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家富蘭克林傳奇

    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鬧得沸沸揚揚,引起我對美國歷史的興趣。剛好手上有本名作家Walter Isaacson寫的美國開國元勛富蘭克林傳記《Benjamin Franklin: An American Life》,一讀便愛上。全書我暫時只完成三分一,讀到富蘭克林剛剛結束商人生涯、展開外交事業,人生最傳奇的一章還在後頭。不如讓我先從「創業」的角度,講一講他前半生的故事。

    富蘭克林生於1706年的麻省,父母都是美國最早期的新移民。他從小就是個八面玲瓏、好奇心旺盛的孩子,才12歲就到哥哥的印刷店當學徒,後來哥哥創立了美國第一份「非建制」報章,年少的富蘭克林也因此進入傳媒與出版界。

    他天生就是吃這口飯的人。為免引起哥哥的妒忌與不快,少年富蘭克林曾以不同的筆名在哥哥名下的報章投稿,練就幽默活潑的文風。22歲那年他自立門戶搞印刷,不久還創立了自己的報刊。富蘭克林把自己作為健筆的文思敏捷、和精明實際的商人性格結合得天衣無縫(想像一個施永青加陶傑的混合體),每次打筆仗,都把旗下報章的銷量推高。他還懂謀略,當時其所在地區有三份報紙,他先利用最強大那份把實力最薄弱的對手消滅掉,並暗中培養自己的實力。

    富蘭克林將自己對世情的觀察入微和豐富幽默感,淋漓盡致地發揮在旗下出版物Poor Richard’s Almanac(《窮查理年鑑》)上,那刊物銷量奇佳,成為他致富的關鍵之一。42歲那年,富蘭克林決定退休,發展其他興趣。他把財務安排得頭頭是道,將生意交給副手經營之餘,自己在往後的十八年,每年分享業務利潤的一半(相當於每年約650英鎊;當時一名文員的年薪約25英鎊),足以過上十分優渥的生活。若生於今天,富蘭克林絕對有條件成為「如何創業發達」的KOL,並透過經營Patreon或YouTube頻道賺取零用。

    扯遠了。讀到這裏,我認為富蘭克林前半生的成功,既有性格使然,亦得到大環境的造就。富蘭克林是個天生的外交好手,很容易結交朋友(當然也很容易得罪人,尤其是權貴,他反叛,也有點文人的恃才傲物),所以他創業之餘也喜歡搞一些會社和參加公職,這一方面讓他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一些和他背景相近的年輕企業家、學者、文化人之類,另一方面,也令他透過公職沾到一點業務上的便利。傳記作者Walter Isaacson形容,富蘭克林一直都很懂利用公職身份做生意,當然他在公與私之間拿揑得很準確,不致於徇私瀆職。說到這裏順帶一提,Walter Isaacson作為名家當之無愧,他不但把富蘭克林的性格寫得活靈活現,也把那個年代人們生活的面貌描繪得栩栩如生。

    更重要的是,富蘭克林創業的年代,正值美國中產階級開始形成,人們有餘暇與餘錢,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更豐富的精神食糧,所以他的文章和出版物不愁沒有捧場客。在那個年代,有讀者就有好銷量、有銷量就能賺錢,與今天傳媒的經營環境不能同日而語。

    寫到這裏,富蘭克林人生最轟轟烈烈的一章尚未展開。他摘下商人帽子後,趕上美國立國這一歷史性的超級巨浪,過去做生意累積的智慧、人脈、實力,藉這波巨浪將他推到人生尖峰。此章我們以後有機會再寫。

    書介:《班傑明.富蘭克林》:美國心靈的原型

    ***

    本文精簡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率先見報

  • 另一半喺邊

    應某網上節目邀請,談我剛出版的書《職女,豈只打份工》。事前主持人很盡責地與我商量屆時的討論話題,他問道:「不如談談創業者的另一半好嗎?」

    那一瞬間我呆了幾秒。好不容易在一個以男人為主導的界別(創業、科技界),出了一本關於女人的書,卻來討論她們的另一半?

    對方解釋,感覺上「創業男」多數有「賢內助」,而女創業者則以單打獨鬥居多。不是嗎?

