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常之路

    本周起香港終於實行入境「0+3」檢疫安排,展開與國際通關之路,要回覆疫前的全面自由出入境,相信也指日可待。被疫症折騰整整三年,我們終可開始復常了。

    但說到「復常」,恐怕有些常態早已被改頭換面。疫症為生活和工作帶來的一些「新常態」,相信以後仍將長伴我們:

    一,網上活動

    Zoom會議和虛擬活動是因應社交距離措施而迅速普及的產物,即使很多人不歡迎它們,但也得無奈接受。不久前我和大學商量搞個和就業有關的分享會,大學想在周末舉行,望吸引舊生回校,我建議最好在上學日的黃昏時分舉行,這樣多多少少有些學生出席,場面不致太冷清。那要上班的舊生趕不及回校怎麼辦?學校問。我說現在的觀眾已被習慣參與網上會議,所以我們也不得不從眾,讓那些想參與又不想長途跋涉的觀眾有所選擇。雖然多一重準備功夫,但這也是讓主辦方兩全其美的做法,既有現場交流的氣氛,也能擴大觀眾接觸面。

    (相關舊文:疫市贏家虛擬活動的優劣

    二,遙距辦公

    對上班族而言,疫下最大的「回報」,是不必通勤工作,節省許多交通時間,又能兼顧家庭。有些企業,尤其是進取的科技公司,索性完全摒棄辦公室,讓同事全面遙距工作,成為它們的另類吸引力。雖然仍有許多企業的管理層不喜歡這種工作模式,覺得如此無法全面衡量員工表現,也妨礙團隊工作與交流,但也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或提供不時遙距辦公的選項給員工。我覺得對許多才踏足社會就能遙距工作的Z世代而言,更大的衝擊是令他們反思「朝九晚五」的意義,將來有更大機會成為斜槓或自僱,發展和上一代完全不一樣的工作模式。

    (相關舊文:不通勤不是夢聚天下兵器

    疫下同樣迅速普及的網購與外賣,相信日後也將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只不過,購物與外出用餐的體驗難被取代,再加上寛入境檢疫後出門旅遊的人一定急增,網購與外賣平台的生意或會受挫,這些企業的復常之路可能格外顛簸。

    (相關舊文:初創的押注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名人也創業

    我把「廖碧兒」和「方力申」的名字同時鍵入Google Search,並沒有太多搜尋結果。最早的新聞發生在2006年,他們都出現在電視節目《美女廚房》中,方力申是主持,廖碧兒任參加者;較近期一點的則有上月的新聞,二人同時出席一位藝術家的書法展覽。其他可謂絕無僅有了。沒想到就在這篇文章見報的當天,他倆將難得地同台亮相,並且用名人以外的身份:創業者

    貿發局(HKTDC)一連三天舉行「創業日」,方力申和廖碧兒都躋身其中,是第三天一個對談節目的參與者,題為「名人創業家 – 踏上成功路」,由我擔任主持。我對娛樂新聞所知有限,若不是主辦單位的邀請,渾然不知兩位名人原來都創辦了自己的企業,一位是酒商,另一位開辦游泳學校。我臨急抱佛就二人的背景做了一點資料搜集,發現他倆除了同時身為名人和創業者外,還另有一些共通之處。

    首先二人年紀相仿,出道的時間也差不多。廖碧兒1979年1月出生,2000年當上溫哥華華裔小姐冠軍,2001年回港參選國際華裔小姐奪魁,同年加入成為無線電視藝員,晉身娛樂圈。她在加拿大出生與長大,中文並非第一語言,但這些年來在港發展,已練就十分流利的廣東話。方力申比她小一歲左右,因祖父和父親都熱愛游泳,從小就被發掘出游泳天份,曾代表香港參加2000年悉尼奧運,並在200米背泳及400米混合泳中打破香港紀錄,其中混合泳的紀錄值到2021年才被16歲小將衛恆恩(Peter Whittington)打破。他2001年加入娛樂圈、2004年於港大商學院畢業。

    毫無疑問,廖、方二人都有天份、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取勝、而且成名得早。

    此外,他們都從興趣中打下創業的基礎。方力申無論泳術或「飛魚」形像均深入民心,他2018年開辦泳術學校Hong Kong Swimming Academy可謂完全符合founder-market fit的教科書定義:”Founder/market fit means the founders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market they are entering, and are people who “personify their product, business and ultimately their company.””但方力申創業並非如他游泳般「贏在起跑線」,因為他碰上的時機不對,先是社會運動,再來是疫情衝擊,苦撐了三年才收支平衡,箇中壓力可想而知。

