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璃大王與喬布斯

    上週我出席一個有關創業的論壇,它由恒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任召集人的「香港發展論壇」主辦,其中一位講者引起我莫大興趣:伯恩光學總裁楊建文。

    楊建文是一位作風十分低調的工業家,傳媒曝光甚少,但我湊巧看到最近《經濟日報》一宗地產新聞提及了他

    話說該報上月底翻查近期約30宗貴重物業買賣(涉及總樓價約130億元),最大額的一宗,成交價達28億元,單是印花稅都耗費8.4億元,為山頂普樂道一、三、五號,其買家就是楊建文。

    我從沒聽過楊的名字,上網翻查一下,赫然發現,在今年年初《福布斯》公佈的最新香港富豪榜上,楊首度晉身十大富豪之列;不但如此,他還是榜上唯一一位工業家(其餘除中電主席米高嘉道理外,全屬地產商)。《福布斯》估計其身家達83億美元。此前彭博社更將他列為全港富豪第三位,估計其財富高達118億美元,是近20年來香港首位非地產商位列富豪前三甲。

    說回該論壇。楊建文的伯恩光學是蘋果手機最主要的玻璃屏幕生產商,也是全球最大的手機玻璃面板製造商,除蘋果外,三星、HTC等都是其客戶,估計佔全球生產量逾一半。論壇上陳啟宗提及,伯恩每年營業額逾300億港元。楊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創業,當時廿多歲,是首批回國開設廠房的港商之一,今其深圳及惠州廠房聘用工人達12萬。

    伯恩光學初期生產手錶錶面,因敢於創新求進,生意不錯,後來轉型為Motorola、Nokia等生產手機玻璃面板,業務因此急速成長。楊在論壇上說,手錶的訂單每宗以萬計,手機的訂單則以百萬計,可見業務增幅之鉅。但這還遠未到伯恩的高峰--伯恩有今天,還因為一個神話:Steve Jobs喬布斯。

    楊建文在論壇上說,iPhone最初的設計沒有採用玻璃屏幕,而是塑膠。一天「教主」從褲袋中摸出iPhone時大驚失色:有花痕!iPhone豈不是連Motorola都不如?找來總設計師Jonathan Ive一問,才知Motorola用的是玻璃面板,所以不會刮花。追求完美的教主聽罷,果斷下了一個決定:所有iPhone全部換上玻璃屏幕!就這樣,一句話造就了一個百億香港富豪。

    我親自向蘋果中人求證過,此故事並非以訛傳訛,只是敍述略有誇大而已。喬布斯真是一代傳奇,他身上哪怕再小的故事,都是神話。

    ***

    上文2017年4月28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此為加長版。

  • 特朗普的算盤打不響

    「狂人」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可以說是一場高科技間接造就的政治換代--倚賴傳統工業的「鐵銹帶」(Rust Belt)州份密歇根州、俄亥俄州、威斯康新州和賓夕凡尼亞州,從上次總統選舉支持民主黨中倒戈共和黨,結果扭轉預期,造成舉世譁然的「黑天鵝」事件。

    「鐵銹帶」州份何以倒戈?美國雖以高科技走在世界經濟尖端,但這些傳統工業州份卻不大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好處。相反,工廠倒閉、產業外移、大量技術工人失業,居民生活大不如前。特朗普重振美國工業的訴求,深得這些憤怒選民的歡心。但問題是即使特朗普上任,美國工業回歸本土可行嗎?

    MIT Technology Review就用一部iPhone手機回答了這個問題。假設蘋果電腦真的響應特朗普呼籲,把iPhone生產基地統統搬回美國,以下是三種可能性:

    一,組裝工序回歸美國。蘋果把iPhone的組裝外判到全球七大供應商,除一間在巴西外,其餘全在中國。一部售價$749美元的iPhone 6S Plus,估計全部零件成本約$230,但組裝成本非常卑微,僅$4至10美元。更重要的是,組裝零件所聘用的人手,僅佔蘋果160萬外判工人的一小部份。換言之,即使蘋果把全部iPhone的組裝搬回美國,售價或有機會微增約5%,但對就業的幫助十分有限。

    二,假如不止組裝,蘋果把零件製造也搬回美國呢?這計劃聽來不錯。蘋果在全球共有766間零件供應商,絕大部份位於中、日、台。現在的外判做法,因零件供應與組裝的地區十分接近,所以節省不少物流成本。若僅組裝工序回歸美國,零件的運送成本將增加;美國自行製造零件最終或可減省物流成本,但必先投入數以十億計美元購置製造零件的機械!否則,美國工廠無法保持目前中國工廠的效益,一部iPhone的售價可以貴上100美元。

    三,終極方案:不止組裝和零件,連原材料的生產都回歸美國可行嗎?原來一部iPhone含75種元素,佔元素週期表的三分二,當中不少屬「稀土」--而中國佔全球稀土供應的85%。換言之,美國想100%「不假外求」地生產iPhone,根本不可行。

    也許僅以iPhone為例代表性有限,但今時今日,不管何種工業,都與三十年前的很不相同。本來iPhone的生產,是全球化減低製造業成本的最佳示範,現在正好用來說明大倒退式回歸本土多麼困難。即使特朗普能逆全球化之浪讓美國的工業回歸,但他怎麼阻止科技企業研發人工智能和機械人?工廠漸以人工智能和機械人取代人力之勢難以扭轉,恐怕最終搶走鐵銹帶居民飯碗的,不是中國人,而是機械人。阻得住全球化,也阻不到科技革命。特朗普的算盤看來打不響了。

    ***

    本文2016年12月2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此版略作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