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市贏家

    疫情持續,市況凋零,餐飲業首當其衝,零售業哀鴻遍野。但逢經濟低潮都是洗牌的機會,這次似乎也不例外。就香港而言,起碼有三個行業和它們的代表企業,在「疫市」下異軍突起。不約而同地,它們都與新經濟有關:

    首先,是外賣速遞平台。為免傳染,人人盡量足不出戶,可是一日三餐總得解決。這段日子以來,市況越靜,Deliveroo和foodpanda的車手們越見忙不過來。月中Deliveroo接受訪問,提到其一月的定單量按月增加六成,二月增速更快;foodpanda在一月底農曆年假後,定單量也比平日升了五成。誰能在這段時間搶佔更大的市場,誰就更有機會成為市場盟主。雙雄緊咬對方不放,對消費者最有利。

    此外,是一眾便利遙距辦公的軟件與服務,其中以提供視像會議的Zoom表現最惹人注目。Zoom在美國上市不足一年,相比有提供類似服務的科技公司如Microsoft或Skype,較為小眾,在疫情爆發前,我僅有一些從事初創、站在科技前沿的朋友用它。但一月底以來,Zoom的知名度和使用率急增,更有趣的是,香港傳媒「恰巧」一窩蜂地發現,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是Zoom首個機構投資者,早於2013年的B輪領投!這對「誠哥」和對Zoom的形像都相得益彰,其公關對訊息發佈的時機完美掌握。Zoom去年四月以36美元的招股價上市,當時已錄得盈利,執筆之時,其股價已逾100美元。Zoom將於3月4日公佈全年業績,不妨拭目以待。

    疫情下,Deliveroo與foodpanda的業務增長順應了市場趨勢,Zoom則名利兼收,比前者更勝一籌;但若論最懂「有風駛盡𢃇」的,在香港,則非王維基創辦的「香港電視」莫屬。

    一如外賣平台,疫情下「香港電視」的網購服務本就「食住個勢」表現亮麗,但王維基旗下猛將們懂做生意之餘更懂公關,把團隊「三日五程飛機」往東南亞城市採購口罩的經過,圖文並茂上載社交網站,贏盡掌聲和共鳴。這還不止,在生意額、知名度、股價連日高漲下,「香港電視」再把握時機來一招配股集資,以5.15元向專業投資者配售9000萬股,預計集資逾4.5億。王維基完美示範「有智慧不如趁勢」的「香港仔精神」,堪稱疫市最大贏家。

    很多人受疫情影響頓失所依,感到前路茫茫。但成功的企業家卻總能從危難中發掘出機會,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或許值得常人學習。

    相關舊文:當你低處未算低

    //「財富500」上有一半企業,是在熊市或經濟衰退中創立的,包括在1929年股市大崩盤後90日成立的《財富》雜誌本身、1973年石油危機中創辦的FedEx、2002年科網爆破後面世的LinkedIn等。生於亂世,我們或許束手無策,但多年後回首,能不能因為曾在巨浪中屹立不倒而自豪…//

    ***

    本文精簡版率先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學做網紅

    世事發展每每出人意表。一場瘟疫來襲,可能令香港的通訊科技普及突飛猛進。我和很多上班族一樣,正經歷一場新科技的洗禮。

    本月29日,對我來說原是個頗具紀念價值的日子:我第一次回大學授課,教傳理學院的碩士班。此事已在我腦海裏排練過千百次,這節課的三小時講義,我也用了超乎比例的時間去準備。上課日期逐漸臨近,我心情越趨緊張,此際收到校方的最新通告:本學期全部課程改為網上授課,講師必須利用Microsoft Teams此直播軟件進行,而且要實時、互動、露臉。

    天哪,我第一個反應是,那和當網紅有什麼分別?有人嘲笑我小題大造,反問:教書不就是實時、互動、露臉嗎,真是大驚小怪。

    「切膚之痛」(skin in the game)的人才會這樣講話。當教學隔了一重熒幕、通過直播軟件來進行後,它已和傳統上課截然不同。舉例,我看不到學生們的臉。大部份直播在進行時,受眾並不露臉,這將令我很難評估他們的反應作調整。此外,我一邊要按軟件播放講義授課(教學方面我本來就是新手),同時要管理直播平台:畫面流暢嗎?聲音輸出正常嗎?有人利用即時通訊提問時有沒有漏掉?這和在課室裏自然而然進行的互動完全不同。一個毫無直播經驗的人,那能輕易一用就上手。

    同樣地,許多為防疫情擴散而作遙距辦公的上班族,也紛紛展開自己第一次用直播軟件開會、分享畫面、即時通訊等的經驗。各位像我般戰戰兢兢嗎?

