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鳥再談加密幣

    如果要簡單地總結剛過去的2020年,我會用三個詞𢑥:COVID-19、特朗普、比特幣。三者中誰比誰更瘋狂、更顛覆,大概沒人說得清。前兩者我在去年的文章裏都有提及過,今天就淺談一下比特幣吧。聲明一下哦,我既不是投資者,也非技術人,以下是門外漢寫給門外漢的一點分享。

    (相關舊文:菜鳥初涉加密幣

    即使對比特幣毫無認識的,大概也知道它在去年年終前一舉突破其2017年的歷史高位$19800美元,此後升勢幾乎未止(執筆時曾突破$41000美元),價格在全年內暴增三倍,成為世上最炙手可熱的資產之一。

    比特幣是世上第一種利用區塊鏈技術產生的加密貨幣(現在也被稱為「數字資產」),全面去中心化的管理和恒定的供應上限(2100萬個),使它成為加密幣之王:全球加密幣交易的總市值去年曾穿過10000億美元門檻,而比特幣佔其中近七成。

    坊間有大量關於比特幣本輪升浪的分析,以下是大致的共識,門外漢也不妨稍作了解:

    1. 寬鬆貨幣政策:全球央行以前所未見的力度加大貨幣供應,以抗衡疫症對經濟的巨大衝擊。在法定貨幣水浸的同時,比特幣則迎來第三次供應減半,令不少人開始購買比特幣作資產對沖。
    2. 入場更方便:網上經濟活動因疫症而蓬勃,間接帶動加密幣更普及。去年十月,擁大量用戶的PayPal正式啟動比特幣的買賣和交易功能,這是個里程碑,便利更多散戶進場。
    3. 機構投資者的參與:而對本輪升浪貢獻最大的,則非機構投資者的參與莫屬了。比特幣在2017年大升時,許多機構投資者對此新鮮事物抱懷疑態度,但經過幾年的沉澱後,市場漸對比特幣產生信心。去年就有不少「百年老號」的基金或機構投資者進場,並發行比特幣相關產品。在「怕執輸」(FOMO, Fear of missing out)心態的帶動下,市場對比特幣的需求持續走強。

    (相關舊文:銀行的恐懼自己的錢自己融)

    我身處的創科圈子中,不少人多年前已是比特幣的信眾,挖礦有之、投資有之,耳濡目染下,我也克服了自己對科技的恐懼,學習接觸這新鮮事。兩年前寫下「菜鳥初涉加密幣」一文,記述擁有第一種加密貨幣LikeCoin的心路歷程;去年再邁進一小步,把部份LikeCoin在交易所上轉換成比特幣和以太幣,一舉擁有兩種世上流通量最廣的加密幣,感覺如幼稚園畢業晉升小學。本來這只是給自己的「功課」,用來學習交易所的運作,豈知因去年比特幣價格大升,我竟糊裏糊塗搭上了順風車,手上那丁點比特幣令我嚐到甜頭。

    把此事寫出來絕無吹噓之意,也不構成投資建議,純綷分享初涉加密幣交易的個人經驗,響應LikeCoin創辦人高建提倡的「人文為體,科技為用」。比特幣大升令許多無投資比特幣經驗的人想入市分一杯𡙡,但又對此一無所知擔心「輸身家」。高建為此提供了一個建議:如果長線相信比特幣的價值,不妨每天作定額購買,對散戶而言這是簡單有效的策略,即使「今天買、明天跌」,也不必承受龐大的心理壓力。

    (相關舊文:《區塊鏈社會學》

    在投資方面我是個保守的人,之所以沾手比特幣這種價格波幅甚大的資產,心態上是出於學習,多於想致富(若恰巧一朝發達的話倒也不抗拒哈哈)。如果你和我一樣,身為門外漢但又想進場,除利用這機會加緊學習有關比特幣的知識外,記住股神巴菲特的名言:「別人貪婪我恐懼」,我認為此乃這時勢最值錢的一句話。

    ***

    本文精簡版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高IQ=高成就?

