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fb說不?

    向fb說不的並非你或我等一般用戶,而是手握鉅資的廣告客戶包括聯合利華(Unilever)、可口可樂、星巴克、美國電訊商Verizon等。他們回應美國一些人權組織的號召,加入杯葛行動,在七月起減少甚至停止在fb上投放廣告。

    事件緣起自美國黑人George Floyd因警察致死的連漪效應,民間認為fb沒好好管理平台上的仇恨言論和假新聞,遂發起杯葛行動,在得到上述一些大品牌支持下,聲勢漸見浩大,並令fb股價應聲下挫,終於引起Mark Zuckerberg重視,並回應將標籤選舉帖文云云。在這場「抽廣告」風波中,誰是輸家贏家?

    首先,加入杯葛行動的廣告商先贏一著。疫情持續下市道疲弱,各大廣告商本來就頭痛如何節衣縮食渡過嚴寒,杯葛行動來得正是時候,他們現在可以站在道德高地上、堂而皇之地宣佈縮減廣告支出,裏子面子都賺了。

    那是否代表fb成了輸家?卻又未必。原因是這些廣告商雖然財雄勢大,但他們對fb的收入貢獻,遠沒我們想像中多。以fb去年收入為例,包括聯合利華在內的「fb百大廣告商」加總,只佔其廣告收入少於20%。細心分析fb的收入來源(廣告佔99%),就會發現它是「長尾效應」的完美示範,平台上有高達800萬個廣告商,絕大多數是中小微企,它們才是fb的真正米飯班主,並為fb在這場與廣告商的對疊中築起了護城河。從這個角度看,fb在收入上未必有太大損失,但因與政治正確的品牌對立,聲譽和品牌卻難免受創,不利吸引人才。fb的裏子沒丟,但輸了面子。

    最有趣的是其他數碼廣告平台對此杯葛事件的反應,它們如何借此「賣廣告」,拉攏大品牌的垂青?資訊科技網站The Information,是我留意到其中一個反應最突出的一員。其創辦人Jessica Lessin把握機會宣傳,呼籲廣告商在有信譽的新聞平台上賣廣告,以免被形像欠佳的fb「拖累」,真是太聰明了!做傳媒出身的Jessica Lessin果然深明廣告和公關之別,廣告的好處是容易量化(買多少廣告得到多少lead),但不管付出多少廣告費,都買不到商譽;公關的即時效果不明顯,但若運用得宜,卻可叨借平台的光環,為品牌增值。The Information之類的新聞平台一向努力經營面子,現在也想充實裏子了。

    如此看來,在這場fb與品牌的攻堅中,最大的輸家可能是成千上萬未必認同fb理念、卻無法與之割𥱊的中小微企。它們的收入往往和投放在fb上的廣告支出掛鈎,不得不持續向fb課金以拓展客戶來源。可是若fb的商譽持續受損、甚至被用戶離棄,這些在fb上賣廣告的小商家們終將會受累。

    ***

    本文精簡版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世界停擺?

    我望著清空了的「行事曆」,心情不禁有點沮喪。

    因應疫情關係,有幾家我很喜歡的餐廳自行休業14天「斷鍊」;戲院在政府新頒的法例下關門了;暫停營業的還有健身室,過去每週總有三四天到健身室去,有時約了教練,有時「踩機」跑步,即使在最空閒的日子裏,有規律的鍛練也能使我感覺充實。可是如今一切全中斷了。幾乎沒有社交的生活、遭硬生生截掉的工餘娛樂,世界彷彿停擺,令人失去盼望。

    在自憐自傷之際,我看到本地報章一段小小的國際新聞:Dyson製呼吸機助抗疫。Dyson?利用先進設計的摩打,把風扇、吸塵機和風筒做到出神入化、舉世知名的Dyson?找來原文細讀,得知詳情:Dyson創辦人James Dyson向CNN證實,他接到英國首相Boris Johnson的電話後,和公司上下一心,以10天的超高速時間,設計好一款全新的呼吸機CoVent,可望迅速、批量生產,四月初就能送到英國的公立醫院應急,紓緩因染疫而呼吸困難的病人。英國面臨呼吸機短缺,全國僅8,000多部,而Dyson今番將為英國生產10,000部,並向他國捐贈5,000部應急。

