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薪是一種癮

    //”The three most harmful addictions are heroin, carbohydrates, and a monthly salary.” – Nassim Nicholas Taleb

    「月薪是一種癮。戒掉了,多一份自由。」有人說黃雅麗是IT startup的「星探」,將許多潛力之星挖掘出來。她彷彿時刻充滿了電,說話抑揚頓挫,很有說服力。//

    –《明周》2577期封面專題「微創業」,記者陳伊敏

    ***

    月前《明周》的記者陳伊敏小姐經朋友介紹,來談一個關於創業專題的想法,沒料到聊著聊著,自己也成了本期封面專題「微創業」的一小段插曲。

    我創業深受兩句話影響,一句是伊敏在文首引述的NNT的話;另一就是#羅胖#羅振宇常掛在口邊的「U盤化」。

    伊敏這個專題寫得很用心。除我以外,還有「街霸阿強」和「胡說樓市」胡威的故事。阿強的街霸故事很多人都聽過,但之後呢?阿強五年創業生涯中,曾經歷「堅喊」的日子,他如何突破;重遇「胡威」胡國威,是在半年前的「中大新聞獎」頒獎禮上。作為得獎者之一,事業應該在高峰,為什麼他反而下了決心離開工作了13年的有線電視,自立門戶?

    至於我自己,三五年前絕沒想過創業,為什麼NNT和羅胖的話有這樣的力量?我也說不清楚。但慶幸的是,半年來過的日子,比十年高高低低的打工生涯更自主。

    今天是假期。如果你早餐嘆奶茶時剛好看到這個post,請不妨買一本本期明周,聽我們的故事。記者伊敏寫得很用心,希望你會得到一點啟發。

    ***

    關於我的創業故事:
    新的一章

  • CEO的快樂指數

    有位當老闆的朋友剛從一湖光山色、風景如畫的地方小休回來,卻慨嘆道,我可沒一晚安睡過,而且每天處理的電話和短訊「吞吐量」,與平時也沒兩樣啊。我同情地問,那你要身處什麼地方,才可放鬆身心呢?

    對方定一定神後,正色道:「不瞞你說,一回到辦公室我就會放鬆。因為只有身處大本營,我才覺得一切盡在掌握(in control),沒有擔憂。」然後又自嘲道,真犯賤是不是。

    幸好她是CEO不是高級打工仔、而我是她朋友不是她老闆,否則以上對話一定被上班族口誅筆伐。哪有人不愛旅行愛上班的?但我朋友的答案卻揭示了一個關鍵詞:是否盡在掌握(in control)。

    許多人之所以會創業,往往是因為想擺脫打工生涯的不由自主,想自己話事。但當他們的事業漸入佳境後,卻發現自己比打工生涯更忙、更累、更身不由己。究其原因,是他們走進「公司run你」的陷阱 — 公司持份者越多、不由自主的事也越多(not in control)– 結果更疲於奔命,還反問自己當初創業到底為什麼。許多初創起步甚佳,增長也快,但兩三年後卻無法持續,死因往往就是公司已長成「癡肥」,而創辦人卻「油盡燈枯」,沒精力把公司營運下去。

    我一位創業逾十年的朋友宋漢生常思考這些問題,他深受Basecamp兩位創辦人啟發,最近想出了一套「CEO的快樂指數」,並常以此躬身自省,避免讓自己陷入「公司run你」的狀態。他和我分享了這個看似非常簡單的指數,希望對一眾身陷「公司run你」牢籠的創辦人們有一點啟示。這「指數」僅五項,審視創辦人有多受各持份者影響。簡單來說,可以影響CEO的持份者越少,CEO就越能做好自己的工作,並感到一切盡在掌握的安心。

    1. 合夥人數目:最佳合夥人數目是0,最多1至2。合夥人數目越多,彼此產生爭執的機會和頻率越高,CEO的快樂指數越低。

    相關舊文:不怕神一般的對手

    2. 有投票權的投資者數目:與「合夥人」類似,能在半夜搖電話向CEO責成的投資者數目越少,CEO越快樂。與此相關的是,你會被炒嗎?CEO被自己創立公司辭退的經典案例不少,前有蘋果電腦的Steve Jobs,近有UBER之Travis Kalanick。如果除自己以外,沒有人可以把你辭退,那你才可自稱為快樂的CEO。