    美劇《Billions》的最新一季近月在Netflix上架,我終於趁假期「煲」了個痛快。有一段無關痛癢的情節挺好笑:

    (相關舊文:創業煲劇指南煲劇學創業

    主角Bobby Axelrod旗下的基金公司Axe Capital曾被監管機構盯上後,為減少麻煩,不惜從證監挖角,請了個高層回來專責合規(compliance)。這高層叫Spyros,在劇集裏擔當被取笑的諧角。

    這集劇情提到,Spyros一直以「門薩」會員(Mensa International)自居,卻被拆穿是個冒牌貨,他不甘當眾受辱,決定參加測試以取得正式會員資格。門薩學會的唯一入會門檻,是要證明智商為人口中最高的百分之二,即IQ約為130或以上,只要通過門薩的網上測試就可以了。Spyros在參加測試前要同事們考他,可是人家提一個問題出來,他還在考量,旁觀的交易員或分析員已不假思索講出答案,令他很沒趣。這段情節對劇本的推進作用不大,但令觀眾看得很過癮。

    要成為門薩會員是否很難?著名股評人David Webb以才智見稱,他就擔任過香港門薩的主席;我有幾位聰明過人的朋友,年少時以玩票性質「不小心」入了會,其中一個還曾帶我參加過門薩的活動,是個知識型聚會。要通過智商測試聽起來好像不容易,但對成功入會的人來說,卻又簡單得不得了(一如劇中那些如條件反射般懂答題的交易員們)。一言蔽之,純綷考天才。

    門薩以「智商為人口中最高的百分之二」為入會門檻,這條件本身就帶有稀缺性,所以成為會員有其罕見的一面,這是毋須爭辯的客觀事實。但值得細想的是,高IQ對於在社會鑽營的芸芸眾生來說,究竟有多重要?值得以此身份自居嗎?

    我唸大學時副修心理學,曾對「資優」這題材很感興趣,那年學期結束前,大學剛巧在為一個資優生夏令營“Programs for the Gifted and Talented”招收導師,我覺得正合心意,就申請參加了。夏令營為期一週,參加者年齡為11-12歲,都是先由學校舉薦、再通過大學測試的少年。我負責的那組有十來人,女生稍多,男生佔三分一。我不肯定他們的智商是否都達到門薩的標準,但至少全被該計劃評為「資優」。

    這批「天才兒童」大部份來自中產家庭,當中有些比較基層,有些家裏條件稍為優渥;他們的性格很不一樣,有的比較慢熱、害羞,有的十分主動、好強;更不同的是他們的愛好,並非一面倒都愛數學和推理,有些是游泳健將、有些好畫畫、有些語言能力很高、有些愛音樂和舞蹈…他們的複雜和多樣化頗令我意外。

    無疑這些少年們都有些所謂「高智商」的共通點,如反應快、愛思考、記性好等,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這些,而是他們的熱情、專注、好奇。在那幾天的朝夕共處裏,我發現這些孩子們不論上課、活動或玩遊戲,都全神貫注,絕不馬虎敷衍;若碰巧遇上的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更顯熱情洋溢,興緻勃勃;還有就是他們對新鮮事物表現出的濃厚好奇心,不斷發掘趣事。我不知熱情、專注、好奇是不是隨「高智商」「附送」的「套餐」,但我甚少在其他組織裏,見到這種強度的熱情、專注和好奇。

    晃眼多年過去,那短短一週的相處,造就了一段段長久的友誼,我與他們至今仍間有聯絡。那十來個孩子今天已長大成人,有些還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們按能力和興趣,如今在各行各業發展:做研究、當醫生、從事金融、法律、教育、紀律部隊的都有,不敢說是否皆有成就,至少他們都站穩自己的崗位。

    我想這些年來,在離開學校和家庭的溫室後,他們必也從工作上經歷過失敗、挫折、沮喪、迷失(資優生遇上挫折和迷失的機會,可能比常人還高)…助他們在人生路上克服一關又一關的,是不是高智商?我覺得機會很微。即使是他們的熱情、專注、好奇,恐怕也只能錦上添花。我相信每個最終卓有成就的人,無論是創業或打工,不是靠在順境時能走多遠,而是靠在逆境時如何總結經驗和累積實力,然後把握適當的時機再嘗試。而大部份逆境自強的能力,不是隨「高智商」「附送」的,而是從人生經歷中點滴累積的,這些能力更為罕見、更靠後天努力、更值得尊重。在漫漫人生路上要有所成就,高智商的作用似乎和門薩的入會要求的一樣,只是門檻而已。

