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誰領風騷

    (接上文:盤點FAANG最新業績

    疫症下審視美國五大科企FAANG(Facebook, Amazon, Apple, Netflix和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最新業績,除Amazon和Netflix皆明顯受惠,錄得用戶、 用量或收入增長外,其餘三大則較難有一面倒的說法。

    先說收入最高的Apple吧。最新季度收入580億美元,略高於預期,但佔收入份額一半的iPhone,按年卻錄得7%跌幅,而且估計次季表現更差。在疫情持續下,生產和零售都受創,「賣電話」的生意自然欠佳。不過Apple的訂閱服務收入如iCloud或Apple Music等卻有增長,加入手握近2,000億美元現金儲備,無損霸主之位。

    季度收入為410億美元的Google母公司Alphabet,業績不過不失。Alphabet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廣告公司」,廣告生意佔季度收入八成,即使在疫情下,亦較去年同期上升約10%。不過,一向在Google上大灑金錢的旅遊網站如Expedia,因疫情關係決定將廣告支出緊縮至過去的20%。一葉知秋,Alphabet廣告收入前景未許樂觀。幸好其雲端服務收入增長52%,雖然暫時佔比不高,但競爭力不容小覷。

    最後輪到Facebook。Facebook最新的全球活躍用戶為每月26億人,期內平均每人為Facebook帶來6.95美元收入。值得留意的是,Facebook幾乎完全依賴廣告收入(達98%),所以它必須持續增加用戶以確保營運表現,可惜用戶老化和增長放緩卻是揮之不去的陰影,尤其在後起之秀如TikTok/抖音的挑戰下,更顯嚴峻。幸好Facebook手持600億美元現金的「彈藥」,而經濟低迷正是入手的好機會,且看Facebook能否在Instagram後再下一城,一舉兼併對手和用戶了。

    我因為好奇科技公司在疫症下的表現而做了一點簡單的資料搜集,卻發現FAANG之間很難互相比較,因為它們的產品、服務、營運模式、CEO作風等統統不同,並互有競爭。例如Google和Facebook的收入都以賣廣告為主,而Amazon、Google和Apple均涉足雲端服務,還有Amazon和Apple皆想在串流平台上向Netflix分一杯羹等。

    而它們之間最大的共通點,是都掌握了龐大的用戶數據。或者可以這樣推測:誰能最有效地挖掘、分析和利用數據,誰就可賣更多產品、發佈更精準的廣告、或推送更令人欲罷不能的內容,將來繼續稱霸全球、獨領風騷。

    不過,隨人們對個人資料的重視提高,和各國有關私隱的監管漸成風氣,大數據的發展必然會受到更多公眾和政府的監察。在發展大數據和保障私隱上如何平衡,五大可有對應良策?

    相關舊文:平行時空大數據比你更了解自己?科企如何透視你的祕密

    ***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盤點FAANG最新業績

    在剛過去的四月,美國五大科技企業FAANG(Facebook, Amazon, Apple, Netflix和Google母公司Alphabet)相繼公佈了受疫情影響下的最新業績。疫症痛擊全球經濟,但似乎只有科網業例外。分析股票我是外行,但好奇以FAANG為首的科技公司表現如何?是否值得其他「新經濟」企業借鑑?

    事前估計,疫情肆虐下人人禁足在家,故串流平台Netflix、「網店」Amazon的業績將最亮麗;Facebook和Google一方面因為人們上網多了而受惠,但廣告收入卻勢必劇減,業績大概能打和;做「零售」的Apple按理最受疫情衝擊,產量也因為停工停產而放緩,未來出貨量少,表現想必最令人失望了。實情是否如此?

    (相關舊文:科技霸權

    首先,Netflix今年首季業績的確出乎意料地好,使之成為「社交距離」下的大贏家。上季它的新增全球付費訂戶高達1,577萬人,打破歷年紀錄,亦比本身預計的700萬、或華爾街事前估計的847萬高逾近倍,目前全球訂戶逾1.8億。Netflix在公佈驕人的業績後,至今股價仍處於52週高位附近,實在得天得厚。

    我和朋友們一邊交流最近迷上的Netflix劇目,一邊「財演」上身地對其業績高談闊論,幾乎一致同意,即使疫情放緩後上網煲劇者減,亦難挫Netflix的生意,哪怕訂戶收入或因經濟蕭條而減少,一個月十元八塊美金的串流訂費,也非節省家庭支出的首選。和「cut有線」相比,要取消訂閱Netflix極之容易,但要刻意走這一步也有違人的惰性或慣性,可見Netlfix以訂閱為主的營運模式十分成功。它最大的隱憂,來自強敵如Apple TV、Amazon Prime和Disney+等加入串流平台競爭,不過對手們暫時未構成重大威脅,而Netflix目前藉疫情推動再上一個台階,實力更強,真是時來運到。

