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玩具

    最近添置了一件「新玩具」,蘋果公司的最新智能手錶Apple Watch SE,一用就愛上。

    蘋果真是銷售高手,光是選購此環節已是樂事一樁:先挑型號、再選錶殼顏色、最後配上錶帶。錶帶又分不同顏色與質料,好配襯不同場合與衣著,結果我挑了一款金屬錶帶配合上班衣著(如圖)後,又額外買一條做運動時用。挑好才幾天,新貨就直接送到家裏來。這麼流暢的購物體驗,難怪蘋果的營運在疫下仍穩如磐石,即使全球多處封城、店舖關門,其今年首九個月的收入與純利,仍較去年同期佳。

    我是蘋果的資深用家,又註冊了Apple ID,所以啟動手錶的過程很快捷,而它的功能和設計也一如其他蘋果產品,十分便利用家(user friendly),容易上手。當初想出做手錶這一智能裝置的人真是天才,原來一戴上真的不想脫下。我認為Apple Watch主要滿足兩大需求:保健、戴在身上的iPhone。

    Apple Watch很令人「上癮」,因為它無時無刻在為用家提供反饋(feedback),比如說心跳:靜態的心跳、運動的心跳、睡眠的心跳,教你任何時候都有查看的理由,連睡覺都不想脫掉它。對越來越注重健康的城市人來說,這比秒秒鐘盯住股票價格上落更使人上癮。而且它還有許多設計上的小詭計,像估算每天消耗的能量、走路的距離、自動紀錄跑步、極方便的計時功能等,對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Apple Watch具有鞏固與鼓勵之效。難怪蘋果正大舉推銷其保健計劃

    說它是戴在身上的iPhone,因為Apple Watch連接了許多智能手機的功能,如收發訊息和來電、播放音樂、甚至支付等,方便得幾乎只戴一塊錶就可以出門去。但我不算日理萬機的成功人士,又受Netflix紀錄片《願者上網》的影響,所以關閉了大部份提醒(notification)功能,減少干擾。

    以上是從消費者角度看蘋果銷售和產品的成功,而我更想畫蛇添足用「觀察者」的角度,寫一個隱憂和一個啟示。

    我認為蘋果帝國真正成功之處,不止品牌和直接銷售,更是以多種設計簡潔、而功能互通互補的產品,填滿用家生活。於是它不光在產品銷售上賺錢,更透過這些產品收集大量用家訊息,充實蘋果的數據庫(毫無疑問,蘋果將比我更了解我的健康和習慣)。終有一天,蘋果擁有的數據價值將極高。如何妥善保護及保障用戶的個人私隱,是它持續經營的重點。假如有一天,蘋果被發現出賣收集所得訊息,它用心經營的帝國可能迅速崩塌。上次文章提到新加坡政府鼓勵國民配戴Apple Watch促進健康,就有不少人質疑政府可能暗地裏藉此收集國民私隱,用於監控。在各大科企中,蘋果捍衛用戶私隱的形像較佳,希望它表裏如一。

    至於啟示,對創業者來說,建立長青基業的方法之一,是緊隨帝國而生。本地初創Casetify做個人化手機殼起家,它的創辦人很早就認定這點,隨蘋果橫向發展,推出多種配件:錶帶、各種產品的保護殼、甚至充電墊等;還有如伯恩光學創辦人、香港的「玻璃大王」楊建文,據說亦因為教主喬布斯一個決定而風生水起。如果統計整理一下,相信不少中外上市公司,都和蘋果的價值鏈直接相關。

    蘋果既成龐大帝國,並仍在擴張中,你作為創業者,可以提供什麼產品或服務令自己的業務隨帝國伸延?

    相關舊文:政府送你Apple Watch玻璃大王與喬布斯

    ***

    本文精簡版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大學生創業

    幾年前當政府開始有系統地為香港的初創提供更整全的支援、當共享工作間與加速器突然湧現時,我有個創業多年的朋友,以一副「世事已被看透」的口脗說:「這一切不過是以『創業』來包裝『失業』。只要大學生畢業後有個『創業』的身份,那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能稱之『失業』啦,這分明是政府操控失業率的手段嘛。」

    我對朋友的「陰謀論」不置可否,因為從不曾以這樣的角度看「大學生創業」。但今天遇上這一幕,令我想起朋友說不定真有幾分洞見。

    這天我正在趕路,登上行人天橋不久,卻被一位少女截住了。

    「我們是大學生創業,你就試一試,給我們一點支持吧。」雖然口罩遮住了她半張臉,但眼睛卻堆滿了笑,又充滿期盼,我不忍拒絕她,只好停下來,聽她介紹。

    小妮子絮絮地說,她們在東南亞旅遊時發掘了這產品,覺得很適合香港市場,就想代理下來。與師兄師姐們湊了一點錢想開店,卻遇上疫症來襲,坐困愁城,無奈之下唯有拉個易拉架、擺個街站「打遊擊」。