    順便劇透一下:Spyros最終成功入會門薩,還在辦公室裏洋洋得意展示其成就,殊不知這全是那群天才交易員在背後使了詐,為他答題目所致。高智商與否,Spyros在公司裏作為「笑柄」的角色絲毫無損。

    ***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企業家富蘭克林傳奇

    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鬧得沸沸揚揚,引起我對美國歷史的興趣。剛好手上有本名作家Walter Isaacson寫的美國開國元勛富蘭克林傳記《Benjamin Franklin: An American Life》,一讀便愛上。全書我暫時只完成三分一,讀到富蘭克林剛剛結束商人生涯、展開外交事業,人生最傳奇的一章還在後頭。不如讓我先從「創業」的角度,講一講他前半生的故事。

    富蘭克林生於1706年的麻省,父母都是美國最早期的新移民。他從小就是個八面玲瓏、好奇心旺盛的孩子,才12歲就到哥哥的印刷店當學徒,後來哥哥創立了美國第一份「非建制」報章,年少的富蘭克林也因此進入傳媒與出版界。

    他天生就是吃這口飯的人。為免引起哥哥的妒忌與不快,少年富蘭克林曾以不同的筆名在哥哥名下的報章投稿,練就幽默活潑的文風。22歲那年他自立門戶搞印刷,不久還創立了自己的報刊。富蘭克林把自己作為健筆的文思敏捷、和精明實際的商人性格結合得天衣無縫(想像一個施永青加陶傑的混合體),每次打筆仗,都把旗下報章的銷量推高。他還懂謀略,當時其所在地區有三份報紙,他先利用最強大那份把實力最薄弱的對手消滅掉,並暗中培養自己的實力。

    富蘭克林將自己對世情的觀察入微和豐富幽默感,淋漓盡致地發揮在旗下出版物Poor Richard’s Almanac(《窮查理年鑑》)上,那刊物銷量奇佳,成為他致富的關鍵之一。42歲那年,富蘭克林決定退休,發展其他興趣。他把財務安排得頭頭是道,將生意交給副手經營之餘,自己在往後的十八年,每年分享業務利潤的一半(相當於每年約650英鎊;當時一名文員的年薪約25英鎊),足以過上十分優渥的生活。若生於今天,富蘭克林絕對有條件成為「如何創業發達」的KOL,並透過經營Patreon或YouTube頻道賺取零用。

    扯遠了。讀到這裏,我認為富蘭克林前半生的成功,既有性格使然,亦得到大環境的造就。富蘭克林是個天生的外交好手,很容易結交朋友(當然也很容易得罪人,尤其是權貴,他反叛,也有點文人的恃才傲物),所以他創業之餘也喜歡搞一些會社和參加公職,這一方面讓他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一些和他背景相近的年輕企業家、學者、文化人之類,另一方面,也令他透過公職沾到一點業務上的便利。傳記作者Walter Isaacson形容,富蘭克林一直都很懂利用公職身份做生意,當然他在公與私之間拿揑得很準確,不致於徇私瀆職。說到這裏順帶一提,Walter Isaacson作為名家當之無愧,他不但把富蘭克林的性格寫得活靈活現,也把那個年代人們生活的面貌描繪得栩栩如生。

    更重要的是,富蘭克林創業的年代,正值美國中產階級開始形成,人們有餘暇與餘錢,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更豐富的精神食糧,所以他的文章和出版物不愁沒有捧場客。在那個年代,有讀者就有好銷量、有銷量就能賺錢,與今天傳媒的經營環境不能同日而語。

    寫到這裏,富蘭克林人生最轟轟烈烈的一章尚未展開。他摘下商人帽子後,趕上美國立國這一歷史性的超級巨浪,過去做生意累積的智慧、人脈、實力,藉這波巨浪將他推到人生尖峰。此章我們以後有機會再寫。

    書介:《班傑明.富蘭克林》:美國心靈的原型

    ***

    本文精簡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率先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