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線入市時機?

    上周港股經歷驚濤駭浪,恒生指數全周跌8.3%,為四年多來表現最差的一星期;周五收報14863點,創13年多以來的新低。「股王」騰訊去年2月才創下歷年股價的最高紀錄$757,這個星期卻跌至$200元邊緣,跌幅慘不忍睹。此刻是長線入市時機,抑或應及早止蝕離場?

    (相關舊文:做有護城河的生意為什麼要買巴郡和NASDAQ指數?

    不妨參考Amazon的經典故事。Jeff Bezos在1994年成立Amazon,三年後帶領公司上市,但不久遇上科網泡沫爆破,曾試過一年內股價暴跌八成。在2000年給股東的信中,Jeff Bezos以這個字開頭:OUCH,以表達跌得多痛。

    1999年年底,Jeff Bezos接受NBC Nightly News訪問,主持人Tom Brokaw問道,貝索斯先生,你到底知不知道「盈利」怎麼寫?(原句是:”Mr. Bezos, can you even spell “profit”?”)當時Amazon的股價一瀉千里,令許多投資者損手,情況和今天的騰訊大概不遑多讓。

    好一個Jeff Bezos,鎮定地回答:P-R-O-P-H-E-T。他拼出了「盈利」(profit)的同音字「預言」(prophet),預言只要Amazon堅持長線發展方向,未來股價必會節節上升,迎來大豐收。Amazon股價的all-time high為去年創下的186美元,若不計發生在今年六月「20股合1」的影響,相當於三千多美元一股!

    把Amazon的股價走勢展開,它首十來年的股價起跌幾乎如平線一樣,根本不足為道

    但當時的Jeff Bezos憑什麼有底氣作出那番預言?他說當Amazon股價由113美元跌至6元時,公司的營業表現卻不受影響,依舊亮麗:用戶人數、每單位盈利、增長等各項指標都在穩步上揚,生意根本越做越好。「如果一家公司今天比一年前表現更佳,憑什麼股價會比去年跌這麼多?」他在那封以「Ouch」開道的信中自問自答。原因是股價只反映短期因素,沒有反映公司的長期盈利能力,而他相信自己公司的長線發展。他引用「股神」巴菲特師傅、「價值投資之父」Benjamin Graham的名言解釋:

    “In the short term, the stock market is a voting machine; in the long term, it’s a weighing machine.”

    Jeff Bezos是奉行長線投資、長遠價值的表表者,自1997年開始撰寫「給股東的信」以來,他數次以「Long Term」或「Long View」起題,多年來堅持不受短期盈利或股價左右公司決策。的而且確,若看事物的眼光夠長遠,如上圖般把Amazon的股價走勢展開,它首十來年的股價起跌幾乎如平線一樣,根本不足為道。目前Amazon的股價又再度比一年前的高位下挫八成,但相信以興建「萬年鐘」為嗜好的Jeff Bezos,仍能不動如山。

    (相關舊文:創業的短跑和長跑世界首富金句創業五本書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為什麼要買巴郡和NASDAQ指數?

    我不是要改行當投資顧問,只是想用這標題來說明什麼是Barbell Strategy(槓鈴策略),此乃《反脆弱》(Antifragile)作者Nassim Taleb提供的建議,目的是讓我們從不穩定的環境中受益。

    「反脆弱」是一種能力。脆弱的人或事會在危機中受創,但反脆弱的卻能從中得益(參考舊文:為什麼鐵達尼號必須沉沒?)Taleb是個交易員,深明當「黑天鵝」事件如金融海嘯發生時,絕大多數投資者都會蒙受重大損失、甚至血本無歸;但有一種人例外,就是那些運用「槓鈴策略」,把危機對沖掉的投資者。

