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線入市時機?

    上周港股經歷驚濤駭浪,恒生指數全周跌8.3%,為四年多來表現最差的一星期;周五收報14863點,創13年多以來的新低。「股王」騰訊去年2月才創下歷年股價的最高紀錄$757,這個星期卻跌至$200元邊緣,跌幅慘不忍睹。此刻是長線入市時機,抑或應及早止蝕離場?

    (相關舊文:做有護城河的生意為什麼要買巴郡和NASDAQ指數?

    不妨參考Amazon的經典故事。Jeff Bezos在1994年成立Amazon,三年後帶領公司上市,但不久遇上科網泡沫爆破,曾試過一年內股價暴跌八成。在2000年給股東的信中,Jeff Bezos以這個字開頭:OUCH,以表達跌得多痛。

    1999年年底,Jeff Bezos接受NBC Nightly News訪問,主持人Tom Brokaw問道,貝索斯先生,你到底知不知道「盈利」怎麼寫?(原句是:”Mr. Bezos, can you even spell “profit”?”)當時Amazon的股價一瀉千里,令許多投資者損手,情況和今天的騰訊大概不遑多讓。

    好一個Jeff Bezos,鎮定地回答:P-R-O-P-H-E-T。他拼出了「盈利」(profit)的同音字「預言」(prophet),預言只要Amazon堅持長線發展方向,未來股價必會節節上升,迎來大豐收。Amazon股價的all-time high為去年創下的186美元,若不計發生在今年六月「20股合1」的影響,相當於三千多美元一股!

    把Amazon的股價走勢展開,它首十來年的股價起跌幾乎如平線一樣,根本不足為道

    但當時的Jeff Bezos憑什麼有底氣作出那番預言?他說當Amazon股價由113美元跌至6元時,公司的營業表現卻不受影響,依舊亮麗:用戶人數、每單位盈利、增長等各項指標都在穩步上揚,生意根本越做越好。「如果一家公司今天比一年前表現更佳,憑什麼股價會比去年跌這麼多?」他在那封以「Ouch」開道的信中自問自答。原因是股價只反映短期因素,沒有反映公司的長期盈利能力,而他相信自己公司的長線發展。他引用「股神」巴菲特師傅、「價值投資之父」Benjamin Graham的名言解釋:

    “In the short term, the stock market is a voting machine; in the long term, it’s a weighing machine.”

    Jeff Bezos是奉行長線投資、長遠價值的表表者,自1997年開始撰寫「給股東的信」以來,他數次以「Long Term」或「Long View」起題,多年來堅持不受短期盈利或股價左右公司決策。的而且確,若看事物的眼光夠長遠,如上圖般把Amazon的股價走勢展開,它首十來年的股價起跌幾乎如平線一樣,根本不足為道。目前Amazon的股價又再度比一年前的高位下挫八成,但相信以興建「萬年鐘」為嗜好的Jeff Bezos,仍能不動如山。

    (相關舊文:創業的短跑和長跑世界首富金句創業五本書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從稿費說起

    最近有數位作家提出有關稿費的討論。寫作人覺得文字有價,稿費太低不夠尊重;然而對報刊來說,哪怕每字只加一毛錢,每篇文章數千字、每月幾十篇文章下來,就不是個小數目了。稿費表面上是小數目,但如何釐定卻大有文章。推而廣之,這種平台和內容供應者對作品「價值」無法取得共識的情況,不但出現在寫作上,也以各種形式出現在大大小小的商務活動中。

    (相關舊文:好文有價

    舉個例子。我有朋友創業前在企業擔任高層,在行內小有知名度。業界時有活動,邀請他擔任講者、評判、主持之類,他通常不問報酬來者不拒,一來幫公司和自己賺點曝光,二來他薪高糧準,若每每算足報酬,反而顯得斤斤計較了。

    到有天他自立門戶後,才赫然發現過去他「無償」出席活動,其實一直是在慷其僱主之慨!他每次替業界活動擔任講者、評判、主持之類,等於犧牲見客戶和做生意的時間,這些都是「成本」、都有代價,主辦單位「側側膊」不當一回事,其實是一種變相的剝削。這些付出,過去由僱主承擔,如今卻要自己「硬食」,一旦想通,朋友就不肯再當「義工」了。

    類似例子並不少,尤其那些擁「一技之長」的朋友,比如懂攝影、設計、編程、插花、焗蛋糕的等等,不時有人「拍膊頭」提出要求,他們通常也不計較,不就是朋友間幫個忙吧,請食飯囉。但一旦開個小店以此為生,才發現再也不能「拍膊頭」就算。不管是攝影、設計或焗蛋糕,再小的「幫忙」也要付出時間,而時間也是成本啊,若總是「請食飯」了事,這生意怎麼做下去?接受報酬,並非錙銖必計,而是對自己專業與時間的尊重。總而言之,不管做什麼工作、站在哪一方,除非開宗明義是義務性質,否則最好貨銀兩訖,這對雙方都好。

    寫到這裏,或有人覺得做生意的什麼都講錢,真是功利。想淡化自己的「銅臭味」,綜合創業朋友的經驗,在講金之外還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以物易物」,比如說你幫我設計logo,我替你上幾節私人教授健身課,只要事先清清楚楚講好數,這可避免了朋友間「講金」的尷尬;另一種是每年劃出若干時間或服務作公益(pro bono),在指定範圍內無償付出。許多大機構採取的都是這種方法,中小企或自僱者只要嚴守底線,也可效法,這樣即使「白白付出」也感心安理得了。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搶人

    幾位科技公司老闆一圍坐聊天,話題就是人才競爭激烈。

    「我公司一位初級工程師,被園區行家加薪百分之四十搶走。才幾年經驗的已如此『搶手』,人才競爭之瘋狂,我入行卅年未見過。」甲說。

    「我還不是一樣,」乙接口道,「那位同事表現不怎麼理想,我本想『郁佢』,豈料別人當他是寶,也是加薪百分之四十被奪走了。」他哭笑不得,業界搶人搶得跡近不問好醜了。

    除了行家,搶人的還有政府機構。一位老闆說,因政府大力發展創科,許多提供相關服務的官方或半官方組織,也增加了規模,而且因為資源充沛,高薪挖角毫不吝嗇。一家中小企從大學畢業生中好不容易挑出幾位精英,費幾年功夫將之磨練出來,不旋踵就被公營機構搶去,為他人作嫁衣裳。生於亂世,鐵飯碗自有其吸引引之處,小公司很難與之競爭。

    (相關舊文:世上再無鐵飯碗

    出手闊綽的,除了本地競爭對手,當然還有外地的。丙有一位小頭目年薪逾百萬,被新加坡一家加密貨幣公司加薪百分之廿五外,還配對等值的加密幣作跳槽獎勵,「即使該加密幣價格暴跌九成,他的加薪幅度也近四成了。」他自問毫無還擊之力。

    據他們說,令情況變本加厲的,還有一些立心不良的招聘中介或獵頭公司。他們知道業界人才不足,家家企業都缺人,往往在成功引薦、收取報酬後,三至六個月內就把該求職者「循環再用」到其他企業,不再提供12-18個月的在職保證。可見業界搶人情況之激烈。

    特首在剛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大力出招「搶企業、搶人才」,不知能否對症下藥,解一眾科技企業的燃眉之急?

    (相關舊文:挑公司,不如選行業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