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煲劇指南

    兩年前我列了一張書單「創業五本書」,根據不同的創業階段(「創業入門」、「唔上唔落」、「泥足深陷」),推薦幾本很適合創業看的書。朋友問,有沒有淺一點的?書太淺未必好看,不如煲劇吖。這幾年我在串流平台上看了幾套很適合創業者的劇,不但娛樂豐富,還很有啟發性。以下按個人喜好排序:

    第五位:Girlboss IMDb評分:7.0

    原作者Sophia Amoruso有份參與製作的劇目。現實中她22歲時創辦的女裝網店Nasty Gal已被破產和賣盤,本尊則貫徹#girlboss不服輸的本色,跌倒爬起再上路。此劇尤其適合愛打扮、開網店的女生,應該很有共鳴。

    第四位:Black Mirror IMDb評分:8.8

    「黑鏡」粉絲暫勿喝倒采,排名全依個人喜好。我佩服這套劇的題材破格又具前瞻性,不夠喜歡純綷因為調子黑暗,受不了(現實或更糟?)。很多觀眾將之和另一套探討人性和科學的Westworld相提並論,愛哲學的朋友不容錯過。

    第三位:Silicon Valley IMDb評分:8.5

    這套劇提起已經想笑。以矽谷幾個nerds組成的Pied Piper團隊為核心,諷刺創投圈子的光怪陸離,看似誇張難以置信,但現實中這樣的劇目不絕地上演。此劇是解愁良藥,若對startup生態有少許認識,包保笑出眼淚。

    第二位:Billions IMDb評分:8.4

    由透視金融海嘯名著Too Big to Fail的《紐約時報》財經記者Andrew Ross Sorkin參與製作,Billions讓觀眾置身對沖基金的殺戳戰場,和一窺Axe這個白手興家富豪生活的日與夜。第四季有著名風投Mark CubanChris Sacca現身客串做番自己,令內容更具實感。如果你的初創已屬late stage上市有望,有些場景大概不會陌生。

    第一位:Breaking Break IMDb評分:9.5

    這套神劇的編、導、演皆接近完美,每一條支線的收結都準確俐落,又有驚喜。一個患上絕症的中學教師,意外地把一門side business發展成龐大帝國,過程中不斷越級挑戰,充分反映一個成功企業家的不屈不撓和急中智生。未看此劇的留意:曾經滄海難為水。

    煲劇太花時間,創業的人哪有這樣的奢侈?真正的企業家,不論做什麼,想的都和生意有關,眼前一切都可帶來啟發。我一個朋友,連陪太太去聽育嬰講座都找到靈感(他的生意和建築有關,與育兒則風馬牛不相及)。假期臨近,不如煲劇?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創業群俠傳」

  • 成人之美

    在讀一本工管書Trillion Dollar Coach時,意外地看到一個動人的小故事:

    本書主角Bill Campbell本來是個大學球隊教練,一個命運的轉折,令他成為後來Apple和Google的大功臣。時為1983年,已經43歲的Bill Campbell收到舊朋友John Schulley電話,問他想不想去一間叫Apple的startup工作。就這樣,他人到中年才轉跑道,裁進科網剛剛形成的巨浪中。

    Bill的親民和不拘一格的管理作風,很快得到Apple上下的信任和愛載。故事發生在Apple某會議室中。八十年代,大部份科技公司的行政人員清一色是男人,只有少數女生能晉身這個優越的小圈子,其中包括當時Apple的人力資源主管Deborah Biondolillo(Deb)。

    Bill留意到每次開例會,Deb總是找個會議室最後一排的位置巴巴坐下,不敢坐近桌子。Bill忍不住問她,幹嗎你老躲在後面?坐上來!終於有一天,Deb鼓起勇氣,拉開一張首排的椅子坐好。剛巧另一位高層走進來,看到她,板起臉問小妮子:你在做什麼?Deb十分緊張,嚅嚅地答,我…我在等開會。高層遂把眼光投向Bill,Bill示意那是他鼓勵的。Deb回想那一刻,就在兩位高層交換眼神的一瞬間,她知道Bill會站在背後支持她,她得到力量和信心,一定可以勝任工作,不必屈居後排。

    這個小故事令我很感動,Bill的舉措看似微不足道,但那份成人之美的器量卻令人敬佩。我常在文章中提及,在職場上,女生和男生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缺乏自信。一個當老闆的朋友說,不管客戶提出什麼要求,哪怕只有一半信心能做到,他都會拍胸脯接下來再說,總之船到橋頭自然直,這心態在他們之中很普遍;但女生不同,我們總是戰戰兢兢不信自己的能力,打工或創業都如是。像我一個大學同學,多年前得到一個獎學金到加國唸博士,後來定居彼邦。直到如今見工,她都覺得自己的英語說得不夠好,帶港式口音,不敢報考更高的職級。我自己呢?兩年前開業的時候,一些認識十幾年的創業朋友覺得我老早就裝備好,但我到現在還是常感如履薄冰。我們需要的,未必是再練好些英語或再裝備多幾年,而是一個像Bill Campbell般比自己有經驗的人,講一句鼓勵的話。

