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為爭奪對象

    開發名滿天下的產品是許多初創的夢想,如果有人為你的夢想埋單,更妙不可言。難怪許多初創都渴望得到投資者垂青,尤其一些擁有金漆招牌的風投(Venture Capital, VC),那得到的遠不止錢,更有一登龍門聲價十倍的明星效應。

    得到著名風投垂青的難度,和到荷里活成功試鏡不相伯仲吧。不妨活學活用「佐治古尼的試鏡祕訣」,換個角度,想一想究竟風投如何尋找投資機會,令自己成為被爭奪的對象

    用試鏡的比喻:當剛冒起的佐治古尼苦惱得不到導演垂青時,導演們也很苦惱試來試去找不到心儀的演員;同樣地,初創很想得到風投相中,而風投最大的苦惱,一是落錯注,二是錯過機會。所以對風投來說,源源不絕的deal flow可謂他們的命脈。

    明白這個道理,欲融資的初創就要思考如何令自己進入風投deal flow的「偵測範圍」,以增加得到垂青的機會。不久前我參加一美資銀行舉行的初創活動,講者之一是本地風投Fresco Capital的代表,他分享的正正是其團隊尋覓投資對象(deal flow)的三個方法。眼見機不可失,我立即記下重點。

    第一個方法,我認為幾乎是大海撈針,和在時間長河與茫茫人海裏碰上心儀對象的機會率一樣低:由假設(hypothesis)出發。Fresco Capital通過調研,會對市場作出一些假設,比如說,假設大學畢業生未必擁有某些工作技能,造成職場錯配。他們會主動尋找擁同樣理念的團隊,看他們為此提供怎樣的產品或服務,是否能對症下藥。

    因為雙方本身理念一致,所以很容易產生共鳴(「你也在嗎?」),惺惺相惜下,雙方達成合作的機會很高。不過,我認為用這個方法去「碰」投資者,機會率和緣份一樣飄渺,可能三生三世都遇不上,除非你對自己的假設有強大決心。

    第二個方法,善用網上資源。許多網上平台是風投的「搜獵」對象,如AngelListProduct HuntKickstarter等。如果你的產品在Product Hunt上大受歡迎,一再成為推薦對象,很難不引起風投的興趣。不要忘記,風投最忌missing out(錯過機會),利潤事少,面子事大。Fresco Capital也喜歡從這些平台上發掘下一個投資對象,初創若想得到他們的垂青,應思考如何令自己在這些平台上突圍而出。

    第三個方法,「識人好過識字」,下期續。

    ***

    本文精簡版9月20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當你低處未算低

    好友來訊:我失業了!

    失業?朋友是個自僱的程式員,比我更早「U盤化」,怎會「失業」?原來他大半年前接下某企業的案子,一嚐按月支薪的滋味,但最近市道不佳,客戶的財政狀況突告緊張,負責人痛下決定,通知我朋友案子「壽終正寢」,不用再做了。

    受影響的不止他。一個社企創辦人說,他們本來和幾個大集團合作無間,但隨政府運作幾乎停擺、社會抗爭無日無之,平時疏爽的「金主」一一閘水喉,教他好不徬徨。另外,做廣告、營銷、公關的,眼見客戶下單日趨審慎,更切身地感受到不景氣。

    上週某夜我們下班後到銅鑼灣晚飯,平時熙熙攘攘的餐廳只有三四桌客人;走上街頭,竟感到幾分冷清。市面太靜了,人們開始說,「衰過傘運」,有的說「衰過金融海嘯」,更甚者,「衰過沙士」…低處未算低。我們作為滄海一栗,心裏怎會不著急?