    不但如此,那邊廂美國的Ford亦正與3M、GE Healthcare聯手,為國家製造醫療器材和保護衣;Tesla與GM也在各自生產呼吸機。瘟疫當前,「國家隊」紛紛就位,為國效力。

    印象中自新冠肺炎在全球大爆發以來,最早有知名企業迅速應變、為抗疫出力的,是奢侈品牌集團LVMH。純淨水、乙醇、甘油,不但是製造香水的必需品,也正好是消毒搓手液的原材料。當疫情在法國蔓延、政府下令封城和呼籲企業救急之際,LVMH的員工靈機一動,向主席Bernard Arnault建議把原本製造香水的生產線改為製造搓手液。不久,一瓶瓶消毒搓手液、裝在印上Christian Dior標誌的膠樽裏,被送到巴黎的醫院為前線抗疫。

    自LVMH後,不少奢侈品牌紛紛效法:Armani生產醫用防護服、Hugo Boss造口罩…而Prada、Bulgari等皆不落人後。雖然城市遭封鎖、人們禁足在家,但原來世界沒有停擺。當災難在全球大爆發之際,一些大企業發揮他們賺錢以外的社會責任,各顯神通,為抗疫出力。

    從這些企業身上,我得到啟發。雖然我的日常生活被擾亂,行事曆也清空了,但不代表我的生活就要停擺。一個好朋友剛巧在這時候向我推介,耶魯大學成立317年來,最受歡迎的一節課The Science of Well-Being,將於網上由Coursera免費提供。課程由心理學教授Laurie Santons在2018年針對學生們而設計,我朋友完成後覺得十分有用。既然我的行事曆清空了,為什麼不試試在家上課?這可比長嗟短嘆有意義多了。

    最近在社交媒體上,人們很喜歡張貼一幅圖,示意「這是歷史上首次,你留在家中什麼也不做都可以拯救人類」。好好把握世界停擺的機會,可別弄砸了。

    ***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佐治古尼的試鏡祕訣

    George Clooney(佐治古尼)是荷里活大明星,90年代中憑電視劇《ER》的醫生角色Dr. Ross成名,是少數能從小銀幕紅到大銀幕的演員。

    不過,《ER》雖令佐治古尼廣為人識,能為他奠下一線男星地位的,卻是2001年金像導演Steven Soderbergh(史提芬蘇德堡)執導的電影《Ocean’s Eleven》,擔正此劇後他才飛黃騰達、大紅大紫。那從90年代中的《ER》,到2001年的《Ocean’s Eleven》之間,半紅不黑的佐治古尼,究竟做得最多的是什麼?

    是試鏡。作為世上最大的夢工場,荷里活有十分專業嚴謹的試鏡制度,而當時嶄露頭角的佐治古尼,也陸續收到許多電影試鏡的邀請。他當時已是個小有名氣的電視明星了,每次試鏡,佐治古尼總是準備充足,渾身解數地向導演監製施展魅力,相信人們一定會愛上他。但不知為什麼,他總是鎩羽而歸。

    一次又一次失敗,令佐治古尼飽受打擊,他不明白為什麼電影導演們總是不夠喜歡他,他不知道該如何討好他們,他埋怨荷里活的試鏡制度無法令他好好發揮…在事業的低谷,佐治古尼靈光一閃,開始從另一個角度去看「試鏡」這回事。

    試鏡並非純綷是給演員們的考驗啊,導演們也同樣焦急地想通過試鏡,去找到心目中完美的演員吧。我不要把自己當產品般推銷給導演們,佐治古尼心想,我該想像自己是為他們提供解決方案的人。他開始從導演和制片人的角度下功夫,了解他們苦苦尋覓的角色是什麼,然後盡量以他們需要的形像試鏡。這一轉念,居然神奇地湊效。此後的故事,就不必贅述了。

    佐治古尼試鏡的故事,我從Ryan Holiday的書The Obstacle is The Way中看到,曾經在一個為初創講公關技巧的場合引用過,觀眾反應很好。很多初創都渴望得到媒體報導,藉此增加知名度、吸引用戶、招徠投資者…他們只一味想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多獨一無二,卻不懂從媒體的角度出發:傳媒需要這樣的故事嗎?新聞行業最講究時效性,如果你的初創故事能配合時勢所需,自能大大增加曝光的機會。

    初創如想引起投資者興趣,同樣可以從這嶄新的角度出發,增加自己的成功機會。下回談融資:究竟投資者如何尋覓投資對象(deal source)?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