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鏢局

    朋友章濤19年前創業,公司叫UDomain,從第一代科網熱屹立至今,不容易。他們初期提供域名、網頁寄存等雲端服務,近年轉型為網絡安全管理。簡而言之,為客戶防禦網上攻擊。

    濤在資訊科技界近廿年,自嘆常被誤解,說別人只道他做的是「網上劏房」或充其量「倉庫管理」互聯網版,渾然不知其團隊人才濟濟、奇招迭出,為客戶擋過幾許世界級網絡襲擊。UDomain曾於2014年參與全民投票Pop Vote系統防護工作,抵擋高達每秒 300GB之攻擊流量,以保電子投票系統正常運作。該攻擊為國際歷來第二大規模,是公認的「世界級網絡大戰」。本地薑實力,不下於AWS與Cloudfare。

    那天我們和另一位創業好友宋漢生聚首,說到有朋友的網站因流量高得躋身世界級數,故常成為駭客勒索目標,不勝其煩。據說Alexa因公開統計網頁流量,猶如互聯網上的「福布斯富豪榜」,「綁匪」可按圖索驥,嘗試逐一擊破,網絡保安做得不夠好的,很容易成為被駭對象。近期的「縱橫遊」便是類似例子

    宋說,只要把兵器換成電腦,互聯網的遊戲規則猶如江湖;濤附和,還說他經營的實際上是「現代鏢局」,幫客人將「貨物」安全地從一點送到另一點。如此一說引起我這門外漢的興趣,問道:那豈不是鬥人馬多、武功高、兵器強?

    濤說,非也。雙方短兵相接、大戰數十回合始勝者,乃下策。

    是嗎?我好奇。那上策可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濤解釋,那也不是。如敵方被你實力震懾,暗忖無取勝之機而鳴金收兵,雖不戰而勝,也只屬中策。上策非但不費一兵一卒,甚至毋須「晒馬」…

    他稱之為「平行時空」。就是「鏢局」算準「綁匪」何時行動、在哪裏埋伏,「押鏢」的偏偏另擇起行時間與路線。結果「綁匪」遇上的只是煙幕或假象,雙方埋身肉搏之際,真正的「貨物」早就輕舟已過萬重山了。

    說到底,「現代鏢局」致勝之道不止靠武力,更要懂智取。

    ***

    本文11月24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新的一章

    別人的創業故事寫得多,今天破例談一談自己,當作自立門戶剛好「滿月」的小總結。

    從不覺得有一天會創業。外人只知我出身傳媒,不知我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其實是在一家全球聘用四萬多人的本地企業當「管理見習生」(Management Trainee)。那時覺得當MT很適合自己,只要「做好呢份工」,就能按既定的階𨹥拾級而上,一如讀書考試升班,目標清晰、很安心。

    即使後來認識了在科技界創業的朋友,在這圈中耳濡目染那麼久,也沒誰能動搖我對打工的堅持。但當某個夏日午後,忽然冒出不如試試創業的念頭後,一切卻像上了軌道般高速展開,彷彿過去十年結的因緣,都在此刻瓜熟蒂落,只等一個轉念的發生。

    我不是在吹噓自己的運氣,恰如其反,這些年來觀察別人創業的原因,加上自己經歷這個決定後,幾乎可以斷言:辭工創業的人都是被逼的。好一點的情況,是覺得機會太大,不得不全力以赴;但多數人是因為打工不開心,想脫離現狀才創業的。

    像上月剛決定開業時,和一個先後四次創業的女孩子聊天。她談到最近一次辭工創業前,本在投資銀行工作,每晚九點完成和客戶的電話會議後,才開始自己的生意,直至翌日早上四點。她記得在那段不眠不休的日子裏,只要一投入自己的生意,再累都覺得很開心,反而白天那份工作,雖然錢賺得多,卻沒什麼滿足感。日子一久,下堂求去是很自然的事。我當時感到內心共嗚不已。

    一個月前如果我真的像當初設想那樣,在大機構裏步步高陞,大概沒什麼理由放棄穩定的高薪厚職而自立門戶。實情是,兩年前我告別商會的行政工作後,半年內連換三份工作,最短的一份只做了六星期,直到去年年中遇上剛成立的Central Exchange,才安頓下來。

    此番波折令我留下深刻印象,明白個個月等出糧的打工生涯,看似安穩,實則一切並非操之在我。故當創業念頭一至,便不再猶疑,放手一搏。

    開業一個月來,參與過的項目涉及電競、初創、共享工作間、甚至電影等,未熱好身便要戰戰兢兢赤膊上陣,實在始料不及。

    為此我特別感激Central Exchange的上司Billy So蘇智安,一個月前如果沒有他欣然答應當我第一位客戶,我很可能臨陣退縮。上班的最後一天,他還送我一份別出心裁的禮物,能在未來受用不盡。這份慷慨,永誌不忘。

    記得曾看過設計大師李永銓的一個訪問,他回憶當年辭工創業時,立下三項原則:一,Pitching唔做;二,唔比deposit錢的客一定唔做;三,一定要見老闆。被行家譏諷為「自殺公司」,「新公司、無名氣、仲要揀客…死亡率好高」,結果他卻屹立了近三十年。

    如履薄冰的我不知自己的生意能走多遠,說不準一年半載後就要灰頭土臉地四處求職,今天記下這一章,為未來的自己打打氣。

    ***

    本文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上文較詳盡。

  • 投資者投的是什麼?

    香港首間共享單車初創GoBee.Bike剛宣佈成功完成首輪融資,獲Grishin Robotics和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注資達900萬美元。我們收到消息後的第一個反應是:咁都得?

    早在今年第一季,我們就收到來自內地的共享單車項目,當時全組上下一致反對,覺得萬萬不可參與這場燒錢的競爭。理由很簡單:共享單車並非Uber或Airbnb,根本不是真正的「共享」,當使用者越多,公司要購買的單車便越多,被偷、搶、損毀的單車亦越多,在在加重成本。

    真正共享經濟有所謂的「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使用者越多,服務更完善,單位成本越低。

    全國各地有許多共享單車初創,幾乎毫無特色可言。其中最大的Ofo和Mobike,兩者都獲響噹噹的投資者背書,包括騰訊和滴滴出行等,市值達「獨角獸」級(逾十億美元)。但它們為了搶佔市場,收費極低,恐怕一年半載都不能收回成本。投資者的算盤似乎是先不惜一切霸地盤,獨佔鰲頭後,再想辦法上市套現。這是個浴血的戰場。

    說到這裏不無感慨。香港的初創常感慨融資很難,但不知為什麼,符合以下三個條件的,融資又似乎不是那麼難:英文說得好、外型討好兼能言善道、初創項目站在風口上

    像這個GoBee.Bike,便三者全中。又例如不久前融資達一億人民幣的DayDayCook,其創辦人也屬樣貌標緻、出身私人銀行證券分析部一類的「中環精英」,加上她拍片教煮餸,正中內地火熱的「網紅/KOL經濟」。說來巧合,DayDayCook次輪投資者中,也包括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

    0718_P02

    外界一般覺得投資者都英明神武、目光如炬,但他們又往往似受表象所惑,無法抗拒英文好、外型佳、創投「潮語」瑯瑯上口的初創企業家。投資者投的究竟是什麼?

    ***

    本文2017年8月11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