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歲可以創業嗎?

    吹熄生日蛋糕上的蠟燭,你在心中告訴自己,50歲了。看著家人盈盈笑臉,你覺得自己的人生過得還不錯:營營役役近30年,樓剛供完,孩子明年進大學,學費早就為他準備好,頓覺擔子一輕;身為大公司要員,在行內小有名氣,再往上爬的動力和機會或不如以前,但要穩妥地工作至退休,也不是什麼難事;這些年來謹慎理財,流動資產剛剛越過八位數字,今後的退休生活應該還有保障吧。

    此際你心裏有個小小的聲音在呼喚:創業吧。你有真材實料,何況這些年來在行內累積了不少人脈,現在連乳臭未乾的小子都跳出來創業,你為什麼不可以?你有經驗、有人脈、有點小錢…既然留在原公司也不外如是,何不放手一搏?你蠢蠢欲動,又不禁猶疑:50歲可以創業嗎?

    對此我沒有答案,但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有,他認為50歲才創業的成功率「少於千分之三」,因為絕大多數成功的經營者在廿多歲時已大膽向老闆說不、把心一橫創業去了。一個人如果已被大公司「馴養」了近30年,他根本不具備挑戰常規的條件,也不大可能創業成功。大前不贊成「50+」在「夕陽無限好」的階段創業,但若逼切想轉換跑道的,大前有更佳建議:㝷找有潛質的年輕團隊,加入成為他們的顧問。

    視乎這年輕團隊的表現,「50+」顧問可挑選其中一種角色,並貫徹下去。如果團隊畏首畏尾、墨守成規,顧問可擔任「改革者」的角色,大力鞭策和鼓勵他們;若團隊毫無章法、不斷打倒昨日的我(想像美劇《Silicon Valley》中Piped Piper那樣的團隊),那顧問就應該幫助他們建立制度,設定實是求是的目標,讓他們心悅誠服:顧問不愧是行內縱橫卅年的老手啊!

    此外,大前認為不想留在舊公司的「50+」還有另一種選擇:換一份低兩級的工作。這是針對那些繼續留下來沒有什麼上位機會、心有餘力不足的「50+」。只降一級的話,還未做到退休就有機會回到不上不下的原點;但若選擇低兩級的公司,那一些本來在頂尖公司打生打死的50+,就可以在一個競爭和壓力大大減輕的環境中遊刃有餘,既幫助小公司提升,也可贏來滿足感:大公司訓練出來的前高層果然不同凡響。

    對「50+」創業的看法,我覺得大前在「應」和「不應」之間,提供了更聰明的選擇。不論是擔任顧問或降兩級工作,50+既能找到渴求的刺激,又不致冒失去一切的風險。環顧左右,發現我身邊也有不少成功的「超齡」創業者,共通處是他們大多選擇在自己十分熟悉的行業、並以顧問或管理小公司的態度去營運,結果成為大前口中那千分之三。50歲可以創業嗎?世事畢竟沒有絕對。

    本文參考自大前研一作品《後五十歲的選擇》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破譯女俠

    我花在Netflix的時間越多,它越了解我的喜好,每每在我不注意的時候,為我挑選下一套令我著迷的劇。這次是英國2012年的劇集The Bletchley Circle。

    四個女生Susan, Jean, Millie和Lucy,二戰時從事解密任務,曾經破解德軍密碼,早著先機,立下功勞。戰爭結束後,四人各奔東西。一晃眼九年後,倫敦發生連續殺人案,四名女孩的屍體先後被發現,蘇格蘭場相信四案有關連,卻對殺手身份茫無頭緒。此際Susan已成家,生下一兒一女。她從電台和報章報導中,發現兇手的行兇模式,急不及待把這發現透過丈夫的關係告訴警方,很可惜,她的估計錯誤,一無所獲。

    Susan好不沮喪。她想起曾合作無間的三位好姐妹,心想如得到她們幫忙,說不定能補救她錯過的訊息,揪出兇手。於是她出動去找另外三人。這幾個女生已展開各自的生活,很少聯絡,共通點是她們的生活並不如意—當時社會供女性一展所長的機會很少,戰後她們幾乎毫無用武之地,不過混著日子。這四人各有所長:Susan擅長發掘模式、Millie對地理和空間有獨到靈感、Lucy最神奇,過目不忘,能處理龐大數據,Jean是以前的組長,最有機會取得警方的機密文件,供她們分析和調查。

    Susan找到其餘三人後,逐一游說,可是大家覺得她異想天開,警方出動那麼多人力物力都一無所獲,她們憑什麼偵破案件?Susan認為四人與其渾渾噩噩,何不發揮自己才華,做有意義的事?兇手在逃,她們或可阻止下一位女性受害。一開始Susan得不到其餘三人的支持,可是當第五名女性失蹤後,她們如同聽到良心呼喚,聚首一堂,攜手緝兇。四位「破譯女俠」終在齊心協力下找到線索,可惜…

    英劇通常很短,一季才三四集。這套The Bletchley Circle共兩季,加起來只有七集,吊人胃口。我喜歡看解謎的戲,這劇不但情節吸引,而且主張女性自強,鼓勵人應善用自己所長,不要埋沒天分,很有意思。我覺得這四個女生查案的故事充滿企業家精神:五十年代人們還未對女性的能力建立信心,例如在調查過程中Susan雖多番向警方提供線索,但得不到重視,既然現有制度無法提供答案,四人只好用自己的方法查下去。平時四人以讀書會作掩飾,卻被丈夫懷疑,Lucy甚至被家暴,可是她們遇上的挫折越大,越激發她們不服輸的精神,既要為受害人討為公道,更要為自己庸碌的生活發掘意義,make a dent in the universe。

    五十年過去,女性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只要你願意,沒有人可以因為性別阻止你在職場大放異采。即使相夫教子不用為生活打拼,一樣可以從興趣中發揮所長,過有意義的生活。

    世情紛擾,令人沮喪。看一套好戲,從中得到啟發,又可抖擻精神,重新出發。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誰是有錢人?

    瑞信研究院上月發表《全球財富報告》,指香港人的「平均財富」達382萬元,香港是僅次於瑞士的全球最富有經濟體。

    這則新聞並沒有引起很大的關注,我猜即使有留意它的人,也會在心裏翻白眼:關我咩事?的確,這382萬元並不是每個香港人擁有的財富,而是把整個香港的GDP除以人口的平均數,不代表什麼。難道地產商口袋裏的財富有我一份嗎?

    碰巧那天我回母校中文大學,看見師弟