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送禮

    創業第五年,關於送月餅,我有新的領悟。

    自從踏入社會工作,每逢中秋,大大小小的果籃、月餅紛至沓來,公司接待處忙個不休。我在大機構工作過,也在小公司待過,對送到辦公室來的月餅果籃,一貫覺得「理所當然」,心想這不就是企業之間的「行禮如儀」嘛。總之連鎖店的月餅向來不受同事青睞,水果則最快被大家據為己有。

    五年前自立門戶,那年臨近中秋時,仍有三數好友,一如以往送來月餅。那刻開始感受不一樣:這盒月餅,不是衝你打工那家公司而來的,而是衝你個人而來的啊。人家記得的畢竟是你,沒有因為你離開了某個機構,就從此把這個人從送禮的名單中劃掉。我忽然覺得:你都大個女啦,不能老是只收取別人的好處。於是多年來第一次,我也送了幾盒月餅出去,藉此感謝幾位對我有恩的人。就這樣,我成為「行禮如儀」的一份子,幾年下來,中秋送禮給客戶,成為常規。

    譬如今年我有一位客戶是低音大提琴樂手,他畢業自劍橋大學電腦系,本來在矽谷工作薪高糧準,卻毅然回港開創音樂事業。他為許多品牌和企業提供現場音樂演奏,生意一直不俗,可是疫症連續肆虐三年,加上嚴厲的社交距離措施,教他「巧婦難為無米炊」,唯有努力轉型,嘗試開拓網上串流演奏。去年我在朋友介紹下替他安排了一些訪問略作推廣,今年他獲藝發局贊助,自己可以負擔宣傳開支,於是我們再次合作(那是四月的事,案子現已結束)。這天他收到我送的月餅,來訊曰「受寵若驚」,說他也有送禮給客戶的習慣,但對象「唔係一單半單嗰啲」,連連表示客氣。不管是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能令朋友感到溫暖,我也欣慰。

    低音大提琴樂手Justin

    另一位客戶也值得一提。多年前他們首次創業獲Apple收購,各人成為灣區的高薪上班族。但幾年前,核心團隊卻決定離開Apple、重出江湖創辦NEX,並寫了一個應用程式叫HomeCourt,作籃球訓練之用,2018年還獲Apple邀請上台一同宣傳iPhoneXS的首發。但也是因為疫症,令連串已安排好的國際宣傳活動嘎然而止。惆悵之際,團隊卻發現HomeCourt的使用量在禁足下竟然增長不俗,原來用戶們被困在家,想出種種具創意的方法舒展筋骨。團隊馬上把握機會,將HomeCourt的核心技術轉型為「動態遊遊」(motion game)Active Arcade,再把其中最受歡迎的歌曲節拍遊戲(music rhythm game)Starri分拆、擴張,單獨上架。

    (相關舊文:勁旅出山香港人打世界波創業的三個關口

    (相關報道:Nex Pioneers Motion Entertainment With a Suite of Immersive Experiences for Mobile and the Living Room

    年初香港剛開始承受第五波疫情的衝擊時,身在灣區的創辦人David Lee找我幫忙,卻不是需要我最拿手的公關經驗,而是為Starri和唱片公司洽談歌曲授權!原來當時團隊已獲一些國際級歌手如Lady Gaga的歌曲授權,他們想把若干廣東歌也納入遊戲中,但多番越洋嘗試不果,不得不找本地人接手。我當時在這方面既無經驗又無人脈,想來想去,較有把握的策略是先向最受歡迎的那支男團入手,盼得到他們幾首名曲授權,到時再和別的唱片公司談就較有勝算了。就這樣,一個農曆新年開始的項目,一直做到中秋,和各主要唱片公司談成了27首港台流行曲的授權,都是當紅的組合或歌手,大家都有點喜出望外(待遊戲9月15日在Tokyo Game Show上首發後,就能揭曉其中7首廣東歌是什麼了。)。

    那天送月餅去NEX剛搬進去的辦公司時我笑言,此事對科技公司來說太老土,我不送恐怕你們沒月餅吃。大伙對我很熱情,我們大嚼薄餅慶中秋。

    與NEX部份香港團隊成員合照

    如今我終於明白,收月餅固然快樂,送出去更開心。除上述兩位外,另外幾位收禮的客戶都給我捎來訊息,再交談幾句,互道近況。傳統以來的中秋送禮,表面上是行禮如儀,但只要別把收禮當作理所當然,自然會領悟到「你來我往」正是商業活動最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社交高手集中地

    我一個朋友創業近十年,覺得是時候回校進修,就去報讀EMBA課程。開學前全班三十人到酒店進行為期一周的宿營,參與密集的課程和小組討論。期間朋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同學們進行MBTI性格測試的結果分佈,我一看就忍不住莞爾,心想商學院果然是社交高手集中地啊。

    堂上以「領導風格」為題,展示全班的MBTI測試結果,當中超過三分二人為「外向者」(Extroverts),其中屬「行政人員」類型的ESTJ人格佔最多,達九位,全班「內向者」(Introverts)加起來都不及這個外向者的分類多。我心想內向者在工作崗位上已屬少數,身處EMBA課室中更形「勢單力薄」,不知每天下課後,他們會有多累?