    類似的產品很多,我耐心聽了一下,發現這產品並沒有什麼特別。再望一望他們的「攤檔」,全無產品資料介紹,又無標明價錢,就連宣傳其社交網站的QR code都欠奉…唯一接收得最清晰的資訊,就是少女反覆訴說:「支持一下大學生創業吧,今天買二送一…」她的聲音跡近哀求了。

    我狠心拒絕了她繼續趕路,深深嘆息,如此「創業」,成功的機會近乎零啊。首先此產品並非原創,商業模式純綷低買高賣,在市場上能有多大優勢?再以這個「街站」來說,目的到底是宣傳呢,還是散貨?如果為了散貨,為什麼連價錢都沒有列出來?如果為了宣傳,最低限度把品牌和社交網站展示出來,請途人加入做粉絲,再慢慢累積口碑吧。隨便在街上抓個人來試用產品,怎麼知道對方是不是目標顧客?這不是十分低效兼浪費嗎?也不必再數下去了。

    想起幾年前寫「煲劇學創業」,劇中主角的太太要「創業」,被身為對沖基金老闆的丈夫連珠炮發搶白一番,因她全無「創業」概念,又無相應準備,唯一優勢就是丈夫的身份,使投資者不得不「應酬」她。今天我遇上這個團隊,熱情可嘉,但也幾乎沒有優勢可言,唯一倚仗的就是「大學生創業」此身份,說不定若向某NGO申請青年創業基金之類,得到的資助比這樣「擺檔」還多啊。我衷心希望,他們能汲取教訓、檢討經驗,下一次「創業」,拿出比「大學生創業」更大的優勢來。

    相關舊文:煲劇學創業

    ***

    本文精簡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率先見報

  • 想做的事就去做

    疫情持續,商人們盼了好久才出現的市面榮景,一瞬即逝。在大機構上班的僱員還好,只要企業沒裁員計劃,職位與薪酬也許保得住,還能再嚐WFH的好處;但自僱與做小生意的就沒那麼幸運了,即使還撐得下去,但市道疲弱、生意難做,實在一籌莫展。

    對那些暫無生活壓力,卻因「社交距離」而望天打卦的朋友來說,反正無事可為,不如趁這空檔,思考自己想過怎樣的人生。這是受到大前研一的舊書《想做的事就去做!》所啟發。

    出版這本書的時候(2001年),大前58歲,已從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鍚退休,並曾參加東京都知事選舉但落敗。然而他沒有閒起來,爽快告別上一個階段後,繼續帶著旺盛的好奇心和對生命的熱情積極生活。有一段時間,他聆聽超過1600名上班族的諮詢,發現日本許多卅多至五十歲的人十分迷失,既無向上的動力,又欠缺自信,卻為了還房貸之類的生活所需,無可奈何繼續工作,像行屍走肉般只想「捱」到退休,然後才做想做的事。

    大前警愓這些人,世上沒有「以後」才做的事,想做的事要立即行動,因為「現在覺得快樂的事,上了年紀以後不一定覺得快樂」。他舉了SONY創辦人盛田昭夫的故事做例子:

    當年大前曾和盛田昭夫約好,次年三月去奧地利的超豪華酒店Hotel Almhof Schneider渡假,到那「最棒的地方滑雪」。預約辦好了,大前十分期待,但盛田卻在出發前改變計劃,說要代表日本一個商會出訪意大利,「以後再去吧」。大前認為那個訪問團根本是可有可無的應酬,不值得為之取消滑雪之旅,但更遺憾的是,盛田不久打網球後昏倒、接著去世,沒機會「以後再去」了。

    類似的人生遺憾還有很多,你可能從朋友家人口中聽過,如果你躬身自省,相信也有不少。大前勸人以此為鑑,一定要順從自己的熱情,有想做的事時,再忙碌也要做。他又寫道,決定做要做的事,即使受挫也不後悔:「每當我遇到死路,總是像按掉電腦的AC鍵一樣,一鼓作氣清除一切,重新起步。」他認為只要每次重來都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即使走了彎路也無憾。

    在這本書裏,大前記錄了他遊歷世界的見聞,從壯觀的伊瓜蘇瀑布到稀奇的冰島,甚至羅列了十多個「候選」的「臨終之地」。我宅在家中翻閱此書,隨他的筆觸神遊處處,覺得還有許多想體驗的生活,和想去的地方。你也一樣,面對疫症、封城、市道蕭條…生意也許很難做下去,但只要有勇氣「按下重來」,利用這個「無所事事」的機會思考自己想過怎樣的人生,下一段路也許更風光明媚。

    ***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