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人幫女人

    上月特首競選期間,我在Facebook分享了曾俊華一幀競選宣傳海報,相中人都是本地科網創業者。沒料到創辦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的陳婉瑩教授看見時,卻忍不住留言:「Why is the group all male? 全男班!」

    我本來也不察覺,她一說倒明顯得很,不免有點慚愧。創業家是社會上的少數,女創業家更是少數中的少數,她們要成功、爭取認同,不容易,需要更多支持。如果要兼顧家庭的話,女創業家更是分身乏術,陳婉瑩自己便是過來人--她告訴我,50歲後才辭去紐約的記者工作,創辦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因為那時小兒子也考上大學,她再無後顧之憂。

    陳婉瑩說,多寫寫女創業家,女人幫女人嘛。因為她這句話,我將努力發掘女創業家的題材。

    ***

    不久前有人向我介紹電商平台Goxip的創辦人Juliette Gimenez,她是一位中法混血兒,爽朗明快的作風讓人一見便喜歡。

    blogger-image--1979458756.jpg

    Juliette的父母都從事銀行業,她在巴黎出生,曾在香港一所天主教女校唸書,然後往英國升學。Juliette的家庭背景不錯,據她自己形容,外公二十年代偷渡來港,經營一家小小米店養妻活兒,慢慢生意越做越好,四十多歲便賺夠退休。

    像Juliette這種背景的女生大學畢業後,投身金融業幾乎是必然選擇,她並不例外。但在英國的投行工作了三年,卻找不到滿足感。

    她形容投行那份工作,「錢搵到、做得好」,但「那感覺是你認識了一個男仔,卻不會帶他回去見家長,因為總覺得只是『幾個月貨仔』,不會長久的。」

    她似乎遺傳了外公的冒險精神,要轟轟烈烈地做生意,終於在26歲那年,決定辭職回港找機會。一位中學同學知她想做生意,就為她介紹了一位創業的朋友:創辦HABITŪ連鎖咖啡店的創興銀行家族後人廖偉芬Jennifer。

    「她好信任我,教我有關做生意的一切。」Juliette沒想到素不相識的Jennifer竟與她十分投緣,放手讓她在公司裏試,從制定公司的策略和宣傳,到穿上圍裙收銀抺桌,Juliette什麼都做過。

    在HABITŪ短短20個月,Juliette找到在投行工作三年都找不到的滿足感。此後Juliette一直在創業圈中打滾,其中有五年,她還隻身跑到東南亞去做電子商貿,越做越有本事。直到一年前有了創立Goxip的念頭,才回港重新開始。Goxip的天使投資者,也是一位女性;馬來西亞的名人之後陳雪鈴。

    女創業家雖少,但她們善於發揮女性結盟互助的天性,女人幫女人。我不知道若Juliette在26歲那年,遇上的導師不是Jennifer,後來的故事會否不一樣,但我相信,若多將來有另一位26歲的女生出現,渴望像Juliette般闖一番事業,Juliette也會毫不猶疑地對她傾囊相授,就像Jennifer當初幫她一樣。

    相關文章:
    港產網購App 憑相可買衫(《信報》Startupbeat)

    ***

    本文2017年3月31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消失的觀眾(下)

    上週提到,我本已甚少收看電視劇,登記成為Netflix用戶一試後,才發現可堪追看的高質電視劇這麼多,從此欲罷不能。

    Netflix採訂閱制,香港觀眾每月付出$68/$78/$98元,便可無限量收看其平台上成千上萬的原創或外購劇,而且隨時可看,不受地點或時間限制。不但上台超容易,中止也非常簡便,只要上網取消便可,輕鬆一刀兩斷,絕對不會出現類似「cut唔到有線」的痛苦。全球超過9300萬人已成為Netflix訂戶,該公司去年收入達83億美元。

