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小圈子頒獎禮

    今天是本欄2016年見報的最後一篇,正好藉此機會回顧一下。

    2月19日,《創業群俠傳》首次和讀者見面,當時我介紹香港的創業現況,謂缺乏傳媒的「推波助瀾」,是香港創業生態不夠蓬勃的原因之一。

    我形容道,「矽谷的TechCrunch、北京的36Kr等,不僅提供內容,也是平台,把創業家、用戶、投資者等緊密聯繫起來,加快訊息互通、技術交流,人事變動或資金流轉的消息頻密交換,令行業的發展加倍熾熱」,但我當時幾乎忘了StartupsHK,他們發揮傳媒忽略了的平台的角色,乃香港創業圈的重要推手。

    StartupsHK在2010年8月舉行首個活動Startups Saturday,一鳴驚人:活動吸引了逾500位參加者,還有18隊初創企業向評判團進行自我推銷。那場活動費用全免,StartupsHK情商了數碼港提供場地、雅虎和微軟贊助飲料與小吃,可謂賓客盡歡(注意:那是2010年,六年前香港的創業氣氛遠不及科技局局長所指的「發燒熾熱」)。

    StartupsHK的搞手共四人,是回流的「番書仔」或在香港生活的「老外」,創業之餘欲為社群出一分力,故聯手成立了StartupsHK。六年來,經他們手舉辦的創業活動無數,從中連結了本地許多初創企業、投資者和用家。

    他們持續在網頁上撰寫有關本地初創企業的故事,累積人氣,如今Twitter的追隨者逾25,000人、臉書粉絲逾萬,許多外國的傳媒欲找本地初創企業訪問,找StartupsHK;外國的初創企業想打入香港市場,也先找StartupsHK探路。我笑言StartupsHK才是真正的InvestHK(投資推廣署),他們在初創企業心中的地位,可能更勝官方。

    不過StartupsHK發展的最大限制,是無法「變現」(Monetize),即從林林總總的創業活動中找到營商之道。創辦人Gene Soo(蘇頌禮)說,利用StartupsHK的平台,不少天使投資者找到投資對象,更有不少初創企業因為他們而得到傳媒報導,聲名鵲起。可惜StartupsHK本身卻未能從中得到太多好處,最多是透過活動找到贊助商,「幫補家計」。幾個創辦人都以兼職身份經營StartupsHK,Gene笑言他們能維持今時今日的江湖地位,靠的不是錢,而是good karma(因果)。

    我與Gene一見如故,心想憑我二人之力,合縱連橫,難道不能舉辦一場小圈子頒獎典禮,選出本地創業界的「上位之星」、「年度創辦人」等,為這個生態系統推波助瀾?我們可效法矽谷的Crunchies Award,說不定「自己人」選出來的初創企業更得人心呢。

    ***

    本文2016年12月30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融資不要做的事

    最近走訪了十位科網創業家,和他們談有關創業的幾個話題,包括融資、市場拓展和管理等。他們背景不一,創業的年資有深有淺,專注的市場也不同,但都是比較實幹和有自己想法的人。與君一席話,得到不少有意思的反饋。

    其中一個問題是:在融資時,有什麼事千萬不能做?

    融資(Fundraising),幾乎是科網創業的必經階段,除非你像iSafe和Cetah的創辦人「街霸阿強」一樣,創業的400萬資本全靠自己掏出來,否則總有機會張口問別人籌錢,分別僅在於對象是親友或專業投資者而已。所以我問這個沒有預設答案的問題,想探聽這些有過融資經驗的創辦人,有何經驗或心得。

    第一種最多人給的答案竟然是,不要為融資而融資。包括GoGoVan的Steven,TeamNote的Roy,9GAG的Ray等,都認為融資並非所有startup的必經階段,創辦人不應本末倒置,視乎本身產品的性質和做生意的策略,應只在有需要「燃料」加速成長時,才四出融資。

    第二個預期之中的答案是,不要過份吹噓,例如洗車俠Leo、Lifehack的Leon Ho均如是說。因為投資者都很精明,如果為了融資而過分吹噓成績或遠景過大,都經不起反覆拷問。

    剛創業年半、已經歷過一段融資洗練的「街坊」創辦人Elliot加添了趣味。他說,融資和追求愛情一樣,千萬不要表現得太過主動和急進(desperate),否則反而會嚇跑心儀的投資人。

    而Central Exchange的Billy作為一名有多次創業經驗的天使投資者(他共經手過四間公司的上市)則給了最坦率的忠告:融資時不要出賣太多股份給投資者,這對雙方都不利,更使創辦人失去力爭上游的動力。

    至於曾在矽谷融資的9GAG創辦人Ray,則只說了一句no nonsense的話:融資最多餘的是叫投資者簽NDA(Non-disclosure Agreement不披露協議)。

    ***

    本文2016年10月21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雅虎香港幫

    不少創業的人都聽過「PayPal黑手黨」(PayPal Mafia)。這是指當年一同創辦PayPal的一群好漢,在2002年PayPal售予eBay後陸續離開,但他們並無從此「笑傲江湖」,反而各領風騷,打造出一個又一個驚世的初創企業:Tesla、Linkedin、Palantir Technologies、Yelp等等,其中還有幾個是「獨角獸」(未上市而市值逾10億美元的科技初創企業)。「PayPal黑手黨」的代表人物有Peter Thiel和Elon Musk,它儼已成為一個初創行業的「品牌」。

    「PayPal黑手黨」的出現,反映科網泡沫雖然爆破,但人才總有用武之地。我想到香港也有一個類似的「雅虎香港幫」。

    2000年,雅虎如日中天,決定在香港開設辦公室,並聘請不少程式員(而不止推銷員)。首年新張期內,楊致遠還老遠從美國來港「巡視業務」,提振軍心。

    但當雅虎王朝開始走下坡後,這一批雅虎香港人才也逐漸各散東西,並如「PayPal黑手黨」那樣另開枝葉,創出不少了不起的初創企業。

    其中最成功的當數iClick。這間公司外界或少有所聞,但他們是極少數能在內地打出一方天下的香港初創企業。iClick是個針對內地受眾的數碼營銷平台,為廣告客戶在覆蓋中港的網上平台下廣告,效益很好。該公司先後獲四輪私募基金融資,最新一輪獲注資6000萬美元(約4.68億港元),據稱正籌備美國上市。

    另外,早已打入國際的手遊發佈平台6Waves也由「雅虎香港幫」中人所創。FB建立初期,他們曾以「古惑仔online」為大家「洗版」,不知用家有印象否。那時6Waves已是FB全球最大的發行商之一。

    還有一間和6Waves類似但更低調的初創企業叫Memoriki,以亞洲市場為主,由三名初中同學所創,創辦人之一便是雅虎香港所招的第二位程式員。其後他們兼併了一家韓國遊戲開發商Me2On,集團十月計劃在韓國上市。2014年,這位程式員繼Memoriki後再成立了一家初創企業叫QooApp,是針對全球用家的日韓遊戲平台,其應用程式在兩年間不費一文宣傳,全球錄得逾1,100萬下載。

    值得一提的是,「雅虎香港幫」還有一位非技術出身的營銷高手,後來也創出KOL平台VS Media

    數著數著,發現雅虎香港當年的確人才濟濟。若有朝一日他們圍爐敘首,說到雅虎的今昔,會是怎樣一番光景?我覺得不必感喟,積極地看,時代在變,可以使巨企倒下、令行業覆滅,但人才永不凋零。

    ***

    本文刊於2016年8月26日《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此為加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