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闆娘的生意經

    「老闆娘」上過我的課,所以算是我的學生;但「老闆娘」做生意比我在行,堪當我的老師有餘。

    「老闆娘」年紀輕輕就和拍檔創業,7年前自立門戶做Digital Marketing。她記得剛開業時,手上只有一個客戶,但到底讓她站穩了陣腳。

    Digital Marketing對品牌、零售等行業而言,堪稱「剛需」,可是競爭也十分激烈,幾乎可以用「閂10間開16間」來形容。但「老闆娘」叻女,創業以來,「只有一年幾乎蝕本」,其餘年年有盈利,可以每年出兩次bonus給同事。

    那「幾乎蝕本」的一年,發生在COVID期間,幸好政府的「保就業」計劃解困及時,讓「老闆娘」喘了一口氣。

    「老闆娘」告訴我,她們的performance marketing做得不錯,許多客戶因此年年續約,還帶來不少referral;也有品牌因為她們的marketing策略湊效而越做越大,雙方合作更緊密。但加息周期下,這幾年做生意的都是在打「逆境波」,「老闆娘」也苦惱業務增長緩慢,不知如何突圍。

    饒是如此,「老闆娘」做生意還是有幾道底線的:第一,絕不做蝕本生意。第二,不尊重同事、難服侍的客戶,絕不續約。

    她說有些行家連蝕本生意都接,心存僥倖,「終有一天連本帶利賺回來吧」,但「老闆娘」不認同,她們接項目時金精火眼「計哂數」,一定要封蝕本門。此外,那些把同事折磨得死去活來的臭脾氣客戶,她們也避之則吉。「老闆娘」很清楚:她們是小公司,一個麻煩客足以拖垮整個團隊的資源,不值得。

    除麻煩客外,另一浪費公司資源的苦差,是pitching。

    許多客戶在挑選marketing agency時需要通過pitching,「老闆娘」說pitching的成功率大約只有一半半,可是非常浪費時間,真的做又不是,不做也不是。

    記得自己當年創業時受了廣告大師李永銓的啟發,也立了幾道原則(見圖),其中一道是「pitching唔做」,如今盤點,算是基本上做到了(例外也是有的,可能佔不足5%),也證明當時的策略正確,因為我那所謂的「生意規模」,根本經不起pitching的折騰。

    「老闆娘」無法企硬「pitching唔做」,因為要為團隊的生計負責(我擔子輕,只須為自己負責😅)。但能做到向壞客戶say no,也實在不容易,我佩服「老闆娘」。現在減息周期已啟動,市道應該開始活絡起來,我相信「老闆娘」的生意將漸有增長。期望不久之後與君再談生意經,交流學習。

  • David Webb的最後演講

    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四年多前確診患上前列腺癌,最近宣佈時日無多。他昨天應邀出席外國記者協會(FCC)的午餐會,與主持人對談大約一小時,作最後一次公開演講。是日FCC座無虛席,觀眾逾200人,待主角David Webb在台上現身時,現場響起如雷的掌聲歡迎他。

    我在YouTube上看現場直播(文末附連結),心想若還在財經報章任職,遇上這麼好的題材,一定回來奮筆疾書,留下紀錄。後來又想,其實現在也可以寫呀,為什麼不呢?David Webb席間回憶他1998年建立Webb.site,不就是為了可以在自己的平台上暢所欲言、不必次次等SCMP評論版編輯的青睞?

    對談已結束一天,不少新聞平台都摘要了重點。我記幾點自己特別有印像的內容:

    1. David Webb以回憶展開對話。他1986年畢業自牛津大學數學系,後到倫敦的投資銀行工作,五年後,第三份工作(Barclays)把他帶到香港,令他從此愛上這個地方,決定留下。幾年間除工作外,他的投資收入也相當不錯,足以令他在1998年、32歲時達到「財務自由」,不再打工(那時他已離開Barclays,在Wheelock任職)。也在那一年,互聯網熱潮開始席捲全球,David Webb順勢建立網站Webb.site,踏上「獨立股評人」(也就是「股壇長毛」)之路,成為監管上市公司、爭取上市制度透明化等公義的「維權人士」。Webb.site是他的使命,也是促使他在病後多次發言的原因之一,因為他希望找到方法,把這使命延續下去。