    日子一天一天接近,我只好自我開解去減輕恐懼:或者這正是逼自己成長的一個機會。一位教書的朋友告訴我,他有些才小學五、六年紀的學生,因為熱愛當YouTuber,所以小小年紀已對自拍、錄影、剪片、後期製作等運用自如;我呢,一直到大學唸新聞系,才有機會接觸這些技術。我和新一代在利用畫面和影像傳訊的技巧和經驗,真有天淵之別。如果現在還不急起直追,被時代淘汰是遲早的事。

    在職場,這樣的數碼鴻溝很多,將來更甚。我這位教書的朋友是個典型Y世代,和大他一截的「嬰兒潮」世代相比,他對一般的辦公室應用軟件如PowerPoint和Excel等,運用純熟,而且他一有空,就會在上面反覆練習,精益求精。學校有數不盡的行政功夫,一些同事焦頭爛額弄大半個月才完成的項目,他有時利用一兩節空堂的時間就弄好了。他有時也很感慨,只要這些同事肯痛下決心學新科技,也許就能大大紓緩自己的壓力。

    還幸在學習新科技這個領域,年紀不是最大的絆腳石,心態才是,即有沒有「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又以直播教學為例,比我資深的老師大有人在,但他們沒有視直播為洪水猛獸,反而積極投入其中,心態來得比我正面。

    坦白說直到今天,我都不肯定自己能不能妥當地完成直播授課,只知大勢所趨下,我不是唯一感到誠惶誠恐的人。硬著頭皮做吧,肯超越自己的安舒區踏出這一步,也值得紀念。

    註:本文附圖獲首肯後,擅取自蕭叔叔英式英文學會,特此向蕭叔叔鳴謝

    ***

    本文精簡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率先刊登

  • 高科技抗疫

    上周末開始,香港要求所有由內地入境人士進行14天強制檢疫,包括在家中或指定地點作自我隔離,以減低「新冠肺炎」的社區傳播。被問及如何監察有關人士時,高官回應曰自律、上門突擊檢查、 以WhatsApp分享行蹤等等。

    沒想到口口聲聲說要發展智慧城市的香港,在社區防疫上,幾乎和廿一世紀的尖端科技沾不上邊。比較而言,正大力發展人工智能、人臉識別、大數據等科技的中國內地,正利用抗疫此契機,加快它們的應用。可以預計這將對病源的追縱和傳播途徑監控更為有效,但它所造成的個人私隱後患,亦更深遠。

    在抗疫方面,目前內地有一大武器,教全球幾乎所有國家都瞠乎其後:大數據。首先,國家對近乎所有主要電訊商、航空公司、鐵路營運商等有控制權,能獲取海量的人口移動數據作分析。此外,民眾由高鐵購票到申請電話卡,都需要作實名登記,只要電訊商提交某一手提電話號碼發出的訊號,某人的行蹤就無可遁形。

    這在防疫尤其作病源追縱(contact tracing)上有極大好處。在香港,當某人被確診為患者後,醫護只能透過訪談,讓患者回憶自己14日內曾到訪的地方和接觸過的人,追縱有可能被感染的人作檢疫。不管患者是否合作,記憶並不靠譜,遺漏和錯誤的機會很高,令防疫工作事半功倍。

    但內地的做法可以極高效。假設某人從武漢乘高鐵到廣州後被確認為病毒傳播者,有關當局透過電訊商提供的數據,一方面可把他曾到過的地方一一羅列而出,同時跟據高鐵營運者的資料,通知和患者乘坐同一班次、甚至同一車廂的乘客進行檢疫。若患者確診後沒有自我隔離而外出,只要配合人臉識別,要把他從人海中區別出來也不難。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可以把這些資料都公開到社交媒體上,原意是讓曾與患者並處的人提防,但後果卻有可能令患者受到不必要的滋擾。

    根據《華爾街郵報》報導,重慶某區利用這些數據,成功把5,500名農曆新年期間由湖北回鄉的人識別出來,並安排其中約一半人作家居隔離;在浙江,一名患者否認曾在武漢與任何人接觸,但當局借助數據分析,發現他在當地曾與三人接觸過。

    目前當局正以舉國之力抗疫,治亂世用重典,只要能把疫情控制下來,人民對個人資料的提供不大抗拒。當危機過去,國家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應用,將更進一步,這是不能逆轉的。一旦這套監控手段用在太平盛世,那是怎樣一番光景?如何保証不被濫用?到時人們恐怕無法擺脫自由和安全的兩難了。

    ***

    本文精簡版率先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