    (相關舊文:消失的觀眾(上)消失的觀眾(下)科企如何透視你的祕密

    那Amazon又如何?疫情下「網店」生意旺、雲端服務AWS亦看俏,Amazon首季業績不錯,錄得750億美元收入。其中最亮眼的是AWS表現,受惠客戶如Slack及ZOOM等在疫情下用量急增(遙距辦公增加),季度收入首度跨越100億美元分水嶺(為102億美元),業績繼續領先對手如Google或Microsoft等。

    不過Amazon秉承其創辦人兼CEO Jeff Bezos「超長線」(long game)營運作風,已預告將次季的所有盈利用於應對疫情上(估計約40億美元),股東們若只買不放,要分享股票利潤只能「鬥長命」了。

    (相關舊文:世界首富金句創業五本書

    下周再談另外三家科企的最新業績和它們帶來的啟示(待續)。

    ***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世界停擺?

    我望著清空了的「行事曆」,心情不禁有點沮喪。

    因應疫情關係,有幾家我很喜歡的餐廳自行休業14天「斷鍊」;戲院在政府新頒的法例下關門了;暫停營業的還有健身室,過去每週總有三四天到健身室去,有時約了教練,有時「踩機」跑步,即使在最空閒的日子裏,有規律的鍛練也能使我感覺充實。可是如今一切全中斷了。幾乎沒有社交的生活、遭硬生生截掉的工餘娛樂,世界彷彿停擺,令人失去盼望。

    在自憐自傷之際,我看到本地報章一段小小的國際新聞:Dyson製呼吸機助抗疫。Dyson?利用先進設計的摩打,把風扇、吸塵機和風筒做到出神入化、舉世知名的Dyson?找來原文細讀,得知詳情:Dyson創辦人James Dyson向CNN證實,他接到英國首相Boris Johnson的電話後,和公司上下一心,以10天的超高速時間,設計好一款全新的呼吸機CoVent,可望迅速、批量生產,四月初就能送到英國的公立醫院應急,紓緩因染疫而呼吸困難的病人。英國面臨呼吸機短缺,全國僅8,000多部,而Dyson今番將為英國生產10,000部,並向他國捐贈5,000部應急。

    不但如此,那邊廂美國的Ford亦正與3M、GE Healthcare聯手,為國家製造醫療器材和保護衣;Tesla與GM也在各自生產呼吸機。瘟疫當前,「國家隊」紛紛就位,為國效力。

    印象中自新冠肺炎在全球大爆發以來,最早有知名企業迅速應變、為抗疫出力的,是奢侈品牌集團LVMH。純淨水、乙醇、甘油,不但是製造香水的必需品,也正好是消毒搓手液的原材料。當疫情在法國蔓延、政府下令封城和呼籲企業救急之際,LVMH的員工靈機一動,向主席Bernard Arnault建議把原本製造香水的生產線改為製造搓手液。不久,一瓶瓶消毒搓手液、裝在印上Christian Dior標誌的膠樽裏,被送到巴黎的醫院為前線抗疫。

    自LVMH後,不少奢侈品牌紛紛效法:Armani生產醫用防護服、Hugo Boss造口罩…而Prada、Bulgari等皆不落人後。雖然城市遭封鎖、人們禁足在家,但原來世界沒有停擺。當災難在全球大爆發之際,一些大企業發揮他們賺錢以外的社會責任,各顯神通,為抗疫出力。

    從這些企業身上,我得到啟發。雖然我的日常生活被擾亂,行事曆也清空了,但不代表我的生活就要停擺。一個好朋友剛巧在這時候向我推介,耶魯大學成立317年來,最受歡迎的一節課The Science of Well-Being,將於網上由Coursera免費提供。課程由心理學教授Laurie Santons在2018年針對學生們而設計,我朋友完成後覺得十分有用。既然我的行事曆清空了,為什麼不試試在家上課?這可比長嗟短嘆有意義多了。

    最近在社交媒體上,人們很喜歡張貼一幅圖,示意「這是歷史上首次,你留在家中什麼也不做都可以拯救人類」。好好把握世界停擺的機會,可別弄砸了。

    ***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