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ta告別一姐

    加盟Meta(Facebook)14年的COO Sheryl Sandberg宣佈將於今秋離任,標誌著她和創辦人Mark Zuckerberg「共治」的年代正式結束。她是矽谷最有影響力的女人,也是建立Meta帝國不可或缺的功臣,但自2016年Facebook捲入俄羅斯操縱美國總統大選的風波後,Sheryl Sandberg的光環逐步褪色,並埋下離任伏線。她鼓勵職場女性「挺身而進」(lean in),但一個普通女人若想複製Sheryl Sandberg的成功方程式,恐怕在虛擬世界中實現還容易些。

    (相關舊文:女強人另一半喺邊

    Sheryl Sandberg作為「人生勝利組」的表表者,總是在最好的時間遇上對的人。出身中產家庭的Sandberg,1991年在哈佛大學以優異成績畢業,在精英雲集的McKinsey短暫地擔任商業顧問一年左右,就被大學恩師、時任美國財長的Lawrence Summers提拔到白宮任職。期間Sheryl Sandberg不但開始在華府建立廣闊的人脈(這在後來Facebook捲入政治風波時發揮了一定作用),也因此認識了Google的CEO Eric Schmidt,並獲後者邀請到Google上班。

    (相關舊文:如何成為1%打工精英

    當時Google只是一間初創公司,距離上市還有好些日子,Sheryl Sandberg一度對新職猶疑,但成功被Eric Schmidt打動,那句話現在已成為傳奇的一部份:「別儍了,你若獲邀登上火箭,趕緊答應,還問坐哪個位置嗎?」Sheryl Sandberg亦不負所托,任職Google期間不但見證了一代巨企的上市,還把本來只有四個人的廣告部門擴展到4000人之多。

    2007年,已在矽谷安頓下來的Sheryl Sandberg,在一個科技界的派對上遇到當時才23歲的Mark Zuckerberg。其時Facebook才誕生不久,用戶人數正在猛增,是矽谷最炙手可熱的初創,但缺乏盈利模式。Sheryl Sandberg和Mark Zuckerberg的年齡相差15年,但二人卻出乎意料地一拍即合,一年後Sheryl Sandberg正式加入Facebook任職COO,開展了矽谷歷史上最為人稱道的一段賓主關係。

    Sheryl Sandberg把她在Google開拓的廣告模式引入Facebook,不久便替Facebook拉到福特、可樂、星巴克等廣告客戶,此後更一步步把Facebook打造成幾乎以廣告為99%收入來源的萬億科技帝國。她主政下,Facebook的廣告收入滾滾而來,不喜打理業務的Mark Zuckerberg可全心全意進行產品研發,那是Facebook的全盛時期,也是二人關係最緊密的一段時光。Facebook早期投資者、風投a16z的創辦人Mark Andreessen形容,Sheryl Sandberg成功得把自己的名字塑造成一個職銜,他們𣄃下每家初創都在打聽,如何找到「一位Sheryl」。

    她人生中的「亢龍有悔」大約發生在2016年,那年Facebook捲入俄羅斯利用社交媒體操縱美國總統大選的風波,而危機發生時她才喪夫不久,心情並未完全平復。Mark Zuckerberg怪她沒好好把關,以致他要以wartime CEO自居,「出山」收拾局面,二人之間的嫌隙不斷擴大。期間二人都曾出席華府的聽證會,而Sheryl Sandberg的傲慢和精英嘴臉,亦開始曝露人前。

    (相關舊文:普京與Facebook的恩怨情仇

    2020年拜登成功當選美國總統後,曾有傳聞指Sheryl Sandberg有機會出任內閣成員,她的能力、精英的背景、和民主黨的友好關係、女性的身份等,都是有利條件,可惜Facebook的私隱醜聞頗令她形像受損,致其暫時無法「商而優則仕」。即使如此,Sheryl Sandberg仍可被稱為人生贏家。她到今年秋天才53歲,在進入社會的30年間,先在美國國力最盛的時期(克林頓年代)踏足白宮,再於科技業起飛的年代先後晉身Google和Facebook的核心團隊,一般人一生能有一次這樣的機遇已不容易,她連中三元,可謂今生無憾了。

    ***

    本文精簡版分上下兩篇,於上周五及今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一夕暴富的IT少女

    IT少女並非什麼超級初創的創辦人,她只是一名打工仔。關於她一夕暴富、晉身千萬富翁的故事,且聽我娓娓道來。

    ***

    香港初創界最近捷報連連:先後有TVB收購電商平台ZtoreUber收購HKTaxiDayDayCook以SPAC形式在美國上市、和商湯科技GoGoX向港交所遞交上市呈請等。一連幾家始於香港的初創離場(exit),不啻標誌著香港初創界一個新的里程碑。那這些初創的創辦人會否因此一夕致富?他們的生活會出現巨變嗎?

