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失去銀行戶口

    特首林鄭月娥和已宣佈流亡的民主黨立法會議員許智峯,兩位南轅北轍的政治人物,不知會否因一個遭遇而同病相憐:失去銀行戶口。

    林鄭月娥今年8月遭美國制裁後,無法繼續使用銀行服務,每月要用現金出糧(她月薪約39萬元),生活上也有諸多不便。許智峯倉卒間決定棄保潛逃,結果被警方凍結他和家人的部份銀行戶口,有85萬元無法動用。我們以為擁有銀行戶口就像擁有身份證般理所當然,原來現實並非如此。

    記得我的第一個銀行戶口,是小時候不知參加什麼比賽贏得的禮物:奬金打在戶口上,從此我擁有了自己的銀行存摺(理所當然是獅子銀行,那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嘛)。到大學畢業出來工作,交給人事部的第一份表格,必然填上銀行戶口資料,每月才能成功出糧(還記得當日人事部經理循循善誘:如果用的戶口和公司的屬同一間銀行,出糧的日子就能同步,否則還得再等一天)。

    我想大部份香港人對銀行戶口的體驗,與我的大同小異,而且覺得林鄭或許的情況,不大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實情是,全世界至少有17億成年人沒有銀行戶口。隨監管機構對銀行的監管越趨嚴苛,哪怕是普通人,開設銀行戶口也將越來越困難。如何是好?

    我有不少初創朋友,很早就開始使用加密貨幣和錢包,擺脫對銀行的依賴。以全球交易量最高的加密貨幣之一、「以太幣」Ether為例,「以太坊」Ethereum在自己官方網頁的簡介上,開宗明義第一項,就表明以太坊是為所有人而設的銀行(Banking for everyone),即使是那沒有銀行戶口的17億人,只要能上網,就可以在以太坊上使用傳統的銀行貸存服務。事實上,加密貨幣之所以被各國監管機構和金融界持份者視為洪水猛獸,除因真的有騙子利用它來作惡外,也因為加密貨幣對傳統銀行業有極大的顛覆性,傷害他們的利益。

    (相關舊文:銀行的恐懼

    在這種背景下,我認為普羅大眾更應該嘗試學習使用加密貨幣、開設加密貨幣錢包,不妨以極小量金錢邊學邊用,讓它像電郵或FB般,成為生活的一部份,提升自己對它的了解和觸覺,和培養分辨真偽的能力。

    我一位做初創的朋友最近移民,他事前部署的其中一步,是把一些資產轉為比特幣、存在BlockFi收取利息,然後每月把利息打到其MCO信用卡上,方便日常使用。如此這般,朋友繞過一系列繁覆的銀行手續、收費、時間,輕裝上路。如果你對這段話感到一頭霧水的話,朋友,是時候惡補一下相關知識了。

    (相關舊文:菜鳥初涉加密幣《區塊鏈社會學》

    還有另一位開設科技公司的朋友,自己身體力行不止,還親自開班授課,幫助公司的同事學習這門新事物。他邀請我參與他們其中一節內部培訓,令我眼界大開。那天已是下班時分,但廿多位年輕同事看來毫無倦意,興緻勃勃。上次課後老闆為同事們佈置了功課,今天宣佈哪位同事表現最佳可獲獎金。因為有兩位同事的功課水平都很高,老闆決定讓他們平分獎金,並給他們四個選擇:即場收取現金、收取同等金額的比特幣BTC、以太幣ETH、或穩定幣USDT。

    課上其他同事都興高采烈地參與討論,最後兩位同事中,一位決定收取USDT,另一位則選擇BTC。最方便的選擇—現金—反而乏人問津。

    初創界還有一位高重建,不止自己用、同事用、還孜孜不倦地「普渡眾生」,教普羅大眾裝電子錢包、使用加密貨幣。我是因為他的LikeCoin,才開始接觸和使用加密貨幣的。如果連我這種毫無技術背景的文青也能突破安舒區、一探加密貨幣這個新世界,相信沒有人做不到啊。

    (相關舊文:高總出市區

    這篇文章對上述林太太、許先生而言來得有點遲,但對其他林太太與許先生,希望仍用得上吧。

    ***

    本文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率先見報

  • 疫下初創兩極化

    久未聯絡的朋友難得碰面,好奇問道:疫症持續下,你所認識的初創,業務表現是否兩極化?

    的確是。我所認識的初創以從事科技業務的為主,表面上看都能受惠「疫下新常態」,但當中的輸家與贏家,卻也有天淵之別。

    (相關舊文:疫市贏家

    表現最好的,是那些「網上原生」的初創,比如做網購、線上教育、還有從事金融科技(Fintech)的。這些初創的特點是它們從一開始就以線上模式經營,全無「轉型」之痛,在「適者生存」原則下,它們是表現得最好的。

    像我認識一家做線上英語補習的,去年九月才正式營運,開業不久就遇上疫症來襲。這類初創的主要競爭對手,是那些就近住宅區的小型補習社,家長們都很習慣讓小孩一放學就到補習社去。朋友本來預計要令市場適應線上補習,得花上好一段時間,但疫症突然爆發,傳統的小型補習社根本適應不了線上模式,只能暫停營業,但以線上補習做定位的初創,卻盡得天時地利,反而增長迅速。

    朋友告訴我,他的初創每季營業額都比上一季增加百分之五十,在學校停課的那一季,增幅最勁,達百分之七十。疫症把線上教育的普及速度提升了許多,這家初創今年不但超越其預期中的增長,而且更把業務擴展到海外去。