    我相信主持人建議這樣的話題,完全出於一番好意,並且從節目的製作上,更多考慮題材的趣味性。但這樣的提議,恰恰反映我們一種根深蒂固的假設:成功男人不但事業有成,也把家裏管理得頭頭是道,太太更完美地示範何謂「賢內助」;而事業成功的女人,則無可避免地要犧牲家庭或個人幸福,淪為「單打獨鬥」的孤家寡人。這觀念如此理所當然,以致提出來還絲毫不察覺它帶著偏見。

    先不去找「成功人士」及其另一半的統計數字來研究,且看一些創科界著名例子:在美國,前有Steve Jobs拒認妻女、後有Elon Musk多次離婚;首富Jeff Bezos則在不久前「失守」,鬧出婚外情花邊新聞,致與「賢內助」離婚收場。那邊廂,致力鼓勵職場女生「挺身而進」(lean in)的FB一姐Sheryl Sandberg,則在人前人後都盛讚次任老公Dave Goldberg是其最佳人生導師,甚至不惜把自己事業放在第二位(他本身是Bain & Co.商業顧問、曾創業並獲雅虎收購、後加入風投Benchmark Capital,履歷不比妻遜色),陪妻穿州過省到FB履新,可惜英年早逝。50歲的Sandberg最近傳出已與男友訂婚,脫離「單打獨鬥」。

    我雖無統計數字,但也夠膽假設:不論男女,事業成功及其個人幸福並無必然關係,更不用說因果關係。希望更多學者以此為研究題材,看能否破除偏見。

    此外,主持人的提問,也令我想起稍早寫的一篇文章「女創業家逆轉勝」。一位曾經創業的美國年輕女學者發現,初創在進行融資時,如果創辦人是男性,風投傾向問一些正向的問題,如「怎樣擴充市場」;若創辦人是女性,風投則大比例地改問負面的問題,如「如何避免流失顧客」。由於問題具傾向性,令男創辦人回答時更展自信和進取,女創辦人則顯防禦和保守,結果導致兩者成功融資的金額亦大相逕庭。這聽起來和「賢內助」與「單打獨鬥」的說法,是否異曲同工?

    我猜想主持人後來大概也察覺這話題可能引起爭議,所以最終在節目上並沒有就此作出討論。性別議題不好處理,容易動輒得咎,就連我自己也曾碰過釘:在一個初創活動上找來「全男班」登台,完全把女創業者忽略掉,直到被前輩提醒才察覺不妥。但社會總是在進步的,看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的候選人拜登千挑萬選找來年輕、深膚色的女將賀錦麗任自己的「另一半」(副總統人選),可見向以白人男性主導的美國政壇,也在慢慢改變中。移風易俗是漫漫長路,有心人還得繼續努力。

    ***

    本文精簡版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樊登讀書

    一個創業的朋友向我推薦「樊登讀書」,說他和幾位創業朋友最近都迷上它,每天駕車聽「說書」,上班來回一小時,剛好「聽」完一本書。

    我是英文書摘App Blinkist 的付費用戶(它現已增加audiobook功能,可整本書聽),每週最少完成一本,早已習慣「聽書」;比樊登更早登場的羅振宇和其產品羅輯思維,也一度令我入迷。這位樊登有多捧?令我很好奇。

    一口氣聽了幾本,包括中文寫的歷史書《宋徽宗》、《歐陽修》,和英文原著Lean In與Zero to One,感覺不錯,中文書尤其說得好。如《宋徽宗》,樊登邊說邊加插徽宗寫過的詩詞,聽來甚悅耳;至於英文書,我還是比較喜歡Blinkist的風格,精簡、直接,像筆記一樣。樊登的演繹是把整本書看完融匯貫通,再加上自己的心得講出來,這作為「節目」來說無疑更好聽,但風味卻和原著大相逕庭了。

    (後來我看樊登接受的訪問,他將一般的書摘稱為「物理式解讀」,自己的則為「化學式解讀」。孰優孰劣?各有所好吧。)

    香港人好像沒有聽書的習慣(看書就更不用說了),但在內地和台灣,樊登和他之前的羅振宇都很受歡迎。熟悉國情的創投圈朋友說,羅振宇幾年前以「羅胖」的渾號成功開發出「羅輯思維」這個「知識付費平台」,一度在創投界很火,市值節節上升,後來似乎犯上一些內地初創愛犯的毛病,旁騖太多,後勁不繼。但他成功開拓了一群愛書人的市場,樊登冒起後,「接收」下這個市場,也火起來了。

    樊登比羅振宇年輕三歲,二人背景有點接近:都是書獃子、曾在中央電視台擔任節目主持人,口才皆十分了得。他們學而優則「商」,憑本身的興趣和優點,借互聯網的普及迅速俘虜神州大地的網民和文青,把「知識產業」轟轟烈烈地大搞起來,各自的會員數量,皆以千萬計。

    我有閱讀習慣,不會以書摘App取代看書,如Blinkist,更像是個助我挑書看的好幫手;儘管如此,Blinkist、羅輯思維和樊登讀書等App,卻是填補碎片化時間的好夥伴,尤其在不利看書的時候(如駕駛或洗碗中)。此外羅輯思維和樊登讀書的成功,令我不得不佩服內地與台灣人對渴求知識的熾熱。我的創業朋友心思思想搞樊登的廣東話版,服務海內外香港人,你認為有這樣的市場嗎?

    相關舊文:聽書成習慣
    樊登讀書試聽:《宋徽宗》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