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青學編程

    我邀請9GAG的共同創辦人Ray Chan(陳展程)一起接受電台訪問,本想談談他們在疫情下率先實行遙距辦公(WFH)一年來的效果,沒料到他提及最近做了一件成人之美的事,更引起我的興趣。

    Ray參加教會認識了一位朋友Fred,對方向來支持一個接觸「邊緣青年」的外展教會機構,這機構藉舉辦各種活動和培訓,望邊青們有機會憑一技之長自力更生。Ray認為此事原意很好,但稍作了解後卻吃了一驚:

    「培訓課程不外乎做廚房、油漆之類的工作,幾乎和三十年前的沒分別!」這類工作不是不好,只是技術要求稍低,一向供過於求,學成後想藉此向上流沒那麼容易。有更適合他們的行業嗎?

    不愧是一直在科技與創意圈中打滾的企業家,Ray靈機一觸問機構的負責人,不如改為教他們編程(coding)?一來編程教材越來越容易上手(三歲小孩也有被父母送去學編程的),對年青人而言,學編程有打機的感覺;二來一旦學懂編程、投身科技界,邊青真的有機會擺脫原來的圈子,如獲新生。

    「編程是世上最公平的工作,不問學歷、不問出身。哪怕你曾經是癮君子、皮膚有紋身,只要客戶交來的案子你有能力辦妥,就可以賺取報酬,不會遭歧視。」真是一語中的。

    Ray雖有這個好主意,但他畢竟無教授編程的經驗,得再找人幫忙。Ray想起一位創辦編程課程的朋友盧炳棠(Tommie),也許對方能幫上忙?Tommie創辦的Preface Coding近年聲名鵲起,他們除提供編程教育外,還搞起咖啡店來,其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調配的「AI咖啡」、「未來飲品」皆一時話題。新店設在中環威靈頓街,從地庫連到二樓,白牆黑字十分奪目。

    Tommie說當Ray一向他提此建議時,他不假思索便答應,原來因為一件傷心事:「我姐姐也曾是邊青。」Tommie憶述姐姐年少時曾吸毒,還多次出入女童院,正因為受到歧視很難找到一份正規的工作,以擺脫損友。姐姐幾年前猝逝,Tommie遺憾沒來得及為她做一點事,碰巧Ray有這個主意,他覺得似冥冥中的註定。

    我知道Ray拉攏Tommie與教會合作的「邊青學編程 」一事剛展開不久,暫未知效果。但無論如何這是一件既有創意、又具意義的美事,希望能啟發更多有能力的人效法,扶一把弱者,令整個社會都得益。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樊登的低風險創業

    一年前我因為一位初創朋友的推薦,成為《樊登讀書》的付費用戶,還撰文介紹過這個在內地「知識付費」領域數一數二的名牌。最近才發現樊登原來不只看書、說書,本身也是一名作家。他2019年出版《低風險創業》一書,提到自己創立《樊登讀書》的經過,我認為是個出色的product market fit案例,值得為大家簡介。

    (相關舊文:樊登讀書

    樊登在創辦《樊登讀書》、成為成功的商人之前,是有名的央視節目主持人;再之前,他是一位「學霸」,先後在西安交通大學完成學士和MBA學位,還在北京師範大學進修了個電影學博士。

    他從小博覽群書(父親教大學,母親是小學校長),因此在校期間被挑選成為辯論隊員,還贏過「全國名校辯論賽冠軍」。2000年樊登剛大學畢業不久,被湖北衛視看中,以年薪50萬的條件,聘為主持人。上班不久,樊登卻偶遇一位央視的著名主持人,對方也很欣賞其才華,著他「北漂」到央視工作,但月薪只有1000元。這兩份薪金有天淵之別的職位,讓你挑你怎麼選?樊登下定決心,要從水塘躍到大海去闖一番,他選擇了「最不缺野心勃勃年輕人」的北京

    長話短說。樊登不久在競爭激烈的央視捱出頭來,月薪由1000元漲到18000元,令他過上有車有樓的中產生活。而節目每周僅錄制一集,一個月基本只工作四天就夠了,其餘時間,樊登的生活無聊得經常以「上山打麻將」來打發時間。如果換作其他人,也許這樣過一輩子就很不錯了,但樊登感覺這種日子太無聊,內心十分焦慮。結果經過一番思想掙扎後,樊登於38歲那年又下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離開央視。豈料脫離這個「超穩定系統」後,樊登真正精采的人生下半場才正式展開。

    (參考資料:樊登自述|我從學霸到商人

    樊登憶述這段經歷時提到,他毅然創業的決定並非冒險,而是有計算的風險。他雖有創業想法,但先回大學找到一份教書的工作,以工餘時間部署創業計劃,進可攻退可守。

    樊登發現學生對上課時提到的參考書藉很感興趣,此外,朋友們也總是向酷愛閱讀的他請教有什麼書值得看,然後忙不迭記下、買下。可惜這些人往往在買書後就把書扔一旁,總是提不起勁閱讀。樊登覺得:想看書卻不看書,說不準是個市場的痛點?

