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gle殺手

    Google雄霸世界搜尋引擎盟主之位近三十載,從未有對手足以撼動其寶座,今日終或面臨存亡威脅。

    (相關舊文:平行時空

    兩個多月前OpenAI旗下人工智能對答器ChatGPT橫空降世,用戶人數(Monthly Active Users, MAU)已超越1億的里程碑,成為史上增長最快的科技產品。這是什麼概念?在ChatGPT面世前,最快達1億用戶的紀錄保持者是TikTok,時間為九個月;再之前,Instagram用了30個月。相信不必多久,ChatGPT就能踏上超過10億用戶的另一台階,足以和Google、Facebook等盤倨用戶榜首多年的武林盟主較量。

    (相關舊文:ChatGPT旋風科技霸權

    我們以「關鍵字」(keyword)作搜尋的第一步,再從搜尋結果或廣告中篩選、發掘相關資料,多年來行之有效,習以為常,而Google的整個商業模式都奠基於此。但以人工智能技術開發的ChatGPT,用法完全突破已知維度,搜尋效率快上多倍。我舉例簡單說明一下。

    我恰巧需要選購行山杖,正打算以Google做資料搜集時,靈機一觸,改以ChatGPT代勞,試試效果。我先用英文問,以輕巧耐用為條件,請推薦五個品牌,並以價格排序。結果出來後,我發現其中一款是朋友曾借我用過的Black Diamond,其價格正好排在中間,便再下指示:請從中選出最優秀的三款型號,並以價格排序。按最新的結果,我再查詢香港哪裏有賣,ChatGPT就提供了幾個零售商的名稱。ChatGPT助我從海量訊息中提煉所需資料,整個過程不過幾分鐘而已!

    以上資料搜尋,當然完全可以用Google來做,只是每走一步,我都需要自己就搜尋結果速讀、對比、判斷等,要達同樣效果,估計15-30分鐘大概免不了。如果說Google搜尋好比自己從一大本行山杖目錄中細細挑選,ChatGPT就仿如我直接請教行山發燒友作推薦,一步到位。這就是ChatGPT在搜尋上顛覆之處。

    想像一下,如果足夠多人在進行搜尋時捨Google而取ChatGPT,那會對Google產生怎樣的效果?它以競拍作價的關鍵字還會那麼值錢嗎?還有幾多網站會努力地做SEO和SEM(搜尋引擎優化及營銷)或光顧相關服務?相信圍繞Google產生的整個服務生態鏈都會受到挑戰。

    這絕非危言聳聽。ChatGPT面世後,便有衝擊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股價之說,並使其CEO高度警剔,敦促員工作努力優化Google的同類產品Bard。科技界有個說法,一個新產品要取代原來的霸主,必須好用十倍。Google自1996年誕生以來,從未遇過有此等實力的對手,但ChatGPT看來不一樣。

    (參考資料:ChatGPT火紅 Google地位不保?ChatGPT會取代Google搜尋嗎?

    互聯網的消息天天都多,但以長遠眼光來看,大概99%是噪音。近20年來,web2.0和移動互聯網先後掀起過巨浪,改變了科技界的版圖。如今看來,區塊鏈和人工智能帶來的地殼變動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這代人,肯定會再度見證新一波科技革命。

    (後記:ChatGPT替我篩選了三個不同型號的Black Diamond行山杖後,我還是用Google、到訪Black Diamond網站、就這三個型號再作比較,最後才下決定。所以到目前為此,Google和ChatGPT之間可以說是互補而非替代。然而這個簡單的實驗,足以令我感受到ChatGPT如何大大提升搜索效率。)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ChatGPT旋風

