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鐵達尼號必須沉沒?

    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Nassim Taleb的成名作《黑天鵝》暢銷全球,他發明的「黑天鵝」一詞,形容極罕見但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成為日常用字。持續整整兩年的COVID-19, 也是一場「黑天鵝」事件,更蔓延全球,無人倖免。我想藉此介紹Taleb十年前出版的另一著作《反脆弱》(Antifragile),作為2022年開局的第一篇文章,因為擁有「反脆弱」思維,是立足這脆弱年代的不二法門。

    (相關舊文:塵埃裏開出花

    一如「黑天鵝」,「反脆弱」也是Taleb發明的詞,形容和「脆弱」相反的狀態。和脆弱相反,不是「堅固」嗎?Taleb說不。脆弱(fragile)的物件,如玻璃杯,一跌即碎,無法承受衝擊;「堅固」(robust)的物件,如鋼杯,摔到地上不會受損,但也不見得有什麼的好處;唯有「反脆弱」(antifragile)的,遇上打擊、傷害,不但毫髮無損,甚至能從中得益!世間哪有這樣的事,太違反我們的認知了!正因如此,所以這個概念不好理解。下面再簡單舉例說明一下。

    一年來全球政府都在「谷針」,呼籲民眾打疫苗,疫苗就是典型的「反脆弱」例子。疫苗不是病毒,但卻和病毒一樣可引起身體啟動免疫反應。免疫系統受到「病毒」刺激後,若我們之後不幸遇上真正的病毒,就能更快地製造抗體,抵禦病毒傷害。身體的免疫系統具「反脆弱」特性,打擊(疫苗)能令它更有效地發揮保護效用。殺不死你的使你更強大

    反脆弱的另一表現,是個別成員容易在危機中犧牲(脆弱),卻能令整體更強大(反脆弱)。Taleb舉了餐廳為例。餐廳經營成本高,一遇上波折很快就捱不住,從疫下結束多少餐廳可見一斑。餐廳因此是「脆弱」的表表者。但是,整個「餐飲業」卻因為個別餐廳的脆弱而變得頑強、豐盛、甚至百花齊放,正所謂「一雞死一雞鳴」,從疫下多少新餐廳開業便知。若「餐廳」無論好壞都永不結業,那這個城市的餐飲業必然一池死水了。

    把「餐飲業」換成「初創」,就說明了初創的高死亡率,對個別團隊而言可能殘忍,卻對整個生態有利。一個城市的初創生態健康起來,才能造就最好的初創成為百年基業。

    Taleb因此以不怎樣憐憫的語氣解釋,「鐵達尼」號必須沉沒。因為「鐵達尼」號沉迷,造船業才能改良出更穩固、更能抵禦撞擊的郵輪,若鐵達尼不倒,下一批造出來的船將更大、載更多客,一旦遇上意外,犧牲者將更多。「鐵達尼」號沉沒說明個別的脆弱反而成就整體的反脆弱。

    (《反脆弱》三部曲之一)

    ***

    本文精簡版同日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名氣作為一種槓桿

    上次提到我為貿發局的「創業日」擔任主持,與「名人創業家」廖碧兒和方力申對談。他倆都是名人,想當然名氣對招徠客戶大有幫助吧,但方力申提到名氣帶來的反面效果,也令我深思。

    (相關舊文:名人也創業

    他說自己開設游泳學校,若有丁點不好的消息,比如說收到投訴之類,對別的泳校來說可能是件雞毛蒜皮的事,但一旦貼上了「方力申」的標籤,就有可能變成一件負面新聞而被公諸於世。

    我當下就回應道,名氣是公眾人物最大的資產asset,也是最大的槓桿leverage。在沒新聞可寫的時候,一則不足為道的消息,也可以因為被「方力申」的名氣放大而足以填補一下版位,吸引一些讀者眼球。知名度有時就會帶來這樣的反效果。

    這句「名氣是最大的槓桿」並非預設台語,而是我因為方力申的描述而聯想到Naval Ravikant提到的三種槓桿,並衝口而出。Naval說財富不能靠「出售」時間獲得,必須利用槓桿效應放大回報:人力labour、資本capital或作品media。人力是最早出現的槓桿,農業社會就有了,地主靠僱用佃農增加產能;資本的槓桿效應在金融市場發揮得淋漓盡致;至於作品,則成為互聯網年代最值錢的槓桿,為無數軟件公司帶來一本萬利。Naval Ravikant沒提過名氣的槓桿效應,但在今時今日,名氣的槓桿效應已變得前所未有地「可見」。