    不久前我從一家龍頭公關集團的老闆口中,聽到他這段經歷:2000年科網熱,許多企業錢多得不問價地開單,集團賺個不亦樂乎,同事年終花紅豐厚。不旋踵科網泡沫爆破,市況急轉直下,一路跌到2003年沙士襲港,經濟差到極點。

    「但我們一個人都沒裁。」老闆回憶道。儘管因為好景時的過度擴張,令一些同事此刻上班無事可做,公司又沒生意,但他咬緊牙關,依舊個個月出糧,「齊上齊落,一個不少」。捱到2003年下半年,市況否極泰來,2004年更迎來全面復甦,生意暴增。不少同業當時若非已遭淘汰,就是人手不夠,但他們因為一直儲備人才,所以順利擴容。那一役後,集團的基礎更穩健,邁向今日稱雄的版圖。

    我相信這番談話若發生在2003年,他的語氣不會如此輕鬆自信;又或那一役沒捱過去,今日又是另一番「教訓」。但我得到一個訊息:我們沒法左右嚴峻的外在環境,唯有控制自己的心志,做好該做的事。盡人事,安天命。

    美國創業家Ryan HolidayThe Obstacle is the Way一書中引述數據指, 「財富500」上有一半企業,是在熊市或經濟衰退中創立的,包括在1929年股市大崩盤後90日成立的《財富》雜誌本身、1973年石油危機中創辦的FedEx、2002年科網爆破後面世的LinkedIn等。

    生於亂世,我們或許束手無策,但多年後回首,能不能因為曾在巨浪中屹立不倒而自豪?他們都做到了,你也可以。

    ***

    本文精簡版8月2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珍奶販賣機

    不久前回中大為創業研究中心(Center for Entrepreneurship)舉辦的「中大校長盃」(VCCE 2019)擔任評判,負責人區玉輝教授頒獎前,請我們給參賽隊伍一點評語。我趁機問他們:市場(Market)和產品(Product),何者較重要?找對一個增長潛力龐大的市場,還是不管市場是什麼、努力打造出色的產品,較容易成功?

    當天參賽者的反應比較木然,但實際上就他們發表的創業意念而言,大部份都選對了:市場比產品重要。矽谷重量級創業家兼投資人Marc Andreessen(網景Netscapte創辦人)曾說過,關於創業,基本上你只須做對一件事,就是找到Product/Market Fit:好的產品並應用在對的市場上(“Product/market fit means being in a good market with a product that can satisfy that market”)。如果市場沒有增長動力,再好的產品也無用武之地;相反,只要市場潛力夠勁,哪怕是中庸的產品,也可做出成績,最多將來被更優秀的產品淘汰。

    (相關舊文:關於創業,只須做對一件事

    像在這次比賽中奪魁的團隊,其產品就是「珍珠奶茶自動販賣機」。團隊認為「珍奶」熱潮不退,不但開到成行成市,而且它已經成為年輕人上街的必買品。只要此販賣機能進駐缺乏「珍奶專門店」的地方,例如一些屋邨商場,就可以在少於一分鐘內調配好一杯「珍奶」,賺個盤滿砵滿一點都不難。

    參賽的同學唸機械工程,對產品很有信心(如利用3D打印組件,一週內就可裝嵌好一台販賣機;調配過程全自動化,十分流暢等),但對做生意沒什麼概念。例如他沒考慮過自動販賣機的租金支出、如何確保「珍奶」材料的新鮮衞生、物流怎麼做、做自己品牌還是把販賣機售予其他市場經營者等等。雖然如此,我們還是一致挑選他為冠軍–學生只懂紙上談兵很正常,他自然會從實戰中學乖,關鍵是團隊對市場的眼光不要錯。

    這次參賽的隊伍共八隊,意念雖然不算石破天驚,但令人欣喜的是幾乎每隊都有很好的市場觸覺。除摘冠的「珍奶販賣機」外,還有針對銀髮族、旅遊、斜槓與自由工作者、語文學習等產品,都劍指消費力龐大的市場。大學的創業教育似乎對學生們的啟發不錯。不過團隊對行業生態的認識太少,其中好些想法,市場上已有成熟的方案,但學生們懵然不知,看來學校與業界要多交流才行。否則以這樣的表現,參加比賽累積點經驗是可以的,向專業投資者融資可要大大碰壁了。

    ***

    本文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