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創業家逆轉勝

    美國有38%企業由女性創立,但她們只獲整體風投的2%資金,比例真的低得太離譜。這現象引起一位年輕女學者Dana Kanze的好奇,決心找出問題的癥結,並為女創業者爭取更好的表現。

    Dana Kanze未唸博士學位前,曾經創業五年,一邊經營業務,一邊努力向投資者融資,笑言幾乎向每一位認識的親友討過錢。過程中她發現,雖然她和一位男性合夥人為同一初創融資,但投資者向她提問時,往往針對負面的情況(prevention),向其男性合夥人提問時,卻集中問正面的表現(promotion)。她認為這種偏見,可能是女創業家獲較少風投垂青的原因。攻讀博士學位時,Kanze決心證實這個觀察。

    她的研究對象是TechCrunch Disrupt Startup Battelfield,美國最矚目的初創擂台。能踏上舞台的初創,都是年度千挑萬選的隊伍,他們自我介紹後,有六分鐘時間與知名風投進行答問,優勝者可獲種子資金,有機會名利雙收。

    Kanze把歷年擂台上逾2,000條答問環節的問題進行分類,發現67%男創業者獲問正向(promotion)的問題,如「你預計今年會增加多少新顧客?」,而66%女創業者卻得到負面的發問,像「如何避免流失用戶?」之類。而這種提問的偏見,往往令男創業者在回答時顯得自信和積極,女創業者則不經意地流露出防禦(defensive)的一面,顯得處處提防,落於守勢。這些男女創業者們在作自我介紹時,其用字並無明顯正/負的差異。換言之,是投資者在提問時,在不知不覺中,有所偏見。

    Kanze更進一步發現,在擂台上獲問正向問題的初創,其在公開市場的融資額比回答負面問題的多七倍!

    好了,既然性別偏見存在,女創業家如何逆轉勝?Kanze的建議簡單直接:當風投向你提問時,留意其發問是否屬於防禦(prevention)性質,若是的話,別忙於辯解,應將答案放在正向的框架下作答,轉守為攻。Kanze發現,有效扭轉答題的初創(frame your answer),比直接回答負面問題的,可多獲14倍資金。

    我認為這技巧不但適用於融資,對求職者也同樣有用。下次求職面試時,不妨細心聆聽考官提問背後的假設,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積極回答,爭取突圍而出。

    本文參考TED Talk: The Real Reason Female Entrepreneurs Get Less Funding

    相關舊文:

    科技界的男尊女卑?

    女人創業難

    ***

    本文2月1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精英不創業?

    一位日進斗金的「補習天王」曾感喟,有個中學師兄,不但是會考十優、高考五優的狀元,而且還長得帥、能文能武,當年在許多小師弟心目中,是神一般的人物。多年過去,這位師兄成為大機構的高級行政人員,但在今已名成利就的小師弟眼中,卻已失去光環,不過是大都會裏云云面目模糊者之一罷了。

    「食花生」的人很快跳到結論:讀書叻有乜用?成為精英又如何?發達幾時論到你。我不大同意,因為不論是補習天王,還是他的狀元師兄,都作出十分合理的選擇。

    我常和創業的朋友打交道,發現當中只有極少是名校中的精英。一些出色的創業者,往往曾留學北美,受當地文化的薰陶,較有企業家精神,不喜受大機構的束縛,敢闖自己的路,於是回流創業;土生土長的呢,讀書成績出眾的有不少,但同時來自傳統名校的,則少之又少。像我剛剛認識的一個團隊,四人都是才廿多歲的「90後」,城大畢業,學業成績相當優秀,各人來自校風和成績均屬一流的「地區名校」,只是並非令「港媽」趨之若䳱的那十間八間而已。近年創業風氣日盛,類似土生土長的團隊越來越多。但奇怪,為什麼傳統名校的精英很少創業?