    對這個問題,恐怕暫時沒多少香港人能現身說法。但我想起幾個月前一名IT少女匿名向New York Magazine的投稿,以第一身形式告白,描述自己忽然富貴的心路歷程。容我轉述一二,好讓大家能一窺這些科技新貴暴富後的面貌。

    ***

    一家初創若成功離場,投資者和創辦人都有機會一夕致富;但要「帶契」早期團隊也突然致富的話,則非得有相當規模的成功上市不可。這名身為千禧世代(millennial)的IT少女正屬當中的幸運兒,她加入的初創2020年成功在美國上市,少女作為早期團隊成員之一,手持的股票期權(employee stock options)突然價值逾600萬美元!一夕暴富令她不知所措,「如果我不小心弄砸了5%,也是好幾十萬元的損失了」,她覺得自己要學富豪般,聘用一位「理財專家」來管理資產才行。

    但考核了幾位「理財專家」後,少女大失所望。她發現這些「專家」們太「老餅」,完全不能滿足像她這種年輕新富的的要求。例如有一位「專家」與少女進行視像會議時,連如何好好「分享屏幕」(share screen)都做不到,「我點將幾百萬身家交比你呀」,少女揶喻。她覺得「以前」的富豪之所以聘用「理財專家」,不過是因循,她再也沒必要跟從。

    少女自言一向是「慳妹」,以前網購禮物給姐妹都捨不得付郵費(要對方付),如今那十元八元當然不是一回事。她發現自己晉身為富翁後,日常生活並沒有什麼巨變 — 她對Tesla沒興趣,也不想在灣區置業 — 倒是所養的寵物狗,生活卻得到大幅改善,例如由普通狗糧轉為吃貴幾倍的「低鈉」乾糧、有錢看牙醫剝蛀牙等,「牠因此見的專科醫生比我一輩子見過的還多」,少女的幽默使我芫爾。

    她暴富後計劃進行的最大筆使費,是雪卵。少女自高中開始已有這個想法,不過因為沒有迫切性而遲遲未做,而且每次15000美元的費用對普通少女而言也太高昂了。如今她對此當然不再猶疑。擁有大筆財富,又有生育下一代的計劃,少女相信自己將來不必倚賴任何人生活,她得到絕對的自由和獨立。這是她最感欣慰的事。

    少女自言自己「只是幸運」,在對的時間加入了一間有潛質的初創,自己其實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比起身為醫護的室友,她甚至懷疑自己的工作是否真的有意義、她擁有的財富是否真的和能力或貢獻相稱。少女生於一個脆弱的年代,她成長的回憶包括911、金融海嘯、特朗普和COVID-19。她相信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忽然富貴令她對人生產生更多反思。

    少女的告白大致如上。她的觀點和想法和我們想當然的「初創富豪」如此不同,很真實也充滿新鮮感,而且我相信和她持相近想法的同輩並不少(過去一年內在美國首次上市的企業逾750家、總融資額超過2000億美元,因此成為富翁的年輕人恐怕不下千人)。這些新貴既年輕又有想法,他們為社會帶來怎樣的變化?這是個值得研究的題材。

    至於香港的初創圈子,比起美國的只算起步階段,因為賣盤不算最好的離場,而能成功IPO的尚屬少數。到哪天出現一篇「初創少年告白」時,才算邁向另一個里程碑呢。

    參考文章:Confessions of an Overnight Millionaire (New York Magazine)

    ***

    本文分上下兩期,於9月3日及10日《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刊

  • 夠膽妳就做訪問

    本地初創Oursky的同事「May姐」月初接受報章訪問,在「三八婦女節」那天見報,題目叫「90後女生做成長黑客 仲有IT人覺得女仔唔識寫code」。所謂「成長黑客」,直譯自英文的「growth hacker」,意思是利用程式進行不同實驗,找出令產品或業務迅速成長最有效的方法,乃市場推廣的一種。

    年輕的May活躍於本地初創界,她外型斯文,性格活潑,很受大家歡迎。因訪問以懂寫程式(「識『dup code』」)的女生來探討科技界的性別定型,又挑在「婦女節」當天刊登,刻意經營的對照,自然引起熱議,眾人紛紛轉載、讚好。May向來討人喜歡,所以圈子裏看到的反應普遍正面。但若看原文的讀者留言,則恍如進入平行時空。舉例:

    「it狗公要射」

    「個樣好殘」

    「識寫code算條毛咩」

    一位May的朋友見狀忍不住在面書上感慨,難怪沒有多少從事編碼的女生肯接受訪問,果然「唔係人人頂到」。May如此回應:

    「首先一定會comment 樣(樣好拎黎J, 樣柒踩兩腳)
    然後會係身材 (瘦嫌太瘦肥嫌太肥)
    叻打code 嘅就會問係咪未嫁到人
    樣靚又會有一堆人講你靠個樣有人教先識dup code…」

    一言蔽之,女生接受訪問,不論題材,都要有心理準備被評頭品足,先看外貌,再論身材。漂亮的難免收到性暗示(所謂「攞黎J」),但往往被質疑能力有限;外型不夠出眾的才慘,無故被批評得體無完膚外,還會遭嘲笑再有本事也沒人要。這是哪門子文化?憑什麼只要女生稍出鋒頭,就動輒得咎,承受不合比例的冷嘲熱諷?女人在職場打拼,實力不輸異性,但她們的包袱卻沉重得多。

    May此番接受訪問,明知後果如何,為什麼還敢「抛頭露面」?她說,如果她不做,就更沒人願意lean in(挺身而出),這樣的局面就更難被打破。她從小在男孩子堆中長大(家有一兄一弟),從不覺得自己能力不如人;中學當班長,再頑劣的男生也得應付;還未進大學就到本地初創當實習生,年紀輕輕就習慣和比自己大得多的男生打交道。May向來敢於綻放自己的才華。她投身社會後參加商會活動,才赫然發現許多女生在人前總是「扮鵪鶉」,努力讓自己看來平庸,不敢言、不敢為,避免成為焦點。她忿忿不平,希望能打開局面。

    說到因這次訪問而被評頭品足,May說,幸好有你們支持,否則真是頂不到。我想這正是重點所在:朋友們熱情的鼓勵,為她築了一道護城河,不讓她被亂七八糟的話所傷。以後若看到有女生挺身而出卻遭惡意批評,請扶她一把,將來你會感激,前面有人為你築了這道護城河。

    ***

    本文精簡版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