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者的血淚汗

    Tesla主席Elon Musk月初開車往機場途中,忽然特朗普上身,在Twitter上打了9個字,如下:

    “Am considering taking Tesla private at $420. Fund secured.” (正考慮以$420私有化Tesla。錢已備。)

    可惜他並非翻雲覆雨的美國總統,區區9個字的痛快讓Elon Musk付出極大代價:Tesla股價在一小時多之內暴升7%、交易暫停,復市後全日漲11%;翌日驚動證監要求解釋,後來還收到傳票;而事前對Elon Musk此舉毫不知情的董事局為此大發雷霆,放風指有意招聘一位二號人物分擔其工作云云。這一切令本已身心透支的Elon Musk百上加斤。

    為力挽狂瀾,Elon Musk其後接受《紐約時報》專訪展現柔性一面,自揭風光背後付出的淚與汗:他每星期工作120小時,而且自2001年起,沒放超過一週的假;他大部份時間留在Tesla生產基地或總部,不分晝夜,生日那天也不例外,24小時都在工作中渡過,沒有人和他慶祝;弟弟結婚,他在婚禮前2小時才坐飛機抵達,事後又立馬飛回去工作。最糟的是如果不吃點安眠藥Ambien,他無法入睡。

    超長工作時間、巨大壓力、睡眠不足,這幾乎是所有創業者的家常便飯,尤其「無覺好瞓」,一位美國知名的創業者曾形容自己「睡得像嬰兒,每兩小時醒來一次並哭泣」,我曾把這句製成「金句圖」分享在臉書,許多創業朋友紛紛按讚,深表共鳴。箇中辛酸,過來人才明白。

    不只Tesla這種世界級企業的CEO,才有這麼大的精神壓力,即使只有幾十人甚至幾人的初創,CEO一樣面對不足為外人道的無窮壓力。再小的公司,對外有用家、客戶要交代,對內有員工的生計要肩負、股東的要求要應付,還有劇烈的的競爭如影隨形,CEO猶如驚弓之鳥,難以鬆懈。我有幾個朋友,認識了好長日子後,才知他們曾按樓、借錢或碌信用卡出糧給同事,自己孭上重債,每月捉襟見肘,壓力之大,不足為外人道。

    在講究「小確幸」和「佛系」的年代,初創CEO的拼搏或使許多同輩大惑不解,他們沒有其他選擇嗎?為什麼偏要走這條路,犧牲健康和生活?據我觀察,他們真的「冇得揀」,即使人生可以重來,這些CEO們也會選同一條路。因為驅動這些人創業的,並非簡單的金錢或地位,而是對成就的巨大渴望、對夢想的熾熱追求,種種內在的動力使他們無法忍受過平淡如水的日子,非得轟轟烈烈大拼一場不可。他們是天生的鬥士,大概除了死亡或疾病,世上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他們不斷拼搏。

    這樣寫可能有點誇張,但環顧中外,健康是唯一可以擊敗拼搏型CEO的敵人。他們即使一敗塗地、千金散盡,總有意志和勇氣捲土重來,Elon Musk的前半生就已經歷幾次高低起伏,Steve Jobs也如是。唯有曾與死亡擦身而過,才有可能使這些鐵人大徹大悟,產生成就以外的追求。我不是詛咒Elon Musk,相反我希望他經此一役,會調整步伐、留力慢跑,有朝一日帶我們上火星。

    ***

    相關舊文:

    Elon Musk:小男孩的夢想成真

    CEO的快樂指數

    ***

    上文精簡版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千禧創業家

    一位投資者告訴我他最近遇上的一樁「奇遇」:

    三個剛大學畢業的同學共同創辦公司,產品是一個網上軟件,用家主要來自美國,包括每月付費的訂戶。他們又從矽谷籌了一些天使資金回來,未來一年半載的營運,基本上不成問題。這正是年輕人磨拳擦掌、一展所長的大好時機。

    投資者朋友和他們見面後,覺得三人年紀輕輕有這樣的成績很不錯,他出錢出力,不但給予三人很好的建議,還爽快掏出廿萬美金支持他們。條件都談好了,文件也準備就緒,但奇怪的事卻在此時發生:三人臨陣退縮,不要錢了。

    交易這回事,一天未簽字作實,一天都有機會變更,不是什麼新鮮事;但變更者,通常是投資人。初創不要投資者的錢,也時有所聞,往往就是價錢談不攏,或對投資者有芥蒂吧。可奇怪的是,三人對這位投資者倒是十分尊重,還想請對方當顧問,雙方在交易告吹後,且進行了三四小時的剖白。那到底為什麼交易會告吹?

