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謂初創?

    何謂初創?

    不要以為這個問題「問黎都多餘」,原來許多人真的答錯,以為大學生在市集賣手作肥皂是搞「初創」,或者自立門戶「接job」也是「初創」。Sorry,那些可以說是「創業」,但和「初創」是兩碼子事。

    Y Combinator創辦人Paul Graham曾為初創下過最有權威、最具認受性的定義:只有快速成長的企業,才合乎「初創」的定義。「成長」(Growth)是初創的唯一定義。Startup = Growth

    那怎樣才可成為具快速成長能力的企業?有兩個必要條件:一,必須提供極多人想要的產品及二,必須能同時觸及這些人。

    理髮店是極多人需要的服務,因為大部份人都需要定期剪髮,但一家理髮店無法同時服務這麼多人,所以不能算「初創」。軟件毫無疑問可以觸及很多人,但如果其應用範圍極小,如「教匈牙利人講西藏文」(Paul Graham自己舉的例子),那抱歉,你的軟件公司也似乎也難以快速成長起來,不算「初創」。但寫一個「教中國人英語」的軟件卻不一樣,因為潛力市場龐大,所以恭喜你,你的軟件公司終於進入「初創」的門檻了。

    要談初創的定義,其實是要逼創辦人想清楚自己究竟想做什麼 – 因為營運一家極速成長的企業,其創辦人的心理準備和目標,和經營一家兩餸飯餐廳截然不同。如果希望建立的公司根本不是初創,那把營運初創的遊戲規則套在自己身上,不是很儍嗎?所以各位創業的朋友,先搞清楚自己究竟想點,比什麼都重要。

    當你確定自己要做的,就是一家需要極速成長的初創後,那我們再來談另外兩個對初創而言,極重要的概念:Product-Market Fit和Network Effect。因為沒有Product-Market Fit的初創,不可能成為一家成功的初創;而一家成功的初創,亦多數同時具備Network Effect,才擁有在激烈競爭中屹立不倒的本錢。

    關於Proudct-Market Fit,我喜用另一矽谷大神Marc Andreessen的定義,並寫過幾篇文章,如:關於創業,只須做對一件事不要浪費彈藥珍奶販賣機。其實2013年成立、2022年上市的GoGoX,可以說是Product-Market Fit的「教科書級別」案例,很可惜它自上市後市值一落千丈、表現一蹶不振,用來教同學,十分難為情。希望以後有更令人自豪的港產初創可堪舉例。

    至於Network Effect,這也是一則我常寫的題材。a16z合夥人Andrew Chen寫了一本書叫The Cold Start Problem,專門談Network Effect,我也曾介紹過:網絡效應。此外Peter Thiel的名著Zero to One也曾重點介紹這個概念,值得一讀(創業評判手冊)。其他相關舊文有:社交平台移民潮投資者投的是什麼

    今天是我們這個學期開始談Entrepreneurship「企業家精神」的第一節課,也是我自己很重視的一節課。雖然花了不少時間去準備,但還不是十分確定同學們倒底理不理解?畢竟這節課談的概念並不常見,他們可能從未聽過,要理解想來也不容易吧。但以我個人來說,老是覺得凡做一件事,搞清楚定義很重要(是不是因為以前參加辯論比賽受影響太深?)。以創業來說,如果你的公司根本不是初創、沒有快速成長的需要,那你也根本不需要參與什麼融資活動,老老實實低買高賣、或餐搵餐食累積盈利,就很好了(相關舊文:客從哪裏來?

    同學們知道什麼是「初創」後,下一節課我們才好談融資。到時我會講了解風投必讀的The Power Law,和邀請我一位很會討投資者歡心的好朋友分享融資經驗。

    ***

    本文為2024年香港中文大學(CUHK)新聞系本科課程Public Relations for Entrepreneurs第九節課的概要

  • 創業基本步

    一連寫了幾篇有關NFT的文章,是想替這個帶負面標籤的字正本清源。說世上大部份NFT項目是噱頭、持有人買下的不過是JPG,這點我不反對;但我也相信,真正有意義的NFT項目,和前web3年代的創業項目並無二致,它們必須是一門有價有市的好生意,只是團隊用了NFT的方式去革新融資和推廣手法而已。

    (相關舊文:持NFT的人為了什麼?

    如果經營NFT項目是一門「正當生意」,那不妨回歸基本步,探討一下什麼才叫「好生意」?