      (相關新聞: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數據及軟件已存到雲端 冀採用者延續他營運網站的精神
    2. 「計劃經濟」不能持久。整個對談中我最有印像的一段話,是David Webb對香港不再堅持「自由市場」的惋惜。他說,香港漸漸偏離「小政府」(Laissez Faire) 本色,走向與內地融合的「計劃經濟」模式,不利經濟發展。他自問自答道,如果說「計劃經濟」效果不佳,那怎麼解釋中國的經濟發展奇蹟?David Webb說,那正是因為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釋放了市場的活力,讓工廠決定生產什麼貨品、農民決定種什麼菜⋯⋯是「開放」造就了中國的經濟起飛,而不是中央規劃啊。這番話在今日的當權者聽來,恐怕有點忠言逆耳吧。

      (相關新聞:Webb:以為活躍多30年 惜一切已變 稱港偏離「小政府」等成功之道 浪費大量公帑
    3. 上市監管宜緊不宜鬆。David Webb一方面鼓勵開放市場、鼓勵創新自強,另一方面則敦促上市的監管宜緊不宜鬆,對上市公司的監管越緊,越能吸引投資者放心投入資金,公司的估值才會更高,這才能吸引優秀的公司來港上市。很可惜,香港至今仍未有集體訴訟制度,在季度報告披露方面更連內地也不如。

      (相關新聞:David Webb告別對談,倡廢除創業板及新股上市盈利要求

    David Webb雖帶病在身,但他的思維敏銳如昔,又有問必答、言之有物,令人佩服。雖自己的生命正在倒數,但David Webb仍對香港的前景有希望,他認為聯繫匯率可以維持、中港都會更趨民主和自由。眼下只有一事無法肯定:究竟自己能否活到60歲,申請樂悠咭享受$2乘車優惠?他8月29號60歲生日,距今還有三個月。

    相片來源:香港01

    ***

    我落筆時參考了多篇有關David Webb告別對談的新聞報導,其中《信報》英文版EJ Insight有相當不錯的演講摘要:

    David Webb says emotional goodbye after 27 years

    中文版本的話有Yahoo新聞可看:

    David Webb 告別對話錄 從謎網談到獅子山精神

    當然還有最原汁原味的現場錄影:

    David Webb告別午餐會Live Video

  • 深科技實驗室

    我十餘年前認識中大商學院教授區玉輝(Kevin),當時香港的創業風氣不盛,生態圈剛剛才起步,政府的支持亦有限,但Kevin以他有份創立的中大創業研究中心為平台,對推廣創業不遺餘力。

    這天他找我,說正在籌辦一個全新的創業項目叫Deep-Tech Lab(「深科技實驗室」,DTL),引起我的興趣。我問道,林林總總的創業計劃這麼多,DTL有何不同?Kevin說那當然不同,首先它以「深科技」為核心,聚焦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高深科技,項目必須在研發上具突破性、有自主知識產權;此外計劃不以融資為起點或焦點,而是為每一支入選團隊配對一個多元背景的導師團和一位MBA學生,協助團隊為研發產品落實商業應用,並能迅速擴大規模(scale-up)。

    「有些大學科研團隊,只要一天仍獲發研發經費,他們就會繼續『開發』下去,根本不去考慮商業應用。」Kevin笑說,如果個個團隊的領軍人物都像發明「無痛產檢」的盧煜明教授般,既懂技術又懂商業,就沒創立DTL的必要啦。

    本文見刊時,DTL已完成甄選和啟動禮,15支團隊百花齊放,涉及的領域從生物科技、食物科技到人工智能等,各具潛力。Kevin指DTL的使命是效法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商學院轄下的Creative Destruction Lab(CDL),該計劃以「建造龐然巨企」(Build Something Massive)為口號,成立11年來,在逾20個領域上培育了近千支深度科技團隊,對世界貢獻良多。希望在不久將來,小小的香港也能在深度科技創業上得到豐碩成果。

    相關舊文:不是象牙塔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