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口能吃掉的「膠」

    見面這天,GoGoX創辦人林凱源(Steven)剛剛完成42公里的馬拉松賽事,他一邊揉著酸痛的大腿一邊說:「如果香港主辦方也採用它就好了;昨天沿途派水,浪費的紙杯真多!」

    這個「它」,就是由英國初創團隊Notpla發明的創新產品Ooho小包。驟眼一看,它真像科幻小說中的產品:完全透明的包裝,裏面可以盛載各種液體如水、酒等,或醬料如蕃茄醬、橄欄油之類,你可以把它連包裝一口吃掉,非常過癮。它曾在2019年的倫敦馬拉松賽事上曝光,供主辦方沿途派予選手解渴(當時裝的是運動飲料),目標是為大會省下20萬個膠樽。此番登場,令這「一口水」迅速走紅全球:

    看到這支影片的還有一位年輕香港人,維港投資團隊成員鄭嘉泳Wayne Cheng。他畢業自科技大學商學院,2014年加入維港投資,專注發掘這類有志改善全球環境問題的初創團隊。上述影片曝光那年(2019年)Notpla團隊剛剛融資了400萬英磅種子資金,維港與之緣慳一面,但Wayne對他們念念不忘,一直追縱其消息。今年終於遇上團隊再度融資,他馬上把握機會,卒在上月成功參與了A輪融資,令這家創新的初創成為維港囊中物。

    Notpla矢志用這種完全取自天然、可分解、可進食的小包,取代塑膠包裝,減少對環境的污染。Notpla採用的物料提煉自一種「褐海藻」(brown seaweed),它們生長速度快,每天可長一米,而且毋需灌溉或施肥。以此製作的軟包裝既可吃,也能在4-6週內完全分解,回歸自然。Wayne在維港投資舉行的簡介會上舉例道,我們經常用到的茄汁小包,全球每年棄置達8,500億個,它們不能分解、無法回收,每用一次,徒增地球負擔。想像只要有一小部份用完即棄小包改以Notpla取代,效果已足夠令人振奮。

    當天出席簡介會的維港投資創辦人周凱旋補充道,她們的投資信念之一是「No scale, no impact」,產品必須達到足夠大的規模,才能為社會帶來變革;而Notpla的發展方向,正符合此要求,難怪成為重點推介對象。

    不知明年Steven若再度參加馬拉松賽事,會否與這小包重遇?

    ***

    本文同日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刊

  • 吃一口未來 – 純素雪糕試食記

    星期一下午我到大坑去,的士在蓮花宮西街一家餐廳門口徐徐停下,裏面熙熙攘攘很有氣氛。維港投資的朋友邀請我到這裏「吃一口未來」。

    年前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投了一家美國的食品科技公司Perfect Day,他們利用發酵技術,研發出「純素無動物性乳清蛋白」,其營養和功能與牛奶蛋白質如出一轍,而生產過程所衍生的溫室氣體,比常規的少85-97%,對環境大為友善,也為茹素或有乳糖不耐症者提供健康的替代品。

    此事經傳媒報導後,吸引了一位媽媽/創業家的注意,她主動接觸維港投資洽談合作,結果成功開發出全亞洲首款以Perfect Day乳清蛋白製造的雪糕品牌Iceage!

    她叫Larvina,童年隨家人移民加拿大,約十年前才回港。本來是一位建築師,後來因懷孕辭工,又在中環瑪頭開了一家雪糕店叫Igloo,因為「沒有人吃雪糕不開心」,後來再創出Iceage!此品牌。

    Perfect Day在美國也有推出不含動物成份的雪糕,但味道太甜不合亞洲人口味,而且尚未有進軍香港的計劃。如果不是這位創業媽媽的主動出擊,香港人還未有機會嚐到這口未來呢。

    這天維港投資搞試食,因為再有幾家餐廳,包括一家米芝蓮一星餐廳Yardbird,利用Iceage!的雪糕推出聯乘的「碳燒椰子雪糕串燒」(就是圖中黑漆漆的那枝東西)。我們每款嚐一口,感覺與吃「傳統」雪糕無異。據說還有一種享受雪糕的方法,就是加入丁點威士忌在雪糕中混搭來吃。我回家後把這用在Iceage!的雪糕上,結果⋯⋯回味無窮。

    相關報道:(香港01)本地雪糕店推零乳糖「毋庸牛」雪糕 呢款味係周凱旋最愛

  • 疫市贏家

    疫情持續,市況凋零,餐飲業首當其衝,零售業哀鴻遍野。但逢經濟低潮都是洗牌的機會,這次似乎也不例外。就香港而言,起碼有三個行業和它們的代表企業,在「疫市」下異軍突起。不約而同地,它們都與新經濟有關:

    首先,是外賣速遞平台。為免傳染,人人盡量足不出戶,可是一日三餐總得解決。這段日子以來,市況越靜,Deliveroo和foodpanda的車手們越見忙不過來。月中Deliveroo接受訪問,提到其一月的定單量按月增加六成,二月增速更快;foodpanda在一月底農曆年假後,定單量也比平日升了五成。誰能在這段時間搶佔更大的市場,誰就更有機會成為市場盟主。雙雄緊咬對方不放,對消費者最有利。

    此外,是一眾便利遙距辦公的軟件與服務,其中以提供視像會議的Zoom表現最惹人注目。Zoom在美國上市不足一年,相比有提供類似服務的科技公司如Microsoft或Skype,較為小眾,在疫情爆發前,我僅有一些從事初創、站在科技前沿的朋友用它。但一月底以來,Zoom的知名度和使用率急增,更有趣的是,香港傳媒「恰巧」一窩蜂地發現,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是Zoom首個機構投資者,早於2013年的B輪領投!這對「誠哥」和對Zoom的形像都相得益彰,其公關對訊息發佈的時機完美掌握。Zoom去年四月以36美元的招股價上市,當時已錄得盈利,執筆之時,其股價已逾100美元。Zoom將於3月4日公佈全年業績,不妨拭目以待。

    疫情下,Deliveroo與foodpanda的業務增長順應了市場趨勢,Zoom則名利兼收,比前者更勝一籌;但若論最懂「有風駛盡𢃇」的,在香港,則非王維基創辦的「香港電視」莫屬。

    一如外賣平台,疫情下「香港電視」的網購服務本就「食住個勢」表現亮麗,但王維基旗下猛將們懂做生意之餘更懂公關,把團隊「三日五程飛機」往東南亞城市採購口罩的經過,圖文並茂上載社交網站,贏盡掌聲和共鳴。這還不止,在生意額、知名度、股價連日高漲下,「香港電視」再把握時機來一招配股集資,以5.15元向專業投資者配售9000萬股,預計集資逾4.5億。王維基完美示範「有智慧不如趁勢」的「香港仔精神」,堪稱疫市最大贏家。

    很多人受疫情影響頓失所依,感到前路茫茫。但成功的企業家卻總能從危難中發掘出機會,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或許值得常人學習。

    相關舊文:當你低處未算低

    //「財富500」上有一半企業,是在熊市或經濟衰退中創立的,包括在1929年股市大崩盤後90日成立的《財富》雜誌本身、1973年石油危機中創辦的FedEx、2002年科網爆破後面世的LinkedIn等。生於亂世,我們或許束手無策,但多年後回首,能不能因為曾在巨浪中屹立不倒而自豪…//

    ***

    本文精簡版率先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