    相關舊文:融資不要做的事

    3. 客戶對你的盈利貢獻:只要沒有一位客戶對你的盈利貢獻超過1%,CEO才不必為任何一位客戶折腰,可以無所畏懼地「揀客」。

    相關舊文:新的一章

    4. 最舒服的管理員工數目:有不少人自小立志將來要成為「萬人之上」的老闆,可惜並非人人都擁有管理萬多兩萬人的本事。人貴自知,創業一段日子後,相信不少人都大約掌握自己能管理團隊的大小。CEO不妨問自己眼下團隊的效率有多高,如果不斷招兵買馬,卻無法維持團隊的靈活和生產力的話,你很可能飽受管理的折磨,並不快樂。更苦的是,你無法宣泄,因為打工仔痛罵老闆變態乃天經地義,但老闆抗議員工頑劣,卻很難得到同情。

    5. 每月收入:一位CEO賺多少才叫足夠,當然沒有標準。但你可以為自己賺多少才快樂劃一條線,在這條線之上,賺更多未必令你更快樂,卻可能要付出非常大的代價,值得嗎?

    五項指標,從各方面指向一位CEO對自己業務的掌控(in control)有多高。我那位無法享受假期的CEO朋友,正是因為在辦公室時才對自己的掌控力最有信心,所以才不能安心渡假。

    我們又將之隨機應用在一兩間市值很大、融資額很高、說出來很令行內人羨慕的初創身上,赫然發現,這些CEO很可能並不快樂,甚至活得非常痛苦。因為他們也許表面風光,但內裏卻要承受來自合夥人、投資者、團隊、客戶等四方八面的壓力,身不由己。

    宋因此取笑我,按照這個指數,你肯定是我認識的朋友中,最快樂的CEO了;因為我自創業以來輕身上陣,沒投資者、沒合夥人、沒員工,只專注服務對象嘛。我也笑著附和,是啊,要成為快樂的CEO沒有想像中困難,只要你不會為了力爭上游而犧牲自己創業的初衷便行。

    ***

    相關文章:

    九十後上流

    新的一章

    ***

    此文2018年3月23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上為加長版

  • 打獵與耕田

    同文尹思哲在臉書上寫了幾個他和宋漢生最近討論的話題,其中一個是「打獵vs耕種」,並加註腳「睇得明就明唔明就唔明」,還說,「睇得明皆過來人」。

    有趣的題材就有這個好處,幾個字已引起聯想連篇。以我對宋漢生的了解,這類題目他必然經過深思熟慮,有一番鋒利的見解;沒機會和他討論,但即管淺淺地寫一寫我的想法。

    我想「打獵」或「耕田」都是一種創業方式的比喻。「耕田」者,有自己的土地,只要播了種,按時灌溉施肥,若干時間就有收成,成品可自用,可出售;「打獵」者,有的只是營生工具,缺乏土地資源,所以獵人必須每天出動,否則手停口停。

    表面上看,耕田當然比打獵好。耕田穩定嘛,而且收成可以源源不絕。許多好的科網初創、做自己產品的初創,都是「耕田」,一旦土地被開墾出來,就可依賴它自給自足,生生不息。但「耕田」至少有兩大短處。第一,耕耘與收成期。有些土地格外貧脊,要花很大力氣開墾,而且播種後不一定馬上有收成。如果初創從事的是「耕田」,卻無隔夜之糧,很有可能挨不到收成。第二,聽天由命。如果季節適宜、水土又配合,那不但開墾期短,而且結的成品又好,自然一推出市場便大賣。但天有不測之風雲,如果氣候突變、出現風災雨災之類,那再好的種子、再肥沃的土地,都無濟於事,結不出果子。這就好比市場風向一轉,本來大受歡迎的項目也可一夕間失寵。

    打獵又如何?獵人的收穫是否一定比農夫少?其實不然。如果你眼光好,往打獵的林子是個像亞馬遜般的雨林,地方又大,獵物既多且雜,那你每天出動都有收穫,一打下來,就地便吃,天天如此,不必等候辛苦耕耘,多好。而且獵人每天工作的時間還遠比農夫少呢。

    許多接項目的初創都有點像獵人,餐搵餐食餐餐清,收獲的確不夠耕田穩定,但若獵物夠多,倒也無所謂。獵人最大的優勢是不必依賴土地(這是廢話),只要保持弓良箭利、觸覺敏銳,哪裏有獵物便可往哪裏去,適應力比耕田的強。

    走筆至此也寫得差不多了。我想不論打獵或耕田,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沒哪個成功的農夫不辛勞、成功的獵人沒技術。不知其他創業者對這題目的看法又如何?

    ***

    本文2018年3月16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上為加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