    (相關舊文:一個支點、百倍槓桿

    和人力或資本一樣,名氣也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槓桿。一直以來商人就十分重視名氣、名譽對生意帶來的影響;自上世紀開始,廣告就把名人效應充分發揮在營銷上;到今天的網紅年代,名氣的槓桿更隨社交媒體上的追隨者數量而顯得更具體。我在自己的社交平台貼一張貓相,最多也不過吸引幾十個讚好;9GAG貼一張貓的meme圖,卻可落入成千上萬人的眼球,並帶來可觀的廣告收入。名氣的槓桿效果從未如此實在。

    (相關舊文:淘寶直播女皇薇婭

    而在創科界,把名氣此槓桿運用得最揮灑自如的,我想到兩個人。一個是Elon Musk,他在Twitter上一個emoji就足以撼動BTC幣價,深明名氣為他帶來的無邊力量;另一人就是Theranos的Elizabeth Holmes:她不斷槓桿身邊的關係,一步步把官商巨賈收為己用,又藉《華爾街日報》、《Forbes》等知名媒體訪問,令子虛烏有的產品也能收割風投的巨額投資。論最懂槓桿名氣、化虛名為實利者,莫此為甚。

    (相關舊文:《惡血》最終章離奇過小說

    Naval描述的三種致富槓桿:人力、資本、作品,分別只是槓桿效果的大小,最差不過是付出與回報一比一;但名氣這種槓桿,卻兼有正面及負面效果,最差的情況可以是血本無歸。方力申在對談中形容的「小事化大」就是一種負面槓桿;Elizabeth Holmes若不是把名氣槓桿到極致、吹爆巨大泡沫,她也不致賠上自己創辦的Theranos、惹來官司纏身。名氣是一種槓桿,一種既強大又危險的槓桿。

    註:相片取自方力申的臉書專頁

    ***

    本文同日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刊

  • 挑公司,不如選行業

    雷軍有句名言已成了創業的老生常談:「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意思是只要選對行業,大勢所趨下,再不滯的團隊也能做出一點成績。這句話不止適用於創業,即使套用在職場上也錯不了。

    大學畢業生求職,如果沒有特別的偏好,當然是依機構的知名度和規模來挑選。就本地商科生來說,匯豐、電盈和國泰的MT空缺,對他而言都一樣,反正都是大公司嘛,銀行業和航空業沒什麼分別。我當年也是這樣,對世界的了解一片迷茫,不過是第一份工作而已,大不了從A轉到B,都是大機構,有什麼不同?這樣想很快會摔跤。

    回想我們離開學校初出茅蘆時,幾年之內必會在職場上遇到挫折。一個沒什麼社會經驗的人,通常不懂反省自己的問題,下意識的反應是轉工:都是公司不好,企業文化不滯、管理一片混亂、對員工太苛刻…諸如此類。在決心跳槽時才暮然發現,從A機構轉到B機構,如果要跨一個行業,難度遠超想像。若退而求其次,選同行的競爭對手,那就容易多了。如此這般,一個新人很容易在同一行業累積兩三份工作的經驗,到他入行十年左右,不管從客觀或主觀因素上考量,想轉行就極難了。

    假設這個人選的行業如日中天,比如說,他十年前投身科技業,只要工作態度不錯,年來適當地與時並進,那不管他想保守地留在原機構扶搖直上,抑或想進取地蟬過別枝,機會都很多:因為整個行業正在高速發展,舊的企業在擴張、新的企業在湧現,即使你選的只是行內的二流機構,也不愁沒發展空間,因為你的履歷放諸其他機構也一樣有價值。聰明一點的打工仔,若懂挑好的團隊、好的上司,基本上事業發展不會出大的差錯,可以歸入「人生勝利組」了。

    這些年來我在科網圈子中打滾,除目睹創業團隊的潮起潮落外,也在觀察上班族的人來人往。一流人才在一流機構固然能大展拳腳、高薪厚職;即使只是二流人才,也可以混得不錯,這些人如果落在式微行業中,際遇可能坎坷得多。因為當一個行業步入衰退寸草不生時,再優秀的機構都會被淘汰,再頂尖的人才也無法獨善其身,還不如選對行業的二流人才過得好。

    選行業還是選機構,也在考驗一個人有沒有長遠的眼光。你向一家大機構求職,看到的只是它眼前的地位,若它身處的行業正走下坡,你的發展空間也將越來越小。今天的小公司,如果身處井噴式增長的行業中,不管它目前看來如何微不足道,你入對了行,以後的發展空間也會與日俱增。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