    因為傳統名校精英的選擇,和一般人的不一樣。對這些1%的讀書精英來說,心理上較受得起風險的,可以選擇加入投資銀行或對沖基金,錢搵到,高度競爭的環境也很能激發他們的鬥心,遇強愈強。性情比較溫和的,唸文科的將來考AO或加入跨國企業當見習生,唸理科的可以當醫生,都是一條可控的、地位和收入較有保障的路。傳統名校的1%精英,犯不著冒險,走0/100的創業路,因為他們面前已有足夠多85分以上的選擇了。「狀元師兄」大概就屬這種人。

    至於那些成績中上、通常並非來自傳統名校的優材生,他們面前的選擇大多在60-80分之間,若加入有前途的行業、在機構裏平步青雲,也就是社會上的中流砥柱了。如今創業風氣更開放,門檻更低,這當中有些人若想挑戰常規,搏取超過80分的回報,希望有100分、甚至120分的,就會加入創業大軍。像我剛遇上的團隊就屬這類,「補習天王」大約也屬於這類,而他成功了,突破本來的有限選擇。

    以上的觀察很籠統,不是什麼真知灼見。老生常談講句,能成為精英的,不論哪個年代,都是少數。傳統名校的1%,將來或許就是85分左右的人生;然而若能慢慢掌握自己的愛好和技能,在適當的時代下,也許能突破中庸的選擇,闖出120分的人生。

    相關舊文:天才與創業
    //擁有過人的智力,就如擁有大殺傷力武器,但如果找不到想做的事,好比漫無目的地虛耗彈藥,是很痛苦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相信不少天才,就是因為找不到自己的使命,空有一身本事卻無用武之地,甚至用在錯的地方,結果反而過得平凡人更失意。//

    ***

    本文1月25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1000個微小的好習慣

    我經常被問及優秀的創業者有什麼特徵,敷衍(但不代表錯)的答案不外乎熱情、鍥而不捨之類。但認真一點就會發現,出色的創業家和社會普遍認可的精英一樣,生活上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通常都持之以恒地遵從一系列好習慣。

    Paxxioneer創辦人何靜瑩Ada回憶,去年夏天她帶隊,和十來位主要做startup的朋友往緬甸「心度遊」。朝夕共處下,她驀然發現背景大為不同的人,竟有差不多的習慣:一是很注重健康,飲食也克制。她偶然喝一口可樂,就被大家囉嗦半天;而且人人每天都要來一點運動,最少也得做幾分鐘plank(平板支撐)。二是皆有閱讀習慣。一旦聊完天沒別的事幹,各人似有默契般,拿書的拿書、拿Kindle的拿Kindle,各自閱讀,自得其樂,幾無例外。

    經Ada這樣一提,我才發現這正是優秀的創業者與眾不同之處。平時愛與創業的朋友打交道,大家互相影響,竟不察覺這特點。那什麼才算好習慣?怎樣形成好習慣?

    幾年前看過一本書叫The Power of Habit,印象十分深刻。一位患腦退化症的老人可能會忘記一切,但他總會維持每天的習慣,譬如早上起來先到樓下的報攤買份有副刊的報紙,然後過馬路去對面的茶餐廳吃早餐,喝一杯少甜的茶走。習慣一旦形成,就會不費力地自我重覆,而且根深蒂固。好習慣如是,壞習慣也一樣。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要改掉一項陋習這麼難。

    我一位有閱讀習慣的創業朋友Keith Rumjahn,不久前整理了十本他去年看過最好的書,其中一本叫Atomic Habits,與The Power of Habit異曲同工,而提供更具體的技巧,教人如何由極小的事做起,形成好習慣。Keith還教我下載一個付費的App叫Streaks,這立刻成為我送給自己的2019年新年禮物。好習慣之所以難以維持,因為每天微小的改變,沒法在短時間內展示進度,使我們難以得到滿足並啟動良性循環。但這個小工具卻能提示我定期做一件小事(例如每天閱讀十分鐘、逢一三五跑步之類),助我積少成多,養成閱讀和運動的習慣。

    關於擁有良好的習慣,史上最出名的一位叫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他由20歲開始,就為自己準備了一本小冊子,記下13項必須每天都做的好事,比如不浪費、保持衞生等。滴水穿石,13件小事造就了一位偉大的人物。新年伊始,不如為自己立下一系列微小的好習慣,一年之後看改變了多少?

    ***

    本文1月11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