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定做野?

    友報刊登了一名17歲少女的訪問,她天資聰穎卻不愛上學,中六那年決定不考大學,到初創企業當程式員,做自己愛做的事。

    因為撰文的尹思哲在圈內人脈甚廣,所以許多人踴躍傳閱此文,並沸沸揚揚地討論:有志投身初創的年輕人,該上大學還是直接出來工作好?

    「拉闊」的高重建是最先對少女決定唱反調的人。他認為傳統大學的傳統學科彌足珍貴,若能打好基礎,將來要再自學什麼也不難。何況「大學沒門,困不住人」,邊上課邊兼職、主修以外找選修等,都是不可多得的體驗。

    朋友宋漢生卻是個行事不依規章的天才,他認為與其隨波逐流讀大學,不如挑戰看似正規的選擇。他還提醒我美國的科技怪傑Peter Thiel明明是史丹福大學的畢業生,偏不相信上課之用,還搞了個The Thiel Fellowship,以十萬美元「利誘」不愛上課的少年放棄大學學位,提早開始搞初創,因為好主意不等人。此基金由2011年成立至今已資助了104位22歲以下的年輕人創業,這些初創企業合起來的總市值逾10億美元。

    (但The Thiel Fellowship的情況似乎不適用於這名受訪的少女。一來她根本沒打算考大學,所以並非大學drop-out;二來就訪問內容而言,看不出她有什麼點子不能等待,非輟學實行不可。)

    還有一名少年以過來人身份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不無道理。他本來也無意考大學,但聽從一位老師的建議,決定先試試再說,結果慶幸自己沒有輟學,因為大學生活豐富了他的眼界。少年說,的確有不少大學生浪費光蔭,但前述少女不必「同流合污」,以其才智,「既讀大學,又寫程式」,更加「屈機」。

    我想到許多武俠小說的英雄人物,都先師承名門正宗,復在江湖上有一番奇遇,才不致走火入魔。如《碧血劍》的袁承志便先學華山派的內功和劍法,再看《金蛇祕笈》無師自通;喬峰、令狐沖、楊過…等都是。不過以小說論人生,恐怕會被有識之士訕笑,哈哈。

    ***

    本文2017年6月16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上文為加長版

  • 煲劇學創業

    9GAG創辦人Ray Chan知我早陣子開始迷上Netflix,推介我看美劇Billions

    Billions-KeyArt

    此劇乃「雙雄鬥智」橋段,講檢控官Chuck Rhoades如何不惜一切要掌握億萬富豪Bob Axelrod從事金融內幕交易的證據,對手則奮力頑抗,過程精采刺激。我認為它是House of Cards《紙牌屋》的華爾街版,或尤有過之。首季劇集2016年推出,在Rotten Tomatoes上獲好評75%,不錯;豈料今年推出的次季更厲害,竟達90%,成近年Showtime平台上最受歡迎的電視劇。

    Billions製作認真,人物設計考究,我尤其喜歡白手興家的對沖基金老闆Bob Axelrod,他思維慎密,出手快狠準,辨人用人的能力一流。首季首集就展示他如何在下屬面前以三言兩語拆解一隻股票,完全懾服本想在他面前耀武揚威的新同事。

    這裏分享一小段劇情(第二季第五集),講Bob如何教訓想創業但未準備好的太太。話說Lara Axelrod在接觸為丈夫工作的交易員後,想到一個做他們生意的方法,Bob遂介紹她到銀行融資。後來Lara不悅地向丈夫投訴,說銀行融資部只不過應酬她,並不是真的要投錢進來。此際Bob正為基金的季績撲水,自顧不暇,著她放手生意不果,按捺不住教訓了太太一頓。一番搶白後,靚太頓時無言以對:

    What is it that you do that you’re the best in the world at? You offer a service you didn’t invent, a formula you didn’t invent, a delivery method you didn’t invent. Nothing about what you do is patentable or a unique user experience. You haven’t identified an isolated market segment, haven’t truly branded your concept. You need me to go on? So why would an investment bank put serious money into it?I all but told you ahead of time, but you wouldn’t listen. Now you’ve heard it but it’s too late. You weren’t ready.
    你現在做的有什麼是世上做得最好的?你提供的服務不是你獨創的、你用的配方不是你發明的、你的配送方式也不是。你的生意沒有任何可供申請專利之處,用戶體驗也非獨一無二。你從未找到獨有的市場定位,又無品牌可言。還要我繼續數下去嗎?一家投資銀行豈會認真投錢進去?我早就想告訴你但你聽不進去,現在你知道了卻已太遲。你根本沒有準備好。

    Screen Shot 2017-05-17 at 10.39.14 AM

    我一看到這段便忍不住將之抄下來,因為實在一語中的。各位創業的朋友,在決定大展拳腳前,請看一次Bob Axelrod的演繹,確保自己不會從投資人口中聽到同一番話。

    *所有圖片來自IMDB。

    ***

    本文原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創業的20大死因

    曾在「創業的九死一生」一文,引述紐約數據分析專家CB Insights的報告,它追縱1027間已獲融資的初創企業六年,最後只有九間屹立不倒,它們成為未上市而市值逾十億美元的「獨角獸」。

    知道誰在九死一生中存活下來雖然重要,但更有參考價值的,是了解那九百九十多家初創的「死因」,避免重蹈覆轍。恰巧CB Insights有另一份報告「創業的20大死因」,正好為創業者們介紹。

    正如「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很多初創企業的死因不止一項,而且原因迥異。CB Insights訪問了156間已死初創企業的負責人,深入剖析,寫成「101宗死因報告」,然後在這份報告的基礎上,將多種死因歸納為最常見的二十大。

    細閱這二十大「死因」,大都離不開三個範疇:市場、團隊、產品。

    先講產品。許多初創企業嚐到雄心壯志的滋味,是在完成產品推出市面、剛剛收到一些很鼓舞的回應那刻。但好的產品往往不是初創賴以成功的主因,壞的產品也不見得就是初創最致命的死因。好的產品,如果沒有在適當的時間推出(Product Mis-Timed),或者沒有適當的市場策略配合(Poor Marketing),發揮不了效果。壞的產品(Poor Product)更不用說,即使曾一度獲得用戶支持,在更強大的競爭者加入市場後,也會被淘汰。

    再說團隊。團隊的因素既有內在,也有外在。共同創辦人之間意見不和、創辦人和團隊之間爆發衝突(Not the Right Team)、創辦人與投資者的關係出現矛盾(Disharmony on Team/Investors)等,是很多初創走不下去的原因。「人和」以外,不少創辦人缺乏「持久力」,沒有創業者應有的熱情和毅力(Lack Passion),往往做不了多久便意興闌珊;有些則太過拼搏(Burn Out),最終無法繼續。

    我們在為初創企業融資的過程中,往往花不少時間反覆「測試」創辦人的熱情和專注,也不難判斷一件產品的好壞,但最考驗眼光、也是初創最常見的致命原因,是市場因素。超過四成初創企業之死是因為缺乏市場(No Market Need),這是二十大死因中,最多初創企業犯的毛病。他們有設計精美的產品、足夠的執行力、還有投資者的支持和齊心的團隊,但產品根本沒有人需要!團隊不是為了解決一個市場問題而創業,而是為創業而創業,「chok」出一個看來有用產品來,再想方設法將之包裝推銷出去。

    在創業氣氛十分熾熱的地方,這些為產品找應用的團隊並不罕見。教人擔心的是,這種風氣似乎也開始感染香港了。

    ***

    本文2017年2月3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