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家和上班族的分別

    因為我平日另有正職,所以一般都在星期天提早寫好周五見報的稿子給編輯,以免耽誤。這個星期卻出現例外,因為我忙於籌辦一個和初創有關的活動,周末、周日都在加班,直到活動在周二圓滿結束,次天才匆匆重投寫作,望能準時交稿。

    提到周末加班,相信很多上班族也有同樣的經驗,沒什麼值得值得炫燿。但周末加班加得心甘情願、加得毫無怨言、甚至加得興緻勃勃的,那除了是自己當老闆的人,恐怕絕無僅有了(黃子華的名言是,「『我好鐘意返工啊!』你話唔係鬼上身點講得出」)。大概這就是創業者和上班族的分別吧。下面寫幾句和這個活動有關的企業家,他們都有和我一樣的共通點。

    (相關舊文:戒掉月薪這種癮

    活動是和中大的研究及知識轉移處(ORKTS)合辦的,我負責籌劃活動與邀請分享嘉賓,中大方面則挑選他們培育的初創團隊,利用這機會來增加初創隊伍的曝光率,及幫助他們招聘。因為年輕初創寂寂無名,要吸引合適的人才並不容易。

    (相關內容:我在FB專頁上的簡介Hong Kong Startups Career Day活動的中大負責人在LinkedIn上的分享

    三位分享嘉賓中,以「彌明生活百貨」的創辦人兼CEO袁彌明知名度較高。我介紹她時打趣道,公眾對袁小姐的印像,端視你常看的是娛樂版、政治版抑或財經版。我打一開始認識袁就覺得她是個生意人,而且是非常精明那種,又深諳產品包裝之道。像她公司賣的一個產品,產地是日本,但原來研發百分百來自香港!這群優秀的科學家落戶科學園,研究成果亮麗,卻欠營銷,袁偶然認識他們後驚為天人,經她包裝、宣傳、推廣後,產品賣個滿堂紅。

    這次來中大擔任分享嘉賓,袁一心二用,完成自己的部份後專心聆聽中大團隊的演示,還不時拿起手機拍攝投影片。要知道那五個中大初創團隊,基本上都是「科學家」,投影片全是密密麻麻的字和圖,對一般人來說,原理不大容易搞得明白,但外行人袁彌明卻聽得津津有味,而且心裏已在盤算如何發掘合作機會了。這就是企業家和上班族的分別。

    (相關舊文:女創業家速寫

    再說另一位分享嘉賓蕭銘漢(David Siu),三位講者中以他對公眾而言最陌生,但我預期他的知名度即將有所提升,因為他已引起當天出席傳媒的興趣,馬上另約時間作訪問了。蕭是來自大公司的行政人員,創業前最後一份工作是在蘋果的香港旗艦店擔任總經理,管理上千人的團隊。

    蕭脫離大機構後當起「管理教練」來,客戶以初創CEO為主。話說企業家由零開始,在公司進入成長期後,他忽然由管理數個人,驟增至數十人甚至數百人,對很多人來說,這道門檻並不容易跨過,不少創業者吃過苦後索性另覓人才專作管理。但誰又安心把自己好不容易經營起來的業務假手於人呢?蕭便能在此時派上用場,他可以手把手把自己的管理經驗傾囊相授。蕭為自己熱愛做的事脫離高薪厚職,這就是企業家和上班族的分別。

    (相關舊文:阿姐駕到David在LinkedIn上的分享

    最後談一談我的老友蕭叔叔,也是是次活動的第三位講者。對廿來卅歲、愛上社交平台Facebook和IG的人來說,蕭是無人不識的人物,又廣受愛戴。他有典型的藝術家脾氣,很有才華,但作息沒規律、生活也不紀律。興之所至時,他會放下手上一切工作,從港島溜到流浮山食海鮮;他也愛上eBay尋寶,買下一大堆看來華而不實的小東西,堆滿一間偌大的書房,自己看著高興。