    我對此深有體會,因為曾「誤墮」外向者圈子中多年而不自知,直到後來從書本中找到端倪,才恍然大悟(閱讀正是內向者的典型嗜好)。求學期間我被視為「口才好」的學生,所以一直被挑選參加朗誦、演講和辯論等比賽,還有形形色色的校際活動,但我留意到自己每次比賽或活動完畢後,都感到異常透支,必須以大量獨處時間調整,否則就會累積焦慮或壓力。後來從事傳媒工作,社交活動更頻繁,但這並沒令我變得長袖善舞,因為不管大小活動,我總是在參加前緊張,完成後需時調適,令我頗感困擾。

    (相關舊文:內向者的networking

    後來我才知道這種情況對內向者而言,尤其是「被誤會」的內向者,十分常見,一說出來大家紛紛會心微笑。外向者和內向者面對「社交刺激」(social stimulation)的反應,是他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內向者敏感度較高,輕微的社交刺激也會令他們警覺起來,所以過多社交後他們常感透支,因為身心「武裝」時間太長,要通過安靜的獨處來安撫自己。外向者則恰如其反,社交刺激太少的話,他們會感到索然無趣,越多社交活動越能令他們能量充沛、想法不斷,所以他們好熱鬧,愛高談闊論,是社交好手。

    美國是個推祟外向性格的國家,它自二十世紀開始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由小鎮到大都會謀職,喜歡團體生活、能隨時和陌生人侃侃而談的外向者因此較受歡迎,因為他們較易融入職場。內向者的慢熱和愛獨處則漸被標籤為不合群、孤僻等。而在標榜「力爭上游」的EMBA課堂上,外向者的比例更高。難怪Quiet一書作者Susan Cain笑言,哈佛商學院是「理想外向者」(Extrovert Ideal)的集中地,那裏的學生由早到晚都要參與團體生活,建立隨時能量滿滿、與任何人一拍即合的習慣。

    (相關舊文:Quiet

    Susan Cain的Quiet可以說是為內向者平反的一本𣈱銷書,因為她指出,內向者並非不擅溝通或不喜交際,只是他們喜愛的的社交和工作方式,和外向者的不同。內向者喜歡人數較少,較為深入的交談;相比發表偉論,他們更擅長聆聽;他們較能從獨處中發掘新意念等。如果說行政人員以外向者為主,則創業者往往以內向者為多許多成功的科技公司創辦人如Larry Page、Mark Zuckerberg、Elon Musk等,都被視為內向者(或相信自己是)。為做個稱職的CEO,他們會花大量時間練習演講、推銷等,以「成功人士」的形像,掩蓋本身內向的一面。

    (相關舊文:Sales vs. Engineers)

    我問朋友在她這班EMBA同學中,創業的和任職企業高層的比例如何,她答一半一半。如果我沒猜錯,相信那幾個內向的同學,創業的機會較高。我那外向的朋友倒成為他們之中的少數了。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初創的押注

    當香港也終於減少入境旅客酒店隔離檢疫日數時,我們就知道纏繞全球逾三年的疫症,開始進入尾聲。幾年來,除少數幸運兒外,全球大多數企業都飽受社交距離措施影響,倒下的不少,倖存的也慘澹經營。只是沒想到,當疫情消退時,一些「疫市贏家」反而進入寒冬。

    (相關舊文:疫下初創兩極化疫市贏家

    說的是一系列近月掀起裁員潮的美國科技企業,如Shopify。疫症肆虐三年間,大量網上購物活動應運而生,整個電商市場容量大增,Shopify作為全球網店平台龍頭之一,自然見風駛𢃇,大事擴張,押注在網購潮流不會逆轉的趨勢上。可是今年的環球經濟狀況和前幾年大不相同,俄烏戰事持續、能源價格高企、通脹加劇、美國進入加息周期…普羅大眾不得不緊縮開支,節省非必要使費。連鎖效應下,不少網店倒台,Shopify的股價和生意額也迎來大倒退,結果在上月底宣佈裁員10%,即日生效。

    (相關舊文:來自愛爾蘭的天才兄弟

    (上圖)摘自Shopify的新聞稿

    容我引述一幅來自Shopify新聞稿的圖表,簡單說一說情況。從2000年開始,廿年來美國電商市佔率一直沿著一條順滑的曲線,穩定地成長,由個位數增加到2020年的逾10%左右。疫症全球爆發後,電商市場發生爆炸式增長,直線上升至逾15%,完全突破過去20年的生長速度,一口氣把整個電商市場的發展推前了最少三年。面對這種井噴式業務增長,Shopify的管理層當時押下賭注,樂觀地估計這種趨勢將於疫後持續,所以積極擴充人手,為未來的業務作準備。但始料不及的是,這個趨勢只屬曇花一現,不久便掉頭向下。美國人的購物習慣並沒有被扭轉過來,疫後還回歸到「常態」。Shopify的CEO只好認輸,承認當初誤判形勢,錯把一個短期的趨勢看成長期趨勢,並因此付出高昂代價,不得不裁員減開支。

    如何判斷趨勢,是艱深的學問,對初創而言,有時更是生與死的押注。一位在web2.0做得很成功的初創CEO曾向我分享他的思路歷程:他們的業務全球化,過去單是每月「找數」給各地的合作夥伴,都花去不少行政和時間成本。幾年前偶而使用加密幣結帳,在剔除銀行這個中間人後,驚覺效率大增、行政費用銳減,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暢快!這位CEO常從用家角度入手,體驗什麼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以此作為業務發展的參考,經歷了加密幣的應用後,他認為那是一試便無法回頭的經驗,必將造成不可逆轉的趨勢,所以決定把公司業務押注在Web3.0的冒起,並在幾年間,默默地把八成個人資產轉為加密幣。目前加密幣市場正處寒冬,這位CEO內心想必受盡煎熬。但相信只要有本事把熊市捱過去,就是成功的押注。

    (相關舊文:銀行的恐懼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