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師妹的信

    EL:

    「『男生要強好勝無所謂,只要能成功,受多少委屈、中多少箭、得罪多少人,大丈夫都受得起。』這幾天工作上背後不停中箭,好朋友紛紛來電問我怎麼了,我只說我被標籤了。我不停想著姐妳這句話,想著自己是大丈夫,把委屈的淚水都嚥回去。」

    今早一開iPhone看到你留言給我,十分心痛,便匆匆寫幾句話給你,為你打打氣。

    阿妹我倆雖然素昧謀面,但這些年來總算相識一場,既然你當我是姐,我也把當你學妹,大家互相切磋一下。

    最近我在FB上分享了麥肯鍚一位合夥人的訪問,提及他們2011年做了一項研究,有以下發現:

    「本港有54% 的大學畢業生,都是女性。在專業工作的入職層面,亦有 52%是女性。 但去到中至高層,女性比例則只有23%。越高層,漏斗效應越明顯。在行政總裁職級,只有2% 是女性,董事會方面則有 9%。這反映在職場晉升這路上,有很多女性 dropoff,人才流失何其嚴重。 」

    阿妹,你環顧四週,與你在同一年進入這間公司的女同事中,到你三十歲左右、管理一個部門的時候,有一半唔見左;如果你好叻女,四十歲左右升到公司的General Manager / Director,她們之中將有九成唔見左。這代表什麼?這代表女人出來工作,能夠當上Manager、Director,是非常、非常、非常罕見,也非常、非常、非常困難的。你告訴自己,今天感受到的委屈,這些比你年長一點的女人(包括姐姐我),都經歷過。當日,她們也曾傷心落淚。而她們能夠坐上這個位,除了因為叻女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她們沒有放棄。

    你有role model嗎?不妨找一位比你高兩級、你又喜歡的的女上司,作為role model。要找女上司,除了因為比較容易代入外,也是要避免你愛上男上司,那會很麻煩(千祈咪搞);要找高兩級的,因為只比你高一級的,容易和你有衝突(你再升就坐她的位置了),比你高N級的,距離太遠,年代不同,也無法代入。Anyway,總之找一個比你高兩級、你又喜歡、又信得過的女上司,視她為role model(大學的師姐、mentor更好,因為沒有利益衝突)。如果你真的認識她,可以直接請她喝茶,告訴她你的煩惱,請她給你advice。要知道,你今天經歷過的事,她一定有經驗,何況她當年,很可能也得到一位年長女性的提攜,所以她通常都很願意幫你。如果你不認識她,也不重要(比如說,你可以找一位公眾人物),你想像她當年也面對同一處境,很辛苦,但最終她咬緊牙關,克服了。她做得到的,你也可以。

    你知道女人出來職場打拼,有多久嗎?答案是很短。在西方國家,主要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事。職業女性出現的時間,相比人類的進化史,何其短暫!話雖如此,上帝對女人也很公平,給了我們一個「宇宙無敵超級大殺傷力武器」:眼淚。

    對,是眼淚。男人中箭、受傷、委屈…無論遭到多大的打擊,因為社會的期許,他們不哭(什麼?你說那些「小鮮肉」也哭嗎?Oh my god)。所以他們承受的壓力,相對而言比女人大得多,這點我們要體諒他們。但女人可以哭。你不單可以哭,你還可以呼朋引伴地哭,哭著告訴你的姐妹們,你多麼不開心,多麼需要她們。女人之間的sisterhood是很好的藥,能治療許多不快樂。你說「好友紛紛來電問我怎麼了」,收到她們的電話,是否大感安慰?那很好,證明你不是孤單的。這點很重要,女人需要團隊的支持。

    不過,記得告訴自己,哭完就要振作,因為你將會是那23﹪、2﹪的女人。她們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師姐Leona

  • 品味

    亦舒筆下一個女主角說,「除出對藝術要求高一點,我們還能做什麼?」

    我其中一個遺憾,是小時候沒有好好學過一門樂器,以致對音樂空有喜愛,卻不懂欣賞。一個從小學樂理的朋友說,他若覺得一首歌好聽,可以很具體地指出那是因為某個旋律的配置,或某段節拍的結構所致,真令我羨慕。

    另外有個喜愛攝影的朋友,照片如油畫般美。原來他鍾情西洋畫,最愛流連歐洲各大美術館,和閱讀有關美術的書藉,久而久之,形成銳利的觀察力和構圖的直覺,按下快門的瞬間,一件藝術作品已渾然天成。