    至於廖碧兒,據說是入行後才發掘出品酒的興趣來的。她2008年在著名的葡萄酒產區加州Napa Valley找到一塊酒地投資,開始生產以自家品牌Bellavizio命名的葡萄酒,後來再創立網購平台Wine Maven,本身還考獲國際品酒認證Level 3資格,對品酒、釀酒的學問,一點也不馬虎。

    (相關舊文:何詩蓓的成功方程式

    我雖接觸過許多創業者,但很少和擁名人身份的打交道。難得貿發局找到的廖、方二人均具非常鮮明的形像,除關於創業的一般問題外,我還想有針對性地與他們談兩個話題:

    一是運動員創業。「魔術手」Magic Johnson、Michael Jordan、LeBron James等,都曾是頂尖世界級運動員,繼而轉型當上企業家。優秀的運動員和企業家是不是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

    (相關舊文:奧運精英給初創的啟示

    二是女明星創業。大部份有關廖碧兒的新聞,都是有關她感情生活的八卦。女性創業已背負不少標籤了,何況是漂亮的女明星。她如何應對別人對她創業熱誠和能力的質疑?

    (相關舊文:女人創業難女人創業 先苦後甜女創業家逆轉勝

    你們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大概正為此次對談作最後準備。活動是線上舉行的,如果來得及的話,歡迎報名參加;要不,如果和兩位嘉賓聊天後有好聽的故事,改天再寫專欄和大家分享。

    附:對談全紀錄(YouTube)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小火花

    持續近兩年的疫情為生活帶來許多衝擊,其中最令我受不了的是「社交距離」。

    在防範疫情蔓延上,保持社交距離證實是一項有效的措施。但硬生生截斷面對面的交流,試圖以網上會議取而代之,卻違反人們愛好相見的天性。線上會議即使能滿足一些商務功能,但無法製造計劃以外的化學作用、一種只有通過見面才會隨機形成的火花。難怪疫情發生之前,我們每天都有數不清的研討會、交流會、午餐會、茶敘、酒會、晚宴⋯⋯在發生,千百年來這些社交場合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滋潤了無數人際關係。

    經濟活動雖已大致復常,但許多被逼暫停的商務活動卻已變得面目全非。所以我決定從自己開始作出一點改變,為身邊的朋友製造一些「火花」。

    (相關舊文:虛擬活動的優劣

    我本來是個傳媒人,由財經報章的評論版走進一日千里的科網初創世界,正是因為一連串無法事先計算的巧合。剛剛踏進科網世界之初,我有幾個甚要好的朋友,他們都是創業者,做一些只有自己相信、而大部份外人不知就裏的事。那時數碼港科學園的創業氛圍不如今天、政府沒有培育初創的政策、市場更沒有多少風險投資者,一切全憑自己努力打拼。我雖然不是創業者,但意外地卻和他們十分投契(相信任何AI大數據都無法預測到這點),我們經常碰面、東拉西扯、談天說地,更因為這些第一身接觸,促成我寫了一系列關於他們的文章見報,和出版了一本叫《科網六子蕩寇誌》的書,把他們的故事帶到科網圈子以外。

    後來我到科技界的商會工作,更名正言順地以各種比賽、交流、研討會和下午茶的名義,為創業者互相介紹,搓合各種關係。人們以為我「好心」幫他們,那真是捉錯用神;我在和他們交流、聊天甚至辯論中,得到許多啟發。我看過的許多好書和文章,都是因為在對話中被提及而引起閱讀興趣的;深入有趣的對話也提供了不少寫作材料。我從這些知識的交流中得到很大的滿足感。

    可惜「社交距離」中止了這一切。雖然我們一度藉Clubhouse平台聚過幾次,但效果完全不是那回事,結果無以為繼。最近我和一些朋友談到想重新「搞局」,每次只三五人,尤其把互不認識、來自不同背景但卻有可能投契的介紹給對方,看看有什麼火花,他們十分支持!其中一位創業者告訴我,他曾被拉到一個不公開的小圈子中,成員全都是在亞太區做出一定成績的科技創業者,藉此平台䟗礪學習,沒想到那個小圈子由一個鬆散的臉書群組,經過十年時間,居然發展成一個投資機構,產生不少成功融資。這就是人際關係那無法預測的火花產生了作用。

    很高興世上有人和我持相近的想法,還做得如此成功,可堪借鏡。我希望拉攏的不止創業者,還有投資者和傳媒人,估計背景不同,話題更廣。執筆之時,已經約了三組朋友,除創業者外,還有音樂人、大機構的高管、雜誌的執編等,不知會產生怎樣的火花?對初創而言,多交朋友、互相學習與鞭策、製造隨機發生的小火花…助人也自助。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