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淘寶直播女皇薇婭

    我不上淘寶,從未看過一場淘寶直播,對在內地發生的潮流事物幾近一無所知。最近偶而聆聽「樊登讀書」介紹新書《薇婭:人生是用來改變的》,受訪者兼作者「薇婭」接受主持人提問,我才第一次聽說這位號稱在內地無人不曉的「淘寶一姐」;據講她一個人的「帶貨」銷售額,抵得上上海一家頂級的百貨公司。我在不知不覺間把訪問聽完,一方面被她本身的故事吸引,另一方面也通過她的個人經歷,感受到內地互聯網產業市場之大、競爭之劇、速度之快。不想坐井觀天,且看看別人怎麼駕馭驚濤駭浪,攀上尖峰。

    (相關舊文:樊登讀書

    薇婭的傳奇在2001年展開,那年她是只有15歲的少女「黃薇」。黃薇因父母離異,自小隨外婆長大,外婆離世後,她頓感無依無靠,索性一個人從老家安徽到北京闖天下。薇婭在書裏形容,「北京最不缺野心勃勃的年輕人」。

    她的發跡,由北京動物園站的服裝批發市場開始。那時薇婭擔任一家服裝店的「穿版」,每天必須清晨六點化好粧準時抵達,然後展開忙個不休的「穿戴」生涯直到晌午11點,月薪1800元。她形容那那份「人型衣架」的工作十分吃苦,每天半夜三四點就要起床,從一開始工作就不能坐下來,而且穿換的衣服還必然和當時的天氣錯開,即夏天穿冬天的衣服、冬天穿夏天的衣服。當時的批發市場是露天的,在北京寒風澟烈下只穿薄薄的衣衫,滋味可想而知。

    薇婭事業上第一個里程碑在2003年、「非典」(即「沙士」)之後發生。因為疫後租金便宜,她和後來的丈夫董海峰得以用較低的門檻創業,二人合伙在動物園對面開了一家服裝店,生意做得不錯。後來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物流受阻,她倆決定結束北京的生意,遷往西安繼續開店,且連開多間,生意也一直很好。期間薇婭的人生曾經岔開了一段,參加一個選秀比賽並奪冠,還當了一陣子歌手,可惜發展並不如意。

    創業的轉捩點發生在幾年後一個平凡的購物日。據薇婭回憶,當時一位顧客連試多套衣服後都不買,還當著她的面在淘寶上搜同款的服式,然後網購!那刻薇婭驚覺顧客的購物習慣正在發生劇變,她自己不也愛上淘寶嗎?於是在2012年,她和丈夫決定再次連根拔起,結束全部實體店,遷往廣州,在當地組織團隊,於天貓平台營運網店。

    薇婭首次從實體店走到網店,曾經交過不菲的學費。最經典的一役是在2014年,店裏某款衣物在「雙十一」購物節上大賣,但下單量超出工廠負苛、無法準時出貨,他們只好按章賠款。薇婭自稱之前開店賺到的錢「全賠進去」,維基百科的資料則指他們得賣掉廣州的兩套房子來填補公司的虧損。薇婭從此學了乖,嚴格按照自己的產能來銷貨,量力而為,先保證不虧本再說。

    好運仍然找上門,那是2016年,淘寶開始推廣直播,到處找「先投部隊」試水溫。薇婭當時經營的網店已晉身「淘寶500強」,成績相當不錯了,她還因外型亮麗,接下不少模特工作,為其他店子拍硬照,成為「淘女郎」,小有知名度。薇婭道,當時沒什麼模特兒願意做直播,因為收不到錢,而且還要費勁做推介,似乎不划算。但薇婭覺得自己有店有貨,直播不是純綷的模特工作,但試無妨,結果因為這樣一個小小的嘗試,薇婭不但因此聲名鵲起、迎來事業高峰,還可以說把中國互聯網新經濟的威力,形像化地展示出來。