    投資者和三人談了一宵,得出這樣的觀察:三位年青人創業年餘,感到壓力太大,漸有放棄之意,可是一旦接受投資,就無法逃避,只能苦撐下去。他們實在沒那份決心與毅力,又不想辜負投資者,左思右想下,寧肯不要新資金,任舊資金能走多遠便多遠,走到盡頭便算。以這個原因推搪投資者,真是聞所未聞。

    投資者朋友回想自己創業廿年,也曾多次幾乎走不下去,但他就是不認輸,為出糧給同事、為向客戶交代,一次又一次,以破斧沉舟之心扭轉局面。終於捱到今天,朋友的生意不但上了軌道,而且有符上市資格的充沛被動收入。他很感慨,千禧創業家是不是自小生活環境太優渥,選擇太多,所以太容易放棄?他當日若缺乏意志,哪有今天。

    我正好認識另一位和這團隊談過的投資者,他亦有類似的觀察。這位投資者也誠意十足,和三位見面後與自己的團隊做了不少功課,尤其針對該初創最主要的對手研究,問這初創有何應變。但令他失望的是,三人不但不了解對手的最新動向,而且在投資者的追問下,居然表現得很不耐煩!他感慨,為什麼廿多歲的創業家沒有表現出必勝之心、對成功並不饑渴?

    這樣的觀察不止發生在香港,《金融時報》上月也有報導,指選擇創業的千禧世代比以前少,而他們失敗的次數更多。社會上對千禧世代的批評很多,我無意落井下石,只想了解他們多一些,到底他們想走怎樣的路?

    ***

    上文之精簡版7月6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臉書教主的國會騷

    「臉書」Facebook創辦人兼CEO Mark Zuckerberg上週一連兩天到華盛頓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是科技界今年以來最重大的新聞。上次一位科技界人物「榮獲」政界如此「高規格接待」,可以追溯至九十年代、微軟蓋茨面對壟斷的指控。「朱仔」Mark Zuckerberg創辦臉書僅14年、以33歲之齡而得到這種「機會」,可謂前無古人。

    那他的表現如何?我認為朱仔險勝國會。經過老練的議員們十小時馬拉松式「盤問」後,臉書股價兩日內反而大升5.7%,朱仔個人財富進賬逾30億美元;而網絡上得到最多人「洗版」的新聞,是議員們對社交媒體認識之貧乏,以致出現了許多不著邊際或哭笑不得的問題,白白浪費認真審視個人網絡私隱被科技巨企出賣的機會。簡而言之,朱仔以超乎想像的「穩定」表現,渡過臉書誕生以來最艱險的一關;但用戶的網絡私隱是否得到妥當的保障,卻很難說。

    讓我們稍稍倒帶,回看朱仔上國會前面對怎樣的處境:上月英美兩份大報同時揭露,第三方透過程式收集臉書用戶資料,然後將8700萬用戶資料交予政治顧問Cambridge Analytica劍橋分析,使後者得以為特朗普的總統競選團隊效力。出賣用戶資料的指控事關重大,何況牽涉政治!朱仔唯有一邊不斷公開道歉,一邊多次否認無力領導團隊,欲為事件止血。但網上出現「刪除臉書」的呼籲,更有促其辭職的傳聞,令朱仔的個人職業生涯和臉書的命運同時告急。他最終不得不硬著頭皮接受國會聽證,冀以「最高規格」的開誠佈公,為事件劃上休止符。

    《紐約時報》報導,朱仔為應付是次聽證會準備十足,聘用一大隊律師和政治顧問提供特訓,當中包括前任總統小布殊的一位特別助理。顧問團隊們為朱仔準備大疊筆記(其中有幾頁被攝影記者拍下,上面滿佈分門別類的重點),又多次進行角色扮演和模擬對答,冀保送教主過關。結果可以用一句話總結:「比你聰明的人比你更努力更認真」。

    面對龐大壓力下,朱仔展現了超乎常人的能耐:他熟書、情緒穩定、很少失誤。雖然被批評迴避問題、表現像機械人等,但因為議員們的表現比他糟得多,結果在「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下,朱仔贏、國會輸。

    我看了一些相關報導,發現較嚴肅和知性的媒體或評論員,繼續追問用戶私隱、科企規管、市場壟斷等重要議題;但大部份媒體卻為朱仔的表現所惑,放他一馬,或把注意力轉移在國會議員令人失笑的提問上,變相放生了他。有媒體點算過,朱仔面對質詢時,曾43次表示「容後補答」(這可能是公關團隊提供給他的「救命金丹」),唯有希望他是「找數真漢子」。

    「臉書大戰國會」,這既是科技巨頭接觸政治的第一課,也是政界與科技巨擘交手最矚目的第一次。不知這對香港的科技界有何啟示呢?

    ***

    上文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此為加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