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致富

    上月文章「疫境創業」提到,現今初創創辦人和其父母輩最大的不同,是身處的經濟環境出現了劇變。30年前,因為市場邁向全球化和環球局勢穩定發展,或許令加入大企業成為體制的一份子,最能分享經濟增長帶來的成果;但如今科技高速發展令市場轉型速度加劇,不要說一家企業,就連整個行業都有機會被顛覆甚至摧毀,初創的韌性和發展空間可能更勝巨企。

    (相關舊文:疫境創業

    有朋友回應指,若從致富的角度觀之,可見經濟結構的改變更為明顯。他引述矽谷著名加速器Y Combinator創辦人Paul Graham一篇文章指,比較四十年來美國百大富豪致富的原因,可見創業致富者越來越多。

    《福布斯》雜誌自1982年起,每年統計及列出美國的首100名富豪。當年,百大富豪中有60人為遺產繼承人(單是「杜邦化工」家族就佔了十人),但到2020年,「靠父幹」致富的只剩下27人。這不是因為「富二代」的人數減少了,而是因為白手興家並致富的人大大增加

    2020年有73名上榜富翁靠的不是父幹,他們當中有56人是企業的創辦人或早期員工,另外17人因投資致富。而相比1982年那40名白手興家的富翁、其中絕大多數靠石油或房地產生意致富,今天創業致富者逾半靠科技企業發跡。

    Paul Graham指出,比較今天的創業致富者和四十年前那批,除其投身的行業不同外,他們成功的因素也大大不同。四十年前,一名商人可能因為個人的魄力和高超的經營手法而成功,但今時今日成功的企業家,必須要在技術上勝人一籌,即提供的方案比市場上所有產品都優越。

    (相關舊文:來自愛爾蘭的天才兄弟創業評判手冊

    通過創科致富,不但起始成本低,而且增長速度更快。Paul Graham引述數據指,當年IBM用上45年時間才達到營業額10億美元的里程碑,微軟僅花了13年,而後來者的增長速度更驚人。這條明擺在眼前的康莊大道,吸引越來越多有野心的年輕人前仆後繼。

    不過,科企由毫不起眼到雄霸市場的速度實在太快,法規、監管根本無法追上,難怪近年中外科企面對的最大挑戰,不是本身技術的更新換代,而是政府的反壟斷。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一夕暴富的IT少女

    IT少女並非什麼超級初創的創辦人,她只是一名打工仔。關於她一夕暴富、晉身千萬富翁的故事,且聽我娓娓道來。

    ***

    香港初創界最近捷報連連:先後有TVB收購電商平台ZtoreUber收購HKTaxiDayDayCook以SPAC形式在美國上市、和商湯科技GoGoX向港交所遞交上市呈請等。一連幾家始於香港的初創離場(exit),不啻標誌著香港初創界一個新的里程碑。那這些初創的創辦人會否因此一夕致富?他們的生活會出現巨變嗎?

    對這個問題,恐怕暫時沒多少香港人能現身說法。但我想起幾個月前一名IT少女匿名向New York Magazine的投稿,以第一身形式告白,描述自己忽然富貴的心路歷程。容我轉述一二,好讓大家能一窺這些科技新貴暴富後的面貌。

    ***

    一家初創若成功離場,投資者和創辦人都有機會一夕致富;但要「帶契」早期團隊也突然致富的話,則非得有相當規模的成功上市不可。這名身為千禧世代(millennial)的IT少女正屬當中的幸運兒,她加入的初創2020年成功在美國上市,少女作為早期團隊成員之一,手持的股票期權(employee stock options)突然價值逾600萬美元!一夕暴富令她不知所措,「如果我不小心弄砸了5%,也是好幾十萬元的損失了」,她覺得自己要學富豪般,聘用一位「理財專家」來管理資產才行。

    但考核了幾位「理財專家」後,少女大失所望。她發現這些「專家」們太「老餅」,完全不能滿足像她這種年輕新富的的要求。例如有一位「專家」與少女進行視像會議時,連如何好好「分享屏幕」(share screen)都做不到,「我點將幾百萬身家交比你呀」,少女揶喻。她覺得「以前」的富豪之所以聘用「理財專家」,不過是因循,她再也沒必要跟從。

    少女自言一向是「慳妹」,以前網購禮物給姐妹都捨不得付郵費(要對方付),如今那十元八元當然不是一回事。她發現自己晉身為富翁後,日常生活並沒有什麼巨變 — 她對Tesla沒興趣,也不想在灣區置業 — 倒是所養的寵物狗,生活卻得到大幅改善,例如由普通狗糧轉為吃貴幾倍的「低鈉」乾糧、有錢看牙醫剝蛀牙等,「牠因此見的專科醫生比我一輩子見過的還多」,少女的幽默使我芫爾。