    這邊廂Netflix吸納眾多煲劇觀眾,那邊廂音樂串流平台Sportify亦不甘後人,最新的全球訂戶達5000萬名,他們從平台收聽音樂,不必逐次購買單曲或專輯。

    Netflix和Sportify的成功似乎反映一種逐漸形成的趨勢:用戶越來越習慣付費購買內容。這習慣甚至有機會逆轉報業的衰退。

    一個美國的Nielsen Scarborough調查發現,原來七成美國成人有每月閱報習慣。以《紐約時報》為例,去年11月,他們單月進帳13萬新訂戶,或許和當時的美國總統大選充斥有關。此外,《華盛頓郵報》已轉虧為盈,決定增加60名編採人員。種種跡像顯示,報業似乎重現生機。

    免費電視台依賴廣告收入,拍劇以吸引最多觀眾為目的,結果劇集內容日見公式化,使不能滿足於主流製作的觀眾流失。新聞網站更不遑多讓,為吸引眼球,「標題黨」橫行,穿插的廣告多不勝數,令讀者生厭。

    網上廣告令人厭惡到一個點,是單在美國,每年便有8000萬人安裝形形式式的阻隔廣告程式。觀眾或讀者甚至願意付出一點費用,以接收不受廣告阻撓的內容。

    綜合用戶開始接受網上付費,和對廣告產生厭惡的兩種行為,新聞網站或電視台或可嘗試從完全倚賴廣告的內容供應,轉型至部份收費、部份以廣告補貼的免費模式,向願意付費的觀眾,提供更適合他們的內容。Netflix和Sportify便是此中佼佼者。如此一來,曾經消失的觀眾或讀者,或有機會重現。

    ***

    相關文章:

    消失的觀眾(上)
    The Information以小勝大
    電郵姐妹花

    本文2017年3月24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消失的觀眾(上)

    香港的特首選舉還有個多星期便舉行,選戰氣氛日趨熾熱。我在這樣的氛圍下,一口氣煲盡52集Netflix原創神劇House of Cards《紙牌屋》,對照現實與戲劇的政治角力,真是痛快。

    Netflix成立於1997年,本來經營DVD出租生意,但他們與時並舉,廿年來逐漸把產品由實變虛,利用串流技術,化身內容點播平台巨擘。2013年Netflix更進一步,轉播以外,更推出自家製作,頭炮便是我正在看的《紙牌屋》。這套神劇推出後,不但口碑超勁,成為首套獲艾美獎、全球獎主要獎項的網劇,而且熱潮席捲全世界,令Netflix欲罷不能,每年添食一次。第五輯13集《紙牌屋》已鐵定5月30日面世,宣傳攻勢正密鑼緊鼓進行中。他們的最新網劇The Crown,以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生平為藍本,延續《紙牌屋》神話,叫好又叫座。

    眼見自家製作成功,Netflix乘勝追擊。去年他們推出126輯原創網劇,比美國任何免費或有線頻道都多;今年他們更計劃撥出60億美元預算,製作超過1000小時網劇

    Netflix是最早一批推出網上訂閱服務的內容供應平台,取代「逐套計」的傳統收費模式。他們一月公佈的最新年報顯示,全球用戶超過9300萬,2016年的全年收入達83億美元,淨賺近2億美元。Netflix成功將每人每月十元八塊的訂費,轉化成強大而穩定的收入模式。

    我和廣大香港觀眾一樣,是自小看免費電視長大的一群。近年大台電視劇越來越不對胃口,我幾乎已全面放棄,改上Apple的iTunes Store找電影看。每次付費$28或38,安坐家中便有高質素電影看,實在太方便。

    後來審視自己的網上消費習慣,發現幾乎每週都到iTunes Store租電影看,心想既然這屬穩定需求,不如訂閱Netflix試試看?一試之下,立即上癮,誇張一點說,我的觀劇世界忽然大得不能想像。

    (待續)

    相關文章:

    消失的觀眾(下)
    The Information以小勝大
    電郵姐妹花

    ***

    本文2017年3月17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