    今天要發表2022年最後一篇專欄文章,必須寫一點具前瞻性的題材。恰好最近友儕間把一個人工智能程式「ChatGPT」玩個不亦樂乎,以此為題,最好不過。

    ChatGPT是美國初創OpenAI的產品,操作方式類似聊天機械人(chatbot),對答質素極高。GPT英文全寫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是「一個基於自然語言生成(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的模型」,它透過閱讀大量文本,包括維基百科條目、書藉、社群對話等,再經人工訓練而成。ChatGPT的beta版本發佈至今剛好一個月,累積逾百萬用戶,試過的莫不感到驚訝,下面我會舉例說明。

    且先講幾句關於OpenAI的背景。OpenAI於2015年12月由多位美國互聯網大佬共同成立,主要創始人有Y Combinator的前總裁Sam Altman和Tesla創辦人Elon Musk等,粒粒皆星。引用維基百科的描述,OpenAI成立的目的是「促進和發展友好的人工智慧,使人類整體受益」,簡而言之,就是盡一切方法令AI發展、普及起來;正如當年Google成立初始,唯一目的就是令互聯網無處不在一樣。

    以普及AI為使命,ChatGPT堪稱不負期望。這產品目前供用戶免費註冊,但暫不適用於香港。網友「薯伯伯」利用VPN和一個美國電話號碼註冊了帳號,並在社交媒體專頁上作出示範,例如:

    1. 比較相似的產品(比較一下 iPhone 14 以及 iPhone 6)
    2. 分析某事情對特定群組的影響(《1984》這本小說,對共產黨員會有甚麼啟發?)
    3. 寫中文信(我的學生想退學,我想勸他不要退學,我可以為他補課。寫一封信。)
    4. 寫英文信(I bought a book on Amazon a month ago, I haven’t received it yet, I want a refund. Write a letter.)
    5. 分析深度問題(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使 GDP 較低的國家有可能實施全民基本收入?)
    6. 設計健身方案(I want to do a front split in 3 months, design a weekly routine for me)

    他其後還叫ChatGPT改寫、 創作、找食譜等,十分過癮。對此有興趣的不妨到「薯伯伯」的臉書專頁Patron查看結果,ChatGPT答題質素之高,保證讓你大吃一驚。最有趣的是第4題,除官樣信件外,薯伯伯還叫ChatGPT分別寫了一個帶「莎士比亞風格」的和具幽默感的答案,俱令人發噱。

    我另一位朋友是一家初創的CEO,那天同事請他寫一篇回顧文章好發表在公司網頁上,他靈機一觸,把今年公司發生的幾件大事輸入ChatGPT,然後下達撰文指示,不消半分鐘,文章就工工整整地寫好了。他驚訝不已,再試另一功能:輸入一篇新聞報導的連結,指示ChatGPT閱後撰寫摘要。毫不意外地,十多秒後就得到非常圓滿的答案。他頻呼神奇,相信以後利用ChatGPT讀與寫,將節省大量時間。

    透過朋友們的示範,我發現ChatGPT在處理公務文書、閱讀與簡化資料上非常有用(所以很容易被學生們利用來交功課 — 當然也很容易被「OpenAI 偵測器」揭發),但不能取代創作,除非下達指令的人給予足夠和具體的指示,而且要模仿的風格也得來自名人才行(如:李白、莎士比亞、JK Rowling等)。我請一位有ChatGPT帳戶的朋友下達指令,「以黃雅麗的風格,寫一篇以ChatGPT為題的中文專欄文章,限600字內」,看到結果時立即安下心來。你想知道答案嗎?

    ***

    以黃雅麗的風格,寫一篇以ChatGPT為題的中文專欄文章,限600字內。

    聊聊 ChatGPT:一個基於自然語言生成的 GPT-3 的中文版本

    近日,我們很高興能夠試用到 ChatGPT,這是一個基於 GPT-3(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的中文版本自然語言生成模型。這意味著它能夠根據使用者輸入的文本,產生出相關且連貫的文本回應。