    她暴富後計劃進行的最大筆使費,是雪卵。少女自高中開始已有這個想法,不過因為沒有迫切性而遲遲未做,而且每次15000美元的費用對普通少女而言也太高昂了。如今她對此當然不再猶疑。擁有大筆財富,又有生育下一代的計劃,少女相信自己將來不必倚賴任何人生活,她得到絕對的自由和獨立。這是她最感欣慰的事。

    少女自言自己「只是幸運」,在對的時間加入了一間有潛質的初創,自己其實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比起身為醫護的室友,她甚至懷疑自己的工作是否真的有意義、她擁有的財富是否真的和能力或貢獻相稱。少女生於一個脆弱的年代,她成長的回憶包括911、金融海嘯、特朗普和COVID-19。她相信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忽然富貴令她對人生產生更多反思。

    少女的告白大致如上。她的觀點和想法和我們想當然的「初創富豪」如此不同,很真實也充滿新鮮感,而且我相信和她持相近想法的同輩並不少(過去一年內在美國首次上市的企業逾750家、總融資額超過2000億美元,因此成為富翁的年輕人恐怕不下千人)。這些新貴既年輕又有想法,他們為社會帶來怎樣的變化?這是個值得研究的題材。

    至於香港的初創圈子,比起美國的只算起步階段,因為賣盤不算最好的離場,而能成功IPO的尚屬少數。到哪天出現一篇「初創少年告白」時,才算邁向另一個里程碑呢。

    參考文章:Confessions of an Overnight Millionaire (New York Magazine)

    ***

    本文分上下兩期,於9月3日及10日《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刊

  • GoGoX上市

    和一位剛認識的朋友談到香港的初創,他忽然冒出一句:

    「香港成功的startup,9成都是有錢人的玩意!」

    他還舉了幾個例子,如某創辦人本來做投行、某家裏有錢送他到英美留學然後回流搞startup⋯⋯朋友舉的例子倒也沒錯,但無法說服我那能達到「9成startup都係有錢人」的結論。

    也許是身處的圈子不同。和我比較要好的初創,如9GAG、GoGoX (前稱 GoGoVan)等,大部份創辦人都來自普通家庭。就我所知,他們創業成功,沒有靠父母。

    就說幾句GoGoX吧。2015年我出版了一本書《創業大時代》,寫八家誕生於香港的初創,GoGoVan就是全書的第一個故事。

    並不是很久以前的事。2013年7月,GoGoVan橫空出世,顛覆了香港人的「call van」的習慣。三位創辦人Steven,Nick和Reeve是大學同學,他們的父母做地產租務、裝修和保險等,省吃節用把兒子送到美國西岸留學。為幫補生計,三人課餘在矽谷附近的一間唐餐館送外賣,因此結緣。我隱約記得Steven向我提過,當時家裏只夠錢替他買一張單程機票赴美,回程還得自己籌謀。

    2017年9月,GoGoVan成立四年,那也是我自立門戶的第一個月,碰巧GoGoVan在那時宣佈和「58同城」合併,晉身市值逾十億美元的「獨角獸」。時機配合,我因此和GoGoVan幾位創辦人共同經歷了十分緊湊的兩個月,那也是我自己創業以來最難忘的工作經歷之一。我對他們三子的兄弟情印像特別深刻,外面風風雨雨,但Steven始終有兩位好兄弟一直在身邊支持他。那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好拍檔。

    才不過四年,這家獨角獸就要上市了,計劃集資4-5億美元。他們去年做了6.5億港元生意,是香港的市場龍頭,大幅抛離對手。這些年來經過多輪融資、尤其是合併58同城一役,令和騰訊與阿里相關的投資者,佔GoGoX股權近6成5;創辦人持股不足兩成。但他們在香港和在國際市場,能繼續沿用GoGoX此品牌,算很難得了。

    一間本地初創能在四年內晉身獨角獸、八年內申請上市,再加上其業務的確具有顛覆性,即使尚未錄得盈利,以國際標準觀之,都算交足功課有餘了。比起賣盤,成功上市對初創創辦人和股東們更有所交代。一間香港初創能走到這一步,難度不下於在奧運場上摘下獎牌。

    最後再長氣講多幾句。我不認同香港成功的初創「9成由有錢人玩哂」,雖然我不知該用邏輯還是統計能更簡單地推翻這個結論。我只夠料講,在《創業大時代》一書裏寫的八間初創,除GoGoX外,OliveX(即Cocahbase)年前已在澳洲上了市;Welab亦是獨角獸;9GAG經歷了疫情後業務仍強勁而且國際化;而 Casetify,更在世界舞台上名利雙收。還有幾家外界可能沒那麼熟悉的初創:Insight RoboticsStepcaseTalkbox,它們至今發展仍不錯。我沒有逐一問創辦人的出身如何,但相信他們能走到這一步,並非靠父母。

    簡單說,我認為創業成功,和家裏是否有錢,並無必然關係。有時underdogs還能取得巨大成就呢。

    ***

    相關舊文:誰是香港第一家「獨角獸」?GoGoVan闖關港產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