    好,既然有市場,那就設計產品吧。樊登說,他的第一個產品是PPT:每週精讀一本書後製成PPT,然後以電郵發送給訂戶。同時他覺得要驗證產品是否成功,必須通過市場,那就是必須令顧客付出代價。有人肯真金白銀付出、有skin in the game,才是有效的驗證。

    (相關舊文:切膚之痛

    最有趣之處在此:樊登發現,這個「一年50個PPT」的產品,居然真的有捧場客,而且還有數百人呢!但是,這些每年付出300元的訂戶們,大部份一樣沒看他精心製作的PPT。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樊登很納悶,市場找到了,產品也做出來了,為什麼還不成功?

    這就是極多初創團隊犯的毛病:缺乏product market fit,即產品與市場的要求不符。許多初創因此夭折,但樊登不認輸。他檢討、反省後「優化」其產品,將之逐漸由PPT蛻變成今天的「說書」模式(最初利用付費微訊群),再通過應用程式推廣出去,終於擊中了product market fit的要點,一炮而紅。

    (相關舊文:關於創業,只需做對一件事創業的20大死因

    如今《樊登讀書》應該是內地「知識付費」最成功的企業之一,樊登本人也成為不折不扣的「帶貨KOL」,經他推廣,一本書輕易賣出數十萬本。網上資料指截至去年十月,《樊登讀書》已有註冊用戶4000萬個;而樊登本人則自稱曾在一個三天的演講活動中,當場獲酬一億元人民幣。

    內地創業一向有「做大做強」的思維,數字有時不好說,反正樊登的「低風險創業」成功了。我對樊登講述的創業心態大多很認同,除了一點:樊登不大看得起以個人專業來創業的做法,即律師開一家律師樓、會計師開一家會計師樓之類,他認為那叫「自僱」,不是創業,因為販賣的只是時間、 沒有規模化(scale up),「搞不好賺得比打工還少」。

    這方面我不敢苟同。我較傾向樊登「行家」羅振宇「羅胖」的說法,即這些脫離體制、自立門戶者是「U盤化」、手作人,起碼比在大機構當沒靈魂的人有勇氣、有承擔。《黑天鵝》作者Nassim Taleb也覺得這種人比大機構要員高尚,稱之為Artisan(匠人)。在內地,樊登的創業似乎比羅振宇成功,證明樊登創業的方向更適合內地的水土。但我覺得創業沒有方程式,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路就好,耕田或打獵,人各有志啊。

    (相關舊文:香港太細冇得做?、切膚之痛九十後上流客從哪裏來

    ***

    本文精簡版分兩週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香港與矽谷連線

    上月初,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ORKTS)來訊,說一位身在矽谷的中大校友想在香港宣傳一項和初創有關的活動,不知我能否幫上忙,為我倆作了介紹。我和這位叫林天然(Philip Lam)的校友隔著半個地球、15小時時差通了一通電話後,才發現彼此的共同朋友甚多。

    Philip在中大數學系畢業後往加拿大的UBC進修電腦碩士,此後留在北美洲西岸,曾加入微軟和蘋果任軟件工程師。四年前港人李景輝(David Lee)聯同幾位離開蘋果團隊的好友創業,成立NEX Team Inc.,Philip也是合夥人之一。NEX旗下首個應用程式HomeCourt不久橫空出世,2018年還登上蘋果發佈會的舞台,聲勢一時無兩。Philip道早從David口中聽說過我,未料到這次終由母校牽線連繫上了。

    (相關舊文:勁旅出山香港人打世界波創業的三個關口

    雖然初創工作繁重,但Philip一直心繫香港,年多前夥同另一位矽谷港人、曾任職著名加速器500 Startups的Edith Yeung成立了一個叫FoundersHK(港創人)的平台,以非牟利性質,矢志助香港成為世界初創之都、把更多優秀的香港初創團隊介紹到矽谷去。這位Edith在香港人的初創圈子也是位風頭人物,經她手融資的初創極多,前面提到的HomeCourt也是其中之一。兩年前她離開500 Startups後自立門戶,以RaceCapital合夥人身份繼續活躍於兩地的創投圈子。

    香港初創常面臨兩大難題,一是本地市場太小,二是融資太難,而兩者又互為因果:市場太小難吸引投資者垂青,缺乏資金的又很難突破本地市場。但Philip他們多年來在矽谷遇上不少來自香港的初創人才或團隊,知道本地不乏創科精英,很想助更多香港初創踏上國際舞台。這次舉行為期八週的加速器計劃,望招募優秀的香港初創團隊免費參加,助其踏出邁向世界的第一步。

    執筆時Philip告訴我,已有逾100隊初創報名參加!其中最有潛力踏上國際舞台者將獲挑選進入「加速器」計劃(例如已推出受歡迎的產品、營業額或用戶增長勢頭佳、或團隊與技術水平高者等),並於十月舉行的Demo Day,向投資者如Sequoia、Matrix Partner、500 Startups、Race Capital等作演示。加速器的報名期至7月12日截止,Philip估計最終將有6-8隊出線。

    我曾提及一個叫「矽谷港人論壇」的組織,由一群年輕矽谷港人組成,也有不定期舉行聚會,為當地港人提供職場與社交上的支援。想到不少人離港後即使花果飄零散落東西,仍心繫香港,很是感動。香港雖小,但人才密度高,望更多香港初創如NEX Team般創出一番成就,為後進樹立榜樣,替港人增光。

    (相關舊文:搵工跳槽捷徑?香港人在矽谷

    相關網站:FoundersHK Accelerate 2021(7月12日截止報名)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