    某天我和一位有創業經驗的風投聊天,他問我:你認識這麼多創業團隊,如果讓你來投資,你會投哪間?我腦海中條件反射地出現幾支團隊,他們要不人才濟濟,成員個個獨當一面;要不產品出眾,在國際市場上也薄有名氣。於是我向這位投資者提了這幾家團隊,他聽罷搖搖頭:以上這幾家,我一家都不會投,因為他們全都沒有product-market fit。

    啊,我只顧以團隊(team)和產品(product)去衡量一支創業團隊的成功率,卻忘了最重要的因素:市場(market)。尤為重要的,是所謂「產品-市場配」(product-market fit)這個金科玉律!

    (相關舊文:關於創業,只須做對一件事

    你去問一般人怎樣的生意才叫「好生意」,相信大部份人的答案會和我的差不多:產品好的就是好生意嘛。再推前一步,優秀的團隊,自然能開發出好產品,所以相信不少人也會投「好團隊」一票。但對真正的投資者來說,不管產品再好,都無法保證有人買、能賺錢,唯擁有龐大市場的生意,才是有潛質的投資對像。

    但光是市場大還不夠好,因為一個有吸引力的市場,自然會「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一間公司憑什麼突圍而出?這就到了考究產品的時候:只有最好的產品才可吃盡市場,成為大贏家。套用Peter Thiel在《Zero to One》一書裏的說法,一個產品,需比對手好上十倍,才有機會成為贏家通吃的市場霸主。

    (相關舊文:創業評判手冊

    那我們怎麼知道一件產品,是否比別家的好上十倍?當產品尚未開發出來之前,一個可靠的預測方法,是看誰是開發者 – 這才到了考究團隊的時候。一般來說,有過成功經驗的創業團隊、擁有天才級開發人員的團隊,比其他人更有機會做出超水平的產品。

    近代最完美示範為謂product-market fit的科技產品,非iPhone莫屬。在人們仍未察覺自己需要一部「可以上網的手提電話」時,當代最有前瞻力的人物Steve Jobs把iPhone送到大家手上,而產品功能毫無疑問比「只能打電話的手提電話」好上不止十倍。

    就這樣, 一個產品就打開了一個深不可測的市場,並雄踞武林盟主之位至今,蘋果能成為當今市值最高的企業之一,實在當之無愧。

    ***

    本文精簡版分上下兩期,於11月17日及今天見刊於《頭條日報》專欄「創科夢」

  • IPHatch香港區比賽

    朋友來訊,說他正協助籌劃一個初創比賽,問我可否略作介紹。

    「初創比賽林林總總,你提及這個IPHatch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我問道。我曾在資訊科技商會工作過,每年都會舉辦創業比賽。我們的比賽奬金欠奉,要如何吸引優秀的參賽者?唯有出盡人脈,邀請名人擔任評判,他們通常是成功的創業者或天使投資者等。對參加者而言,即使最終無法脫穎而出,能有機會在這些「星級評判」面前演示也值得;那就是我們比賽的「賣點」。

    至於這個IPHatch比賽,朋友告之已舉行了三年,獨特之處是有跨國科企提供科技專利技術組合(technologies patent portfolios),讓初創和中小企發揮創意應用於其產品中,這樣就可結合大公司的科技專利和初創的創意,相得益彰。

    今年IPHatch比賽共有16個專利由Nokia, Panasonic及城市大學 (CityU) 提供,可供選擇的科技類別不少,若有初創能從中發掘適合自己的技術專利並勝出,除可省下一筆專利開銷外,還可得到主辦方在商務網絡、市場拓展、知識產權策略、甚至籌募資金等各方面的支援。

    例如往屆其中一名得獎者「E食便當」推出的熱食便當售賣機,用戶預訂後可於指定地點自取暖笠笠外賣,這產品在嚴控社交距離的疫情下發展不錯。團隊應用了Nokia提供的互動媒體執行器(Interactive media executor)專利,幫助收集數據進行分析,以設計更合口味的餐單,並提升顧客體驗質素。

    除舉辦過創業比賽外,我也曾為大學的創業比賽擔任過評判,其中一個評審原則是看參賽產品有沒有product market fit。「發明家」通常太沉迷於產品研發,未必考慮到市場需要,但如果市場不存在,再驚天動地的發明也會以失敗告終。而這個IPHatch聰明之處,是把專利技術(「產品」)展示出來,讓初創去發掘其product market fit。真是四両撥千斤的好點子呢。

    若對IPHatch有興趣者,可以報名參加比賽簡介Webinar以了解詳情。祝早日找到product market fit,比賽奪魁,創業也成功!

    IPHatch 網址:https://www.iphatchday.com/hong-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