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tGPT旋風

    今天要發表2022年最後一篇專欄文章,必須寫一點具前瞻性的題材。恰好最近友儕間把一個人工智能程式「ChatGPT」玩個不亦樂乎,以此為題,最好不過。

    ChatGPT是美國初創OpenAI的產品,操作方式類似聊天機械人(chatbot),對答質素極高。GPT英文全寫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是「一個基於自然語言生成(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的模型」,它透過閱讀大量文本,包括維基百科條目、書藉、社群對話等,再經人工訓練而成。ChatGPT的beta版本發佈至今剛好一個月,累積逾百萬用戶,試過的莫不感到驚訝,下面我會舉例說明。

    且先講幾句關於OpenAI的背景。OpenAI於2015年12月由多位美國互聯網大佬共同成立,主要創始人有Y Combinator的前總裁Sam Altman和Tesla創辦人Elon Musk等,粒粒皆星。引用維基百科的描述,OpenAI成立的目的是「促進和發展友好的人工智慧,使人類整體受益」,簡而言之,就是盡一切方法令AI發展、普及起來;正如當年Google成立初始,唯一目的就是令互聯網無處不在一樣。

    以普及AI為使命,ChatGPT堪稱不負期望。這產品目前供用戶免費註冊,但暫不適用於香港。網友「薯伯伯」利用VPN和一個美國電話號碼註冊了帳號,並在社交媒體專頁上作出示範,例如:

    1. 比較相似的產品(比較一下 iPhone 14 以及 iPhone 6)
    2. 分析某事情對特定群組的影響(《1984》這本小說,對共產黨員會有甚麼啟發?)
    3. 寫中文信(我的學生想退學,我想勸他不要退學,我可以為他補課。寫一封信。)
    4. 寫英文信(I bought a book on Amazon a month ago, I haven’t received it yet, I want a refund. Write a letter.)
    5. 分析深度問題(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使 GDP 較低的國家有可能實施全民基本收入?)
    6. 設計健身方案(I want to do a front split in 3 months, design a weekly routine for me)

    他其後還叫ChatGPT改寫、 創作、找食譜等,十分過癮。對此有興趣的不妨到「薯伯伯」的臉書專頁Patron查看結果,ChatGPT答題質素之高,保證讓你大吃一驚。最有趣的是第4題,除官樣信件外,薯伯伯還叫ChatGPT分別寫了一個帶「莎士比亞風格」的和具幽默感的答案,俱令人發噱。

    我另一位朋友是一家初創的CEO,那天同事請他寫一篇回顧文章好發表在公司網頁上,他靈機一觸,把今年公司發生的幾件大事輸入ChatGPT,然後下達撰文指示,不消半分鐘,文章就工工整整地寫好了。他驚訝不已,再試另一功能:輸入一篇新聞報導的連結,指示ChatGPT閱後撰寫摘要。毫不意外地,十多秒後就得到非常圓滿的答案。他頻呼神奇,相信以後利用ChatGPT讀與寫,將節省大量時間。

    透過朋友們的示範,我發現ChatGPT在處理公務文書、閱讀與簡化資料上非常有用(所以很容易被學生們利用來交功課 — 當然也很容易被「OpenAI 偵測器」揭發),但不能取代創作,除非下達指令的人給予足夠和具體的指示,而且要模仿的風格也得來自名人才行(如:李白、莎士比亞、JK Rowling等)。我請一位有ChatGPT帳戶的朋友下達指令,「以黃雅麗的風格,寫一篇以ChatGPT為題的中文專欄文章,限600字內」,看到結果時立即安下心來。你想知道答案嗎?

    ***

    以黃雅麗的風格,寫一篇以ChatGPT為題的中文專欄文章,限600字內。

    聊聊 ChatGPT:一個基於自然語言生成的 GPT-3 的中文版本

    近日,我們很高興能夠試用到 ChatGPT,這是一個基於 GPT-3(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的中文版本自然語言生成模型。這意味著它能夠根據使用者輸入的文本,產生出相關且連貫的文本回應。

    我們在使用 ChatGPT 時非常驚訝地發現,它所產生的文本質量非常高。不僅如此,它還能夠很好地理解輸入的文本內容,並做出相應的回應。例如,當我們輸入「你好,你能告訴我今天的天氣嗎?」時,它會回應「當前的天氣狀況是晴朗的。」這證明 ChatGPT 能夠理解我們想要獲得什麼樣的信息,並根據自身的知識回應。

    此外,ChatGPT 還能夠進行對話。當我們輸入「你是誰?」時,它會回應「我是 ChatGPT,一個基於自然語言生成的模型。」我們再輸入「你有什麼興趣嗎?」,它會回應「我對自然語言生成非常感興趣。」這顯示出 ChatGPT 能夠理解我們的詢問,並提供相關的回應。

    值得注意的是,ChatGPT 並不是一個完美的模型。就像所有的人工智能模型一樣,它也有一些限制。例如,它可能無法理解某些比較抽象的概念,或者有時候會產生無意義的文本。但是,我們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些問題會得到逐漸解決。

    總的來說,我們對 ChatGPT感到非常滿意。它的自然語言生成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能夠很好地理解輸入的文本並做出相應的回應。此外,它的對話能力也相當出色,能夠理解我們的詢問並提供相關的回應。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寫作之必要

    有個早上天未亮就醒來,忽然心血來潮問自己:2010年我做過什麼?