    我們在使用 ChatGPT 時非常驚訝地發現,它所產生的文本質量非常高。不僅如此,它還能夠很好地理解輸入的文本內容,並做出相應的回應。例如,當我們輸入「你好,你能告訴我今天的天氣嗎?」時,它會回應「當前的天氣狀況是晴朗的。」這證明 ChatGPT 能夠理解我們想要獲得什麼樣的信息,並根據自身的知識回應。

    此外,ChatGPT 還能夠進行對話。當我們輸入「你是誰?」時,它會回應「我是 ChatGPT,一個基於自然語言生成的模型。」我們再輸入「你有什麼興趣嗎?」,它會回應「我對自然語言生成非常感興趣。」這顯示出 ChatGPT 能夠理解我們的詢問,並提供相關的回應。

    值得注意的是,ChatGPT 並不是一個完美的模型。就像所有的人工智能模型一樣,它也有一些限制。例如,它可能無法理解某些比較抽象的概念,或者有時候會產生無意義的文本。但是,我們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些問題會得到逐漸解決。

    總的來說,我們對 ChatGPT感到非常滿意。它的自然語言生成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能夠很好地理解輸入的文本並做出相應的回應。此外,它的對話能力也相當出色,能夠理解我們的詢問並提供相關的回應。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高科技抗疫

    上周末開始,香港要求所有由內地入境人士進行14天強制檢疫,包括在家中或指定地點作自我隔離,以減低「新冠肺炎」的社區傳播。被問及如何監察有關人士時,高官回應曰自律、上門突擊檢查、 以WhatsApp分享行蹤等等。

    沒想到口口聲聲說要發展智慧城市的香港,在社區防疫上,幾乎和廿一世紀的尖端科技沾不上邊。比較而言,正大力發展人工智能、人臉識別、大數據等科技的中國內地,正利用抗疫此契機,加快它們的應用。可以預計這將對病源的追縱和傳播途徑監控更為有效,但它所造成的個人私隱後患,亦更深遠。

    在抗疫方面,目前內地有一大武器,教全球幾乎所有國家都瞠乎其後:大數據。首先,國家對近乎所有主要電訊商、航空公司、鐵路營運商等有控制權,能獲取海量的人口移動數據作分析。此外,民眾由高鐵購票到申請電話卡,都需要作實名登記,只要電訊商提交某一手提電話號碼發出的訊號,某人的行蹤就無可遁形。

    這在防疫尤其作病源追縱(contact tracing)上有極大好處。在香港,當某人被確診為患者後,醫護只能透過訪談,讓患者回憶自己14日內曾到訪的地方和接觸過的人,追縱有可能被感染的人作檢疫。不管患者是否合作,記憶並不靠譜,遺漏和錯誤的機會很高,令防疫工作事半功倍。

    但內地的做法可以極高效。假設某人從武漢乘高鐵到廣州後被確認為病毒傳播者,有關當局透過電訊商提供的數據,一方面可把他曾到過的地方一一羅列而出,同時跟據高鐵營運者的資料,通知和患者乘坐同一班次、甚至同一車廂的乘客進行檢疫。若患者確診後沒有自我隔離而外出,只要配合人臉識別,要把他從人海中區別出來也不難。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可以把這些資料都公開到社交媒體上,原意是讓曾與患者並處的人提防,但後果卻有可能令患者受到不必要的滋擾。

    根據《華爾街郵報》報導,重慶某區利用這些數據,成功把5,500名農曆新年期間由湖北回鄉的人識別出來,並安排其中約一半人作家居隔離;在浙江,一名患者否認曾在武漢與任何人接觸,但當局借助數據分析,發現他在當地曾與三人接觸過。

    目前當局正以舉國之力抗疫,治亂世用重典,只要能把疫情控制下來,人民對個人資料的提供不大抗拒。當危機過去,國家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應用,將更進一步,這是不能逆轉的。一旦這套監控手段用在太平盛世,那是怎樣一番光景?如何保証不被濫用?到時人們恐怕無法擺脫自由和安全的兩難了。

    ***

    本文精簡版率先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