    港大法律系畢業後,他深明以自己不拘小節的脾氣,怎麼當個合格的律師啊?索性專注發展其英式英語天地。他形容為人十分nerdy(書呆子),只是「有些nerdy的人喜歡巴士,我卻喜歡英文」。他熱愛英文到一個程度,是他苦練英語時,煲劇也在練,甚至把想學的台詞重覆唸上百次,直到發音、口音、語調等已臻完美才罷休。把興趣變成事業,這就是企業家和上班族的分別。

    (相關舊文:無人不識蕭叔叔

    ***

    相關報道:Fortune Insight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淘寶直播女皇薇婭

    我不上淘寶,從未看過一場淘寶直播,對在內地發生的潮流事物幾近一無所知。最近偶而聆聽「樊登讀書」介紹新書《薇婭:人生是用來改變的》,受訪者兼作者「薇婭」接受主持人提問,我才第一次聽說這位號稱在內地無人不曉的「淘寶一姐」;據講她一個人的「帶貨」銷售額,抵得上上海一家頂級的百貨公司。我在不知不覺間把訪問聽完,一方面被她本身的故事吸引,另一方面也通過她的個人經歷,感受到內地互聯網產業市場之大、競爭之劇、速度之快。不想坐井觀天,且看看別人怎麼駕馭驚濤駭浪,攀上尖峰。

    (相關舊文:樊登讀書

    薇婭的傳奇在2001年展開,那年她是只有15歲的少女「黃薇」。黃薇因父母離異,自小隨外婆長大,外婆離世後,她頓感無依無靠,索性一個人從老家安徽到北京闖天下。薇婭在書裏形容,「北京最不缺野心勃勃的年輕人」。

    她的發跡,由北京動物園站的服裝批發市場開始。那時薇婭擔任一家服裝店的「穿版」,每天必須清晨六點化好粧準時抵達,然後展開忙個不休的「穿戴」生涯直到晌午11點,月薪1800元。她形容那那份「人型衣架」的工作十分吃苦,每天半夜三四點就要起床,從一開始工作就不能坐下來,而且穿換的衣服還必然和當時的天氣錯開,即夏天穿冬天的衣服、冬天穿夏天的衣服。當時的批發市場是露天的,在北京寒風澟烈下只穿薄薄的衣衫,滋味可想而知。

    薇婭事業上第一個里程碑在2003年、「非典」(即「沙士」)之後發生。因為疫後租金便宜,她和後來的丈夫董海峰得以用較低的門檻創業,二人合伙在動物園對面開了一家服裝店,生意做得不錯。後來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物流受阻,她倆決定結束北京的生意,遷往西安繼續開店,且連開多間,生意也一直很好。期間薇婭的人生曾經岔開了一段,參加一個選秀比賽並奪冠,還當了一陣子歌手,可惜發展並不如意。

    創業的轉捩點發生在幾年後一個平凡的購物日。據薇婭回憶,當時一位顧客連試多套衣服後都不買,還當著她的面在淘寶上搜同款的服式,然後網購!那刻薇婭驚覺顧客的購物習慣正在發生劇變,她自己不也愛上淘寶嗎?於是在2012年,她和丈夫決定再次連根拔起,結束全部實體店,遷往廣州,在當地組織團隊,於天貓平台營運網店。

    薇婭首次從實體店走到網店,曾經交過不菲的學費。最經典的一役是在2014年,店裏某款衣物在「雙十一」購物節上大賣,但下單量超出工廠負苛、無法準時出貨,他們只好按章賠款。薇婭自稱之前開店賺到的錢「全賠進去」,維基百科的資料則指他們得賣掉廣州的兩套房子來填補公司的虧損。薇婭從此學了乖,嚴格按照自己的產能來銷貨,量力而為,先保證不虧本再說。