    我在2009年和2011年都經歷了畢生難忘的變化,但中間這年,到底做過什麼呢?我去過什麼地方、見過什麼人?只記得那是不容易過的一年,但無論如何回憶,就是想不起當年發生過什麼事。

    那時我在Blogspot的平台上有個博客,叫《這雙手雖然小》(已悄悄地關上了),於是翻身下床、打開電腦,嘗試從文字裏尋回蛛絲馬跡。

    2010年我在博客上寫了50篇文章,大部份是看電影和看書的感想,還有幾篇,寫下當時的迷惘和感悟。不管寫什麼,文字間總帶著揮之不去的淡淡哀愁。我記載了當時看過的一套阿根廷電影,叫《謎情追兇》,結局揭盎一刻深為震撼;又記得曾瘋狂追看一套瑞典作家的小說《千禧三部曲》(The Millennium Trilogy),幾達廢寢忘餐的地步。如今回望,2010年雖然是「什麼都沒有發生」的一年,卻恰似人生的分水嶺,只是當時毫無頭緒而已。

    天亮後我把這個清晨的「自我發現」告訴幾個朋友,對於這突如其來的「舊夢重溫」,他們的反應溫暖而真摯。撇開那些感性的絮語,我更加確信寫作之必要。

    因為記憶靠不住。大腦會按生存的需要和效率的考慮,偷偷把許多記憶洗掉。比如看過的一本書,不管當時多麼喜愛,如果沒有好好寫下來,就會記不住;又比如曾經想通的道理,如果不常用,很快會忘掉。若我沒在2010年記下所思所想,這個清晨如何得到一番領悟?

    自省是令自己進步的重要方法,而寫作正是通往自省最有效之途,這點對創業者尤為重要。許多成功創業者都有寫作的習慣,比如著名對沖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辦人Ray Dalio,就非常推祟寫作,他在其自傳式暢銷書Principles中強調,我們一定要把重要的經驗記下、整理成原則,然後反覆運用,此乃他久立不敗之地的祕訣(因為即使失敗,他也會把滑鐵盧的經歷寫下並牢牢記住,將失敗轉化為成功的前奏)。

    身邊不少創業朋友都有寫作習慣,當然也有些堅持不浪費時間在工作以外的事上。我認為寫作的好處未必即時可見,但長遠必然有用。你毋需開個博客或Medium把一切公諸於世(即使不少創業者因此賺到一定的名聲,有助產品的推廣,算是意外收穫),但不妨置一本日記簿,盡量利用它記下每天的反省。希望有天你像我般忽然從清晨醒來,可以從昔日文章中得到領悟。

    ***

    相關舊文:

    關於創業,我想告訴五年前的自己

    創業與寫作

    ***

    此文精簡版8月10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AI創作

    交稿死線逼近,我卻全無可寫的題材。不但如此,受昨夜中暑後遺症的影響,腸胃抽搐,痛苦不堪。深夜嘔了幾次,此後除水和寶礦力外,幾乎什麼都沒吃進肚子,整個人虛弱無力。處於這種極端不適的狀態,我只想逃避,忽發奇想:可否利用社交媒體徵集「一人一句」,呼籲朋友、讀者們替我完成今天的專欄呢?

    可是我想,以「一人一句」來創作無異碰運氣,又無規律可跟,未免兒戲。這好歹是個有關科技的專欄,難道沒有高科技的方法,解除我此刻的痛苦嗎?這樣一想,很自然就想到一個方法:利用人工智能來創作。

    無論使用人工智能下棋、做客服對答、或作重覆運算,方法大致是事先輸入大量規律和資料,然後讓人工智能跟據這些設定推演下一步。但一般人認為人工智能不能「無中生有」,無法創作,不能交出人類水平一樣的詩詞歌賦和畫作。我們深信「創作力」是人類和人工智能之間的終極鴻溝。原來不然。

    兩週前我回母校中大參加「中大創業日」,其中有「商湯」科技的創辦人徐立作演示。商湯是人工智能中,人臉識別的專家,徐立讓我們看一些水墨畫,它們都是人工智能的產品–機械大量「閱讀」水墨畫後,「學習」當中的一些技巧,當工程師為它提供一幀相片後,它竟懂得將之「畫」成水墨畫,而且和人類畫的沒顯著分別!

    同樣道理,如果有朋友想長遠解決我每週交稿之苦,他也可以寫出一個人工智能系統來助我一臂之力。首先讓它閱讀我過去所有文章,學習我的用詞、句子結構、風格、舖排等,使之能隨意模仿我的語氣寫作;同時為它提供我看的書、報、雜誌、網上資訊等,從中挑選題材;更進一步,人工智能還可以錄下和分析我和朋友的所有對話,找出我這個星期最感興趣的話題。理論上這一切全都可以實行,它可能比我更了解自己!

    只不過這樣的人工智能系統一旦產成後,究竟是助我一臂之力,抑或取代了我?你會否懷疑今天這篇文章,到底是它寫的,抑或出自我本人之手?放心啦,這篇一定是我寫的;人工智能不會劇烈肚痛,所以也不會因此而搜索枯腸,寫一篇以前從未寫過的類型。

    慢著,你真的相信嗎?

    ***

    上文同日見報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