    據網上資料所載,她晉身「淘寶帶貨主播」後才四個月,促成的成交額已達一億元人民幣。兩年後即2018年,薇婭以收入3000萬元、成交額7億元人民幣,首次晉身淘寶「淘布斯榜單」首位。從此薇婭「直播女皇」之名不逕而走,而經她賣出的貨,早已不限於服裝,上至名車和房產,下至一把雞毛掃,只要是「淘寶一姐」帶的貨,即便不賣個滿堂紅,也是一種噱頭了。

    (按:如果上網搜索,會找出大量和薇婭帶貨有關的統計數字,和香港的市場比較,那些都是天文數字了。但一來兩地市場大小太懸殊,二來我無法查證這些天文數字的真偽,所以本文盡量少提數字。)

    薇婭得以在內地新經濟市場這麼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自然有其與眾不同之處,她也付出不小的代價。她給我留下第一個深刻印像的,是她的聲線。薇婭的聲音比一般女性低沉,但十分嘹亮,中氣很足。她說自從開始直播後,聲音就逐漸沙啞起來,但這反而成為她的特色,我覺得有種霸氣、爽快的感覺,很配她的形像。此外薇婭過的也是非人生活:每晚直播到凌晨一時,然後開始選品,直到早上六七點回家才吃早點、睡覺,至下午三四點起床,又開始新的一天。她日復日過著緊湊的生活,幾乎從不休假,還自言雖然日夜顛倒,「但很規律」。唯一遺憾,是實在抽不出時間陪現年九歲的女兒。

    主持人樊登問道,別人都說你忙得連女兒都沒時間陪,賺這麼多錢幹嗎?薇婭卻道,她實在熱愛自己的工作、工作帶來的挑戰和成就,和「很怕喪失任何一個給你的機會」,即便擁有更多錢,她仍會過和現在一樣的生活,仍然會不休地拼搏。我感覺薇婭是個典型的創業者,使命感很強,而且不斷在尋找突破,在市場或她本身未遇上發展瓶頸之前,根本不會放慢腳步。

    一般漂亮的女孩子,能當個模特兒拍拍照賺錢就很不錯了,但薇婭的潛質遠不至此,她有更大的版圖要開發,而她恰巧碰上了內地新經濟起飛的時機,時勢配合心態,哪個創業者不渴望有這樣的機會?

    延伸閱讀:略看了一些有關薇婭的訪問,除文中提及的「樊登讀書」外,我覺得這個也做得挺好。主持人專業、不喧賓奪主,製作也佳,比「內容農場」的水平好多了。

    相關舊文:《Girlboss》創業煲劇指南之Girlboss

    ***

    本文精簡版一分為二,3月26日及4月9日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宣佈】因我與《晴報》的合約關係,即日起《立場新聞》將不再轉載我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的文章加長版。朋友們如果想看專欄文章的完整版,請回到本網頁。

    《立場》網上流量高,也定期在其臉書專頁發佈我的博客文章,是我接觸讀者的好渠道。可惜魚與熊掌不能再兼得了。

    今天我剛完成一篇新的專欄文章,關於一位在內地幾乎無人不曉的「帶貨女王」。她的故事、故事所折射出內地互聯網市場之大、競爭之激烈,遠超想像(我不上淘寶,更沒看過淘寶直播,所以在這方面是井底之蛙)。全文長逾2000多字,將分成上下兩集獨家在《晴報》上刊載,不過中間隔了一個復活節假期,為方便大家閱讀,我會在全文見報後(即4月9日),一口氣在本網頁上刊登「合併加長版」。到時再見了。

    多年來以文會友,即使少了一個平台,相信我們的感情不變。謝謝大家一直相伴。

  • 搶人才

    一位正在招聘的科技公司老闆慨嘆,已收到逾100封求職信,但一個合心意的營銷人員(marketing executive)都招不到,頗感泄氣:

    「以前我們中小企還能用彈性上班時間之類的招數吸引人才,可是現在許多大企業都使出這招,我們這些小公司還能有什麼吸引力呢?怎麼招到合心意的人才啊?」

    我反問道:「為什麼你想向大公司競爭人才?」

    他大概沒料到會被這樣反問,因為各出奇謀搶人才是正常的商業行為嘛。但我看法不同:我認為小公司需要的人才,和大企業需要的根本是兩類人,所以小公司毋須向大企業挖角,或瞄準對方欲吸引的人才來競爭,否則反而容易產生錯配。

    上月我寫了一篇文章「阿姐駕到」,講一間成長中的生物科技公司,招覽了一位來自大企業的高層加盟,對方履歷無懈可擊,是董事局心目中的完美人才。豈知阿姐處事講究排場、面子、程序,作風與小公司重視效率、靈活、不怕蝕底的文化完全不相容,結果雙方很快不歡而散。

    在上述情景中,阿姐似乎是「錯」的一方,但想深一層,真能怪她嗎?自她踏入職場開始,所接觸的人、事、機構,都是如此作風,阿姐只是貫徹她一向的行為而已。可能在阿姐眼中,成長中的小公司做事不依程序、分工不清、補償又不足,那才不像話。阿姐與小公司,雙方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正常不過。

    一般人認為,大公司出手闊綽、人工高福利好,還有清晰的晉升階梯,自然先吸引一流人才,「剩下」的次等人才,才輪到小公司挑。我認為這種想法比較幼稚,對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這樣想還可以理解,可是當一個人在社會上打滾了十年八年後,他開始理了解企業文化、了解商業社會如何運作,也逐漸形成自己的能力和風格,此際他應該開始明白,大機構並非打工仔的永恒首選。

    如果分別在小公司和大機構任職過,就會發現兩者實在不能同日而語。舉個例,在小公司如初創打工,假設你想推一個項目,只要說服老闆,或再加三數個有關的同事,大家目標一致,很快就可以把它試出來。效率、彈性、目標為本,是小公司的特色。在大機構則完全不同。假設上司指定你負責一個項目,你可能先要費一番功夫,準備一個美侖美奐的PPT,然後電郵給相關人等,並且組織一個項目小組多番開會,再向上司、上司的上司、總部的負責人等匯報…翻來覆去開會斟酌,無數電郵往來後,才有機會敲訂執行方案。程序、細節、包裝,對大機構而言,皆不可或缺。

    大學畢業後加入大機構工作的,歷練了一段時間後如果遇上瓶頸,有些或會受不了大機構官僚的作風而離開,甚至刻意挑選看來規模較小的企業,希望換個平台能有更大發揮;但更多人因為社會期望、月薪、福祉等考慮而留下來,其中不少將漸漸成為人們口中的old seafood:沒甚建樹,但深明辦公室生存之道。當然,也有一種精英,既懂職場生存之道,又長袖善舞能力超群,他們能在大機構內扶搖直上叱咤風雲,也是應有之道。只是這類人才,加入或領導小公司不一定能發揮其應有的水準,畢竟那不是他擅長的舞台。

    (相關舊文:世上再無鐵飯碗沒有收成期的一代戒掉月薪這種癮

    求職者要知自己的定位,是大機構、中小企或創業才適合自己;一間公司也一樣。中小企應該有中小企的樣子、發揮中小企的長處、吸引能在中小企表現出色的人才。如果明明是小公司卻搬出大機構那套東施效顰,即使吸引了心目中的人才,也可能令對方產生錯誤的期望,做下去才發現格格不入,最終雙方都不快。

    圖文不符:挑了來自美劇《Suits》的劇照以配此文。Suits的場景設在大都會紐約,個個律師行職員上班都西裝畢挺、衣冠楚楚。偏偏深得主角Harvey歡心的叻仔新人Mike並非主流精英,老想鋤強扶弱服務社會。職場上,二人再惺惺相惜最終也會分道揚鑣。圖中兩位並非Harvey或Mike,而是配角Louise和Katrina,挑這張純綷因為感覺似見工而已。

    ***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