決定的代價則較小(他稱之為two-way doors),做錯了,認衰,退後一步再來就是。他認為許多大公司把任何決定都歸類為第一種,任各部門層層反覆考慮,結果形成決策緩慢的官僚文化。其實大部份日常工作的決定都是第二種,那只需要極少相關部門的負責人,甚或一位有決斷力的員工下決定就好,反正做錯了可以輕易糾正錯誤,不值得為這些決定躭誤太多人力物力。

    除此之外,Bezos還有一個特別的偏好:禁止使用PowerPoint。他認為員工應有能力把需要討論的事項,按特定結構扼要地寫成六頁紙以內,甚至以新聞稿的形式發表,好讓每個與會者事前閱讀,迅速掌握重點內容。

    Bezos的「超長線」作風未必適合所有企業,但以上管理技巧則相當實用,行政人員不妨一試,運用得宜的話,相信公司和同事都會感激你。

    ***

    本文分上下兩集,於上周五及今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長線入市時機?

    上周港股經歷驚濤駭浪,恒生指數全周跌8.3%,為四年多來表現最差的一星期;周五收報14863點,創13年多以來的新低。「股王」騰訊去年2月才創下歷年股價的最高紀錄$757,這個星期卻跌至$200元邊緣,跌幅慘不忍睹。此刻是長線入市時機,抑或應及早止蝕離場?

    (相關舊文:做有護城河的生意為什麼要買巴郡和NASDAQ指數?

    不妨參考Amazon的經典故事。Jeff Bezos在1994年成立Amazon,三年後帶領公司上市,但不久遇上科網泡沫爆破,曾試過一年內股價暴跌八成。在2000年給股東的信中,Jeff Bezos以這個字開頭:OUCH,以表達跌得多痛。

    1999年年底,Jeff Bezos接受NBC Nightly News訪問,主持人Tom Brokaw問道,貝索斯先生,你到底知不知道「盈利」怎麼寫?(原句是:”Mr. Bezos, can you even spell “profit”?”)當時Amazon的股價一瀉千里,令許多投資者損手,情況和今天的騰訊大概不遑多讓。

    好一個Jeff Bezos,鎮定地回答:P-R-O-P-H-E-T。他拼出了「盈利」(profit)的同音字「預言」(prophet),預言只要Amazon堅持長線發展方向,未來股價必會節節上升,迎來大豐收。Amazon股價的all-time high為去年創下的186美元,若不計發生在今年六月「20股合1」的影響,相當於三千多美元一股!

    把Amazon的股價走勢展開,它首十來年的股價起跌幾乎如平線一樣,根本不足為道

    但當時的Jeff Bezos憑什麼有底氣作出那番預言?他說當Amazon股價由113美元跌至6元時,公司的營業表現卻不受影響,依舊亮麗:用戶人數、每單位盈利、增長等各項指標都在穩步上揚,生意根本越做越好。「如果一家公司今天比一年前表現更佳,憑什麼股價會比去年跌這麼多?」他在那封以「Ouch」開道的信中自問自答。原因是股價只反映短期因素,沒有反映公司的長期盈利能力,而他相信自己公司的長線發展。他引用「股神」巴菲特師傅、「價值投資之父」Benjamin Graham的名言解釋:

    “In the short term, the stock market is a voting machine; in the long term, it’s a weighing machine.”

    Jeff Bezos是奉行長線投資、長遠價值的表表者,自1997年開始撰寫「給股東的信」以來,他數次以「Long Term」或「Long View」起題,多年來堅持不受短期盈利或股價左右公司決策。的而且確,若看事物的眼光夠長遠,如上圖般把Amazon的股價走勢展開,它首十來年的股價起跌幾乎如平線一樣,根本不足為道。目前Amazon的股價又再度比一年前的高位下挫八成,但相信以興建「萬年鐘」為嗜好的Jeff Bezos,仍能不動如山。

    (相關舊文:創業的短跑和長跑世界首富金句創業五本書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