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vid Webb的最後演講

    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四年多前確診患上前列腺癌,最近宣佈時日無多。他昨天應邀出席外國記者協會(FCC)的午餐會,與主持人對談大約一小時,作最後一次公開演講。是日FCC座無虛席,觀眾逾200人,待主角David Webb在台上現身時,現場響起如雷的掌聲歡迎他。

    我在YouTube上看現場直播(文末附連結),心想若還在財經報章任職,遇上這麼好的題材,一定回來奮筆疾書,留下紀錄。後來又想,其實現在也可以寫呀,為什麼不呢?David Webb席間回憶他1998年建立Webb.site,不就是為了可以在自己的平台上暢所欲言、不必次次等SCMP評論版編輯的青睞?

    對談已結束一天,不少新聞平台都摘要了重點。我記幾點自己特別有印像的內容:

    1. David Webb以回憶展開對話。他1986年畢業自牛津大學數學系,後到倫敦的投資銀行工作,五年後,第三份工作(Barclays)把他帶到香港,令他從此愛上這個地方,決定留下。幾年間除工作外,他的投資收入也相當不錯,足以令他在1998年、32歲時達到「財務自由」,不再打工(那時他已離開Barclays,在Wheelock任職)。也在那一年,互聯網熱潮開始席捲全球,David Webb順勢建立網站Webb.site,踏上「獨立股評人」(也就是「股壇長毛」)之路,成為監管上市公司、爭取上市制度透明化等公義的「維權人士」。Webb.site是他的使命,也是促使他在病後多次發言的原因之一,因為他希望找到方法,把這使命延續下去。

      (相關新聞: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數據及軟件已存到雲端 冀採用者延續他營運網站的精神
    2. 「計劃經濟」不能持久。整個對談中我最有印像的一段話,是David Webb對香港不再堅持「自由市場」的惋惜。他說,香港漸漸偏離「小政府」(Laissez Faire) 本色,走向與內地融合的「計劃經濟」模式,不利經濟發展。他自問自答道,如果說「計劃經濟」效果不佳,那怎麼解釋中國的經濟發展奇蹟?David Webb說,那正是因為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釋放了市場的活力,讓工廠決定生產什麼貨品、農民決定種什麼菜⋯⋯是「開放」造就了中國的經濟起飛,而不是中央規劃啊。這番話在今日的當權者聽來,恐怕有點忠言逆耳吧。

      (相關新聞:Webb:以為活躍多30年 惜一切已變 稱港偏離「小政府」等成功之道 浪費大量公帑
    3. 上市監管宜緊不宜鬆。David Webb一方面鼓勵開放市場、鼓勵創新自強,另一方面則敦促上市的監管宜緊不宜鬆,對上市公司的監管越緊,越能吸引投資者放心投入資金,公司的估值才會更高,這才能吸引優秀的公司來港上市。很可惜,香港至今仍未有集體訴訟制度,在季度報告披露方面更連內地也不如。

      (相關新聞:David Webb告別對談,倡廢除創業板及新股上市盈利要求

    David Webb雖帶病在身,但他的思維敏銳如昔,又有問必答、言之有物,令人佩服。雖自己的生命正在倒數,但David Webb仍對香港的前景有希望,他認為聯繫匯率可以維持、中港都會更趨民主和自由。眼下只有一事無法肯定:究竟自己能否活到60歲,申請樂悠咭享受$2乘車優惠?他8月29號60歲生日,距今還有三個月。

    相片來源:香港01

    ***

    我落筆時參考了多篇有關David Webb告別對談的新聞報導,其中《信報》英文版EJ Insight有相當不錯的演講摘要:

    David Webb says emotional goodbye after 27 years

    中文版本的話有Yahoo新聞可看:

    David Webb 告別對話錄 從謎網談到獅子山精神

    當然還有最原汁原味的現場錄影:

    David Webb告別午餐會Live Video

  • 深科技實驗室

    我十餘年前認識中大商學院教授區玉輝(Kevin),當時香港的創業風氣不盛,生態圈剛剛才起步,政府的支持亦有限,但Kevin以他有份創立的中大創業研究中心為平台,對推廣創業不遺餘力。