    如果你屬於職場上比較幸運的一群,又留意到有些後輩總是怯怯地躊躇不前,不妨學Bill Campbell那樣給對方一點信心,甚至伸手扶一把,成全別人。反正你不會有什麼損失,而別人永遠記得那份美意,甚至把它傳承下去。

    (註:我想找一張Deb Biondolillo的相片配此文,但起底能力有限,全部功夫不得要領。這張是Kate Winslet拍電影Steve Jobs的劇照,她飾演的Joanna Hoffman,和Deb年紀相若並且同期,也是當年Apple少數女行政人員之一;Joanna Hoffman屬Macintosh團隊。)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年輕的心(灣區考察.序)

    今年三月,李嘉誠以90歲之齡宣佈退休後,有關他的動向驟然靜下來,但老人家對學習和投資的熱情原來絲毫未減。

    行文之際我正準備隨「維港投資」出發到加州三藩市,參觀他們近年在當地投資的幾家初創企業。不久前和一位剛從矽谷交流回港的創業朋友見面,我問他當地可有什麼令人期待的新科技?他想也不想就喊出來:Food(食物)!朋友說synthetic biology(合成生物)正蔚然成風,全植物成份的「肉」、「蛋」等漸次流行,叫我一定要嚐嚐,讓味蕾體驗那奇妙的感覺。無巧不成書,「合成生物科技」恰恰是我們此番到灣區考察的「主菜」。

    李嘉誠私人擁有的「維港投資」自2006年開始運作,十餘年來積極在全球投資科技初創,參考其網頁,當中大部份集中在美國,而且多屬早期投資,可謂眼光奇準。以香港為總部、專注於早期科技初創的機構投資者寥寥可數,維港投資連番出手皆無寶不落,猶如金漆招牌,身邊不少創業朋友視其青睞如聖杯。無奈「維港」相中的初創,技術上必須具顛覆性,這樣的初創本地並不多。好像我即將隨團參觀的五家灣區初創,其技術我就聞所未聞。

    內地《財新周刊》年初訪問李嘉誠,提到他退休後仍不斷學習,並大量投資於新科技,而近年最感興趣的項目,就是「合成生物技術」;我們參觀的初創中,有三家就屬此類。那什麼是「合成生物」?《自然》雜誌網頁解釋,那是以生物基礎成份來製造自然界未出現過的全新產品。

    舉例,我們將參觀的初創Endless West,便在實驗室中以重組份子的方式「釀」出純酒,過程中毋須發酵、不必用葡萄,可大大減少用水和土地。他們將推出全球首瓶「分子威士忌」,最快明年一月開始在美國和香港宣傳上架。據Crunchbase資料顯示,維港投資於2016和17年兩度領投此初創,Endless West已融資1,270萬美元。

    調酒師以全球首支分子威士忌Glyth調配各款雞尾酒

    初創Demetrix,利用「合成生物」技術來製造藥物,其首款產品為醫用大麻素,可良好止痛而不令人上癮。Demetrix聯合創辦人Jay Keasling是加州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的教授,也是「合成生物」學上響噹噹的人物,他2006年以酵母合成可醫治瘧疾的青蒿素,乃有關研究上的一大突破,以其技術成果製造的藥物,價廉物美,至今在非洲治癒的患者不計其數。

    Demetrix利用酵母,通過代謝途徑工程產生有價值的植物要素,有效替代植物種植

    李嘉誠在前述訪問中進一步解釋,20世紀的「合成化學」以石油為基本材料,已孕育出無數價值鏈;21世紀的「合成生物」則以DNA為原材料,相信亦將產生無數新的價值鏈,顛覆各行各業。人說「誠哥」做生意擅捕充趨勢,果然退休後仍老驥伏櫪,志在千秋。

    我出發在即,一邊在心中盤算上機前還要完成的工作,一邊翻看這五家初創的背景資料(其餘三家為合成生物科技初創Perfect Day、分拆自大學研究所的生物科技公司Evolve Biosystems、和無人航海儀Saildrone),對有機會可以面見「誠哥」相中的創業家,感到興奮又期待。實驗室可以合成許多產品,甚至人體器官,但只有好學不倦,才能淬練出一顆年輕的心。

    (灣區考察.之一)

    ***

    本文精簡版12月7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