    簡單把投資產品分成三類:保本(極低甚至0%損失)、與大市同步(可賺可蝕)、高風險高回報(有可能100%損失)。所謂「槓鈴策略」,就是只投資「保本」和「高風險高回報」兩種極端的產品,而完全忽略中間那些(Taleb的原話是:”a combination of extremism kept separate, with avoidance of the middle“)。選擇「保本」產品,是保障自己一旦遇上「黑天鵝」事件時,可以把損失鎖在某個低水平(clipping the downside);而選擇「高風險高回報」的,則是當市場向對你有利的方向波動時,你的回報可以無限大。記住凡是能在波動的環境中受益的都屬「反脆弱」,所以「槓鈴策略」就是一種反脆弱的策略。

    我認為把「槓鈴策略」完美演繹的例子,就是作家Michael Lewis在其著作The Big Short一書中描述的人物,對沖基金Scion Capital的創辦人Michael Burry(即在同名電影中由Christian Bale飾演的角色)。早在金融海嘯發生前,他已預計美國的房地市場必將崩塌,所以把大部份資金用來投資一種保險產品「信貸違約掉期」(CDS,Credit Default Swap),與「按揭抵押證券」(MBS,Morgage-backed Securities)市場作對沖,並每月付出一定的保費予銀行。結果「眾人皆醉我獨醒」,如他所料,美國樓市泡沫終於爆破並觸發次按危機,在其他投資機構因為MBS爆跌而跌入無底深淵的同時,他卻因為購入CDS而得到史無前例的回報。

    電影導演把上述情景形像化地描述出來。金融海嘯發生前,Michael Burry每月付保費給銀行,他在白板上紀錄基金的每月跌幅,約在-10%左右(把損失鎖在某個低水平);金融海嘯發生之際,市場極度恐慌,大市如無止境地瘋狂下跌,他反而因此獲得超高回報:489%(回報可以無限大)。這就是槓鈴策略發生的作用。

    對個人投資者而言,就好比同時投資「巴郡」和NASDAQ指數一樣。設若你把資金平分到巴郡和NASDAQ中,當美股進入大牛市時,NASDAQ指數升幅勁,你將得到很好的回報;而發生股災時,注重價值投資的巴郡則會受到追捧,即使科技指數狂瀉,你也能從巴郡獲利,不致血本無歸。這就是「反脆弱」。相對而言,如果你並非投資於兩端,而選擇與大市同步的那些,那在牛市時,你未必享受到最佳回報,而在熊市時,你卻有機會蒙受同樣巨大的損失。聲明一下,這是為說明「槓鈴策略」而舉的例子,絕不構成投資建議。

    在事業發展上,也可利用「槓鈴策略」來增加自己成功的機會。比如邊做一份提供穩定收入的工作(如:公務員),同時作出其他有可能一飛沖天,也有可能一敗塗地的嘗試(如:寫個App創業)。相對那些辭職創業的人一旦失敗便「清零」,採用「槓鈴策略」的總算為自己留了一條後路。我也認識一些初創,一方面撥出部份人手接案子,賺取穩定收入維持公司營運,同時另設一小隊研發新產品,冀有朝一日「時來風送滕王閣」,暴賺百倍、千倍的回報。

    相關舊文:為什麼鐵達尼號必須沉沒?為什麼揸的士好過打工?

    (《反脆弱》三部曲之三)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做有護城河的生意

    做生意要築「護城河」(moat)這概念,是由當世最偉大的投資者、巴郡(Berkshire Hathaway)兩位合夥人Warren Buffett巴菲特和Charlie Munger芒格提出的。過去我一直沒把這金科玉律套用在初創上,因為初創能生存下來已很不容易了,築護城河什麼的實在太遙遠。但隨初創打穩基礎開始成長,「護城河」就成為它們能否基業長青的關鍵。我認為值得為大家簡介一下。