    除了音樂和美術,電影欣賞也是一門學問。有個朋友最近看了荷里活編劇的天書Save the Cat,如鬼眼開竅,好片爛片一目了然。《桃姐》裏的黃秋生為什麼要戴眼罩、《禮儀師之奏嗚曲》一開始為什麼有學徒扮死屍的插科打諢等,編劇的心思他驟然讀通,看電影的樂趣從此大大提高。他曾把《禮》劇逐個場景拆解,輸入電腦分析,驚訝地發現此劇結構準確無誤,猶如經過精密計算,難怪成為五十年來唯一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日本電影。

    每人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時,生活也離不開衣食住行,唯有透過提升品味﹣﹣「對藝術要求高一點」﹣﹣才能豐富生活的層次。我嚮往這種境界。

    ***

    原文刊於《晴報》專欄「朝花夕拾」

    ***

    相片採自朋友Joe Chan(陳德廉)的臉書專頁

  • 李樂詩

    今早為《晴報》寫了一篇稿,講對藝術/品味的一點想法,周二見報。下午和朋友去聽李樂詩的講座,她竟開宗明義便說藝術修養和品味的重要,真是巧合得出奇,一定要記上幾句。

    許多人知道李樂詩是第一個接觸三極(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的中國女性,卻不知道她本身是個非常出色的廣告人和電影美術指導。

    她十二歲學西洋畫,後來入讀理工學院唸設計。哥哥說搞藝術的大多數很窮,她眼見自己的畫畫老師造藝這麼高,也賺不了多少錢,心想我的水平不如老師,將來豈非更窮?把心一橫,決定轉攻商業設計。

    因為有美術的基礎,所以轉型一點也不難。她考入當時最大的廣告公司,那年只有十九歲,自信才華超越整個美術設計部門。她問當時的Art Director,你做了多少年才做到今天的位置?對方答八年。她年少氣盛,心中為自己立下目標,三年內就要坐上這個位置。

    結果她真的做到,而且五年內就開設了自己的廣告公司。要當老闆,因有環遊世界的心願,打工沒有這個自由。她非常努力,當了老闆要一腳踏,不懂的就要學,所以她不斷進修:Marketing, Psychology, Management…只要和工作有關的,都去讀。為了做好國泰的航空雜誌,她還跑了去唸新聞,這樣拍攝、美術設計和寫作,可以一人包攬。

    李樂詩的確有才華。四十年前她設計一個商標,可以叫價十萬港元,乃天文數字。她打趣說自己愛「劫富濟貧」,有些機構她不收錢,而付得起錢的她就賺多些。最好笑是她說若遇上看不順眼、氣燄高昂卻什麼都不懂的顧客,她要收貴三倍:「因為第一要受氣,第二對方肯定腌尖,第三樣衰看著不舒服,要補償。」我沒想到李樂詩是這麼率直有性格的人。

    她儲錢後真的展開環遊世界之旅,先從香港出發﹣﹣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她跑均了香港大小勝景,又刨歷史書,了解香港的過去。然後以「東、南、西、北」作規劃,逐個洲去,只是當時還沒有去極地的想法。她似乎是在偶然的機會下,因為負責一個南極的展覽而有了到南極的機會和想法的(這一點是我所理解的;因為在講座中她沒有交代得很清楚)。

    說了這麼多,探險怎麼和藝術扯上了關係呢?李樂詩說,品味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環,懂得分辦美醜、追求美麗的東西,生活才更豐富。她自詡「知道自己相貎到哪一個水平」,但她對美麗事物有強烈觸覺,只喜歡接觸順眼的人。又譬如說顏色,李樂詩說她若看到一個人衣著配搭的顏色不協調,心裏會有被衝撞了一下的不舒服。

    她近年多番到極地去,對生態環境被破壞心焦不已。要宣傳環保、普及科學知識、表達數據,最有效的方法,是透過藝術做包裝。譬如一個人在北極,天地蒼茫,四野無聲,忽然一道極光,此情此景,藝術的境界自然出現。 又如拍攝紀錄片段,有聲有畫有音樂,也是以藝術來包裝科學,最能表達訊息。

    我想十二歲的李樂詩在學畫畫時,未必想到當時的美術訓練,不但令她憑這一技之長打下將來環遊世界的基礎,更培養出她的品味。藝術的修養和對極地的探索,在李樂詩身上完美地契合起來,真是妙極。

    關於李樂詩的極地見聞,我不多寫了,推薦兩位朋友的文章:

    鄒頌華:熱愛地球、燃燒生命﹣﹣李樂詩
    區家麟:李樂詩:最豪華的享受是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