    這天他找我,說正在籌辦一個全新的創業項目叫Deep-Tech Lab(「深科技實驗室」,DTL),引起我的興趣。我問道,林林總總的創業計劃這麼多,DTL有何不同?Kevin說那當然不同,首先它以「深科技」為核心,聚焦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高深科技,項目必須在研發上具突破性、有自主知識產權;此外計劃不以融資為起點或焦點,而是為每一支入選團隊配對一個多元背景的導師團和一位MBA學生,協助團隊為研發產品落實商業應用,並能迅速擴大規模(scale-up)。

    「有些大學科研團隊,只要一天仍獲發研發經費,他們就會繼續『開發』下去,根本不去考慮商業應用。」Kevin笑說,如果個個團隊的領軍人物都像發明「無痛產檢」的盧煜明教授般,既懂技術又懂商業,就沒創立DTL的必要啦。

    本文見刊時,DTL已完成甄選和啟動禮,15支團隊百花齊放,涉及的領域從生物科技、食物科技到人工智能等,各具潛力。Kevin指DTL的使命是效法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商學院轄下的Creative Destruction Lab(CDL),該計劃以「建造龐然巨企」(Build Something Massive)為口號,成立11年來,在逾20個領域上培育了近千支深度科技團隊,對世界貢獻良多。希望在不久將來,小小的香港也能在深度科技創業上得到豐碩成果。

    相關舊文:不是象牙塔學者

  • 搞活夜市

    「搞活夜市」據說是香港高官們的新難題,當然也成為我們茶餘飯後的新話題。

    (相關舊文:市道差不差

    我和一份財經刊物的總編輯,和一位科技企業家聊起這件事,提到陶傑在他的節目中嘲諷建制中人沒本事搞夜市,笑得人仰馬翻。此際企業家朋友忽然一本正經地問道:「你們有沒有聽過一個說法,台灣最出名的逢甲夜市不是政府『搞』出來的,而是因為逢甲大學而成名的?」

    沒想到這看似無厘頭的說法,卻令我腦海中靈光一閃。許多年前我寫第一本書《科網六子蕩寇誌》時,在資料搜集與訪談中,恰恰聽過類似講法:矽谷不是靠政府弄出來的,矽谷是因為史丹福大學而生的。史丹福大學吸引了全美甚至全世界最精英的學生,形成匯聚效應(clustering effect)。是學生們的創意、熱情、冒險精神,開創了矽谷的盛世。

    逢甲夜市因為逢甲大學而生的說法,有沒有根據?台中的逢甲夜市被台灣人視為「最喜愛夜市」之首(排第二的是港人熟悉的台北士林夜市),因特色美食又多元又創新。目前在全台夜市都能找到的「大腸包小腸」、「胡椒餅」、烤玉米等,據說都起源自逢甲夜市。逢甲夜市原名「文華路夜市」,後來因為旁邊的逢甲大學規模漸大、學生漸多,慢慢被改稱為「逢甲夜市」。

    說逢甲大學的學生們搞活了逢甲夜市,這點我暫無法考據,但僅從理論上推演,完全成立。為什麼?學生們如果有做生意的點子,想立即測試市場反應,起碼有三大優勢:成本低、周期短、阻力小,這些都是成功創業的基本條件。

    想像商學院的小英,平素嘴饞,覺得世上如果有種食物,用糯米腸包著香腸來烤,那是何等的美味!主意既生,馬上聯絡平時一起做功課的永慶、忠謀和台銘,每人湊數千台幣,然後按各自的強項分工:小英負責產品開發、永慶物色檔口、忠謀採購材料、台銘搞宣傳,不出數天,一款創新小吃便在夜市誕生了。受不受歡迎,當晚一試便知,做得好如何乘勝追擊、不夠好如何改善,也能立即按市場反應作出調整。萬一失敗又如何,沒人怪責(誰有空管你?),更不必向教授寫報告交代(關佢乜事?),抖擻精神,下次再試便是。

    一個市場,是要有這樣的人才和土壤,才能搞活的。政府搞夜市?吸引過來的恐怕不是點子多、敢嘗試的企業家,而是鑽政策空子搵著數、奉迎高官中飽私囊的尋租客(rent seeker),這種人哪有可能把夜市搞得好?

    良久沒開腔的財經總編終於忍不住插嘴道,與其「搞活夜市」,政府不如「搞活個市」吖。恒指若重上3萬點,你還用擔心市道不暢旺嗎?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