    (相關舊文:完美合夥人

    巴菲特和芒格是舉世知名的「價值投資者」,關於什麼是「價值投資」,相信講一個學期的課都講不完,簡單來說,那是個三部曲:決定一家企業的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以極便宜的價格買入、等待。巴菲特和芒格相信,當一間企業的內在價值遠高於其市場價格時(例如身處金融海嘯般的大跌市中),假以時日,有效的市場終會把其價格糾正過來。這樣一來,早已入手「執平貨」的巴郡,就能嚐到甜頭了。

    如何決定一家企業的內在價值,是大大的學問,也是巴、芒二人獨步天下的祕訣。無數價值投資門生為他倆著書立說,我參考的這本,叫Charlie Munger: The Complete Investor,作者Tren Griffin在華盛頓大學唸經濟出身,目前是微軟的一位高層。他閱畢大量巴郡二老的文章後深受啟發,寫下此書梳理自己的領悟,並藉此向芒格致敬。如果說決定一家企業的內在價值是價值投資的基石,那一家企業有沒有「護城河」,就是判斷其內在價值的關鍵了。

    巴菲特和芒格認為,護城河對一家企業的存亡極其重要,以至大機構高層的唯一要務,就是不斷加闊自己的護城河,每日如是。一家企業的護城河應闊到一個地步,是即使由儍瓜來管理這家公司它也能生存,「反正這一天終會發生」。

    那怎樣的企業才叫擁有護城河呢?作者綜合了幾點:

    1. Supply-side economies of scale and scope,「供應方規模經濟」,即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越多,平均成本越低。大型連鎖超市如沃爾碼就具備這種優勢。
    2. Demand-side economies of scale,又稱「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即產品或服務越多人用,其價值越高。社交媒體如Facebook便是表表者。
    3. Brand,品牌。巴、芒判斷一家企業有沒有強大品牌效應的方法是,看看競爭對手能否藉龐大資源複製或摧毀其品牌。想像一下,不論比亞迪或小米如何扭盡六壬,都難以動搖Tesla或Apple的世界品牌地位,就明白這個道理了。
    4. Regulation,法規。有些行業得到法例的保護,坐擁難被挑戰的護城河,例如銀行業。其中債務評級機構如穆迪或標普500更得到法例認可,這種市場優勢實難取替。
    5. Patents & IP,專利及知識產權。這在科研行業尤為顯著,原因不言而喻。

    看畢此書後我就想,疫情肆虐下,如輝瑞(Pfizer)這樣的世界級頂尖藥廠,豈不擁有以上幾乎一切「護城河」的要素?果然,巴郡剛好在今年第一季把手上所有輝瑞股票套現,是否標誌它此刻的價格已見頂並超出其內在價值?股市走在經濟走面、而股神又必然快人一步,相信不久還顯端倪了。

    我在撰寫此文時,又不期然想起「初創教父」Peter Thiel的經典作品Zero to One,他提到一家初創必須成為具市場壟斷地位的「霸權」,才能建立萬世基業。而成為霸權的四大元素(Proprietary Technology, Network Effect, Economies of Scale, Branding),竟與以上不謀而合!可見英雄所見略同。

    (相關舊文:創業評判手冊

    寫到這裏,一些朋友大概仍然覺得「護城河」對自己的初創太遙遠;千萬別妄自菲薄。在科技急速換代的今天,一家初創絕對有能力殲滅一家百年基業、甚至整個行業,瞬間為自己築起護城河。世上幾家市值逾萬值的科技企業,全部極年輕,但已顛覆大量歷史悠久的產業。例如串流平台Netflix誕生才多久?已直接威脅老行尊迪士尼的電影製作和行銷;以區塊鏈技術產生的比特幣Bitcoin,面世不過12年,在許多信徒心中,已開始挑戰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了。

    (相關舊文:科技霸權大衛戰勝歌利亞銀行的恐懼自己的錢自己融

    初創不妨以「護城河」的標準自我鞭策,問自己是否向以上五大目標邁進。只要方向正確、堅持不懈,必可走出一段不平凡的創業之旅。

    ***

    本文精簡版同日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