    另一類初創從事的並非「網上原生」業務,他們的表現未必及得上前述的那麼好,卻全賴CEO夠決斷、轉型快而得以生存下來。有一家做活動籌劃的公司,業務十分傳統沒什麼科技元素,還因為「社交距離」措施令生意大受打擊。CEO眼見再這樣下去就坐以待斃了,便當機立斷大力向客戶們推廣「虛擬活動」,更不惜自掏腰包搞幾場網上展覽以作招徠。大部份傳統活動籌劃公司對承辦虛擬活動十分抗拒,因為他們既缺經驗又缺技能,只能心存僥倖,一廂情願祈求疫症早日消失;但我這位轉守為攻的朋友卻成功把公司的定位扭轉過來,憑「別人不做我做」的網上活動,總算穩住了生意。

    (相關舊文:虛擬活動的優劣轉守為攻

    網上原生的得天獨厚、轉型成功的穩住江山,這樣說來,不似零售餐飲旅遊等受疫情正面吹襲的行業,科技初創應該沒什麼輸家了吧?非也。初創的真正輸家,並非那些閉門造車彷彿不吃不喝不睡的年輕團隊—事實上他們如此節儉、嚴控開支,已經具備捱過經濟嚴冬的必要條件—最首當其衝的,是那些未有盈利、卻全靠融資追求市場份額的初創,當中有的曾被喻為明日之星、有的曾花上巨額大肆推廣。由於業務未達「自給自足」要求,一旦資金鏈斷裂、投資者勒緊荷包不再融資,這些初創只能以裁員、減薪、退租等手段精簡開支,望疫情快快過去好讓他們重新「跑數」(向投資者融資)。不過,投資者是何等精明和看風駛𢃇的人,越孤注一擲的項目,越乏人問津。

    每次經濟深度調整,都是企業冼牌的機會。待疫症過去,我們就知誰是最後贏家了。

    (相關舊文:問誰領風騷盤點FAANG最新業績

    ***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集體IQ低落症

    最近香港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大反彈,一天內錄得61宗本地確診個案(22日),政府不敢掉以輕心,迅速在同日宣佈應對措施,其中之一是為鼓勵市民進行檢測,向本地感染確診的市民提供5000元津貼

    一位初創企業家聞訊感到怒不可遏,忍不住在群組中發炮,說這不但浪費納稅人金錢、加劇政府財赤、無助抗疫,更糟糕的是,它可能為染疾提供經濟誘因,「鼓勵」一些生活逼人的市民「鋌而走險」尋求感染,以獲取5000元津貼。他認為這措施簡直愚不可及。

    朋友對高官們的批評,令我想起十年前(2009年12月底出版)看過大前研一寫的一本書叫《低IQ時代》,所講的「如果只看個人,(…)IQ的確很高,(…),但是集合許多個人成為一個團體後,IQ就明顯降低」之現象。

    大家都知道,在香港要考上政務官(AO)一點也不容易,學業成績必須非常優秀;而現任高官之中,特首林鄭月娥向有「好打得」外號、局長羅致光擁有達資優程度的智商(IQ160)…這都不算新聞了,為什麼把許多個聰明人集合起來後,沒有產生1+1大於2的效果令施政更有效,反而每每推出令人費解的政策?

    我想像高官們集體討論出「確診可獲5000元津貼」措施的背景,那就是沒有人敢逆民意主張推行強制檢測,大家就像迴避黑洞吞噬那樣,小心奕奕地不提出與之接近的做法;加上每個政策局都不想有機會孭鑊,結果在各自盤算、右支右絀下達成這個具「創意」的措施。高官們或出於好意,擔心基層若不幸染疫會手停口停,所以用5000元津貼略表心意;但能確保它不會成為基層「搵命搏」的誘因嗎?另一問題是,正在擴大的「跳舞群組」中,恰恰有不少是富人,如退休醫生之類,他們若一旦確診,便穩袋「津貼」$5000。對這種「無差別」的津貼, 不知高官們討論時可有考慮過市民觀感如何?這有助抗疫嗎?

    回到《低IQ時代》一書。在大前眼中,並不是所有官僚都會出現「集體智慧低落」的,比如新加坡就展現了非凡的集體高智慧,這歸功於其強勢的領導和優秀的教育政策(大前如此形容新加坡:「新加坡這個國家的個人能力確實不怎麼樣,但是國家的集體IQ卻是出類拔萃的。新加坡發展的模式是少數菁英在前面拉著國家往前走,國民則踏穩腳步緊跟在後頭。」)。此外,同樣為組織,私人企業尤其初創,就比官僚少出現「集體智慧低落」,因為市場競爭太激烈,組織的每個決定都必須準確、每個錯誤都必須得到及時糾正,無法容認「集體低IQ」,否則一定會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掉。

    (相關舊文:政府送你Apple Watch

    大前以十餘萬字縷述「低IQ時代」的前因後果,值得有興趣的朋友細讀。我認為本書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訊息,是他提出個人可以憑自己的力量,擺脫社會的集體智慧衰落。大前說,要令自己成為「勝利組」,必須有三大兵器:英語能力、IT知識、金融素養。而且你還得拒絕思考懶惰,並時刻保持危機感

    大前說,「即使國家衰退了,個人還是有無數的方法可以讓自己不跟着衰退。也就是說,我們不要依賴國家,要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這真符合香港人的精神。

    ***

    本文精簡版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