    好運仍然找上門,那是2016年,淘寶開始推廣直播,到處找「先投部隊」試水溫。薇婭當時經營的網店已晉身「淘寶500強」,成績相當不錯了,她還因外型亮麗,接下不少模特工作,為其他店子拍硬照,成為「淘女郎」,小有知名度。薇婭道,當時沒什麼模特兒願意做直播,因為收不到錢,而且還要費勁做推介,似乎不划算。但薇婭覺得自己有店有貨,直播不是純綷的模特工作,但試無妨,結果因為這樣一個小小的嘗試,薇婭不但因此聲名鵲起、迎來事業高峰,還可以說把中國互聯網新經濟的威力,形像化地展示出來。

    據網上資料所載,她晉身「淘寶帶貨主播」後才四個月,促成的成交額已達一億元人民幣。兩年後即2018年,薇婭以收入3000萬元、成交額7億元人民幣,首次晉身淘寶「淘布斯榜單」首位。從此薇婭「直播女皇」之名不逕而走,而經她賣出的貨,早已不限於服裝,上至名車和房產,下至一把雞毛掃,只要是「淘寶一姐」帶的貨,即便不賣個滿堂紅,也是一種噱頭了。

    (按:如果上網搜索,會找出大量和薇婭帶貨有關的統計數字,和香港的市場比較,那些都是天文數字了。但一來兩地市場大小太懸殊,二來我無法查證這些天文數字的真偽,所以本文盡量少提數字。)

    薇婭得以在內地新經濟市場這麼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自然有其與眾不同之處,她也付出不小的代價。她給我留下第一個深刻印像的,是她的聲線。薇婭的聲音比一般女性低沉,但十分嘹亮,中氣很足。她說自從開始直播後,聲音就逐漸沙啞起來,但這反而成為她的特色,我覺得有種霸氣、爽快的感覺,很配她的形像。此外薇婭過的也是非人生活:每晚直播到凌晨一時,然後開始選品,直到早上六七點回家才吃早點、睡覺,至下午三四點起床,又開始新的一天。她日復日過著緊湊的生活,幾乎從不休假,還自言雖然日夜顛倒,「但很規律」。唯一遺憾,是實在抽不出時間陪現年九歲的女兒。

    主持人樊登問道,別人都說你忙得連女兒都沒時間陪,賺這麼多錢幹嗎?薇婭卻道,她實在熱愛自己的工作、工作帶來的挑戰和成就,和「很怕喪失任何一個給你的機會」,即便擁有更多錢,她仍會過和現在一樣的生活,仍然會不休地拼搏。我感覺薇婭是個典型的創業者,使命感很強,而且不斷在尋找突破,在市場或她本身未遇上發展瓶頸之前,根本不會放慢腳步。

    一般漂亮的女孩子,能當個模特兒拍拍照賺錢就很不錯了,但薇婭的潛質遠不至此,她有更大的版圖要開發,而她恰巧碰上了內地新經濟起飛的時機,時勢配合心態,哪個創業者不渴望有這樣的機會?

    延伸閱讀:略看了一些有關薇婭的訪問,除文中提及的「樊登讀書」外,我覺得這個也做得挺好。主持人專業、不喧賓奪主,製作也佳,比「內容農場」的水平好多了。

    相關舊文:《Girlboss》創業煲劇指南之Girlboss

    ***

    本文精簡版一分為二,3月26日及4月9日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宣佈】因我與《晴報》的合約關係,即日起《立場新聞》將不再轉載我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的文章加長版。朋友們如果想看專欄文章的完整版,請回到本網頁。

    《立場》網上流量高,也定期在其臉書專頁發佈我的博客文章,是我接觸讀者的好渠道。可惜魚與熊掌不能再兼得了。

    今天我剛完成一篇新的專欄文章,關於一位在內地幾乎無人不曉的「帶貨女王」。她的故事、故事所折射出內地互聯網市場之大、競爭之激烈,遠超想像(我不上淘寶,更沒看過淘寶直播,所以在這方面是井底之蛙)。全文長逾2000多字,將分成上下兩集獨家在《晴報》上刊載,不過中間隔了一個復活節假期,為方便大家閱讀,我會在全文見報後(即4月9日),一口氣在本網頁上刊登「合併加長版」。到時再見了。

    多年來以文會友,即使少了一個平台,相信我們的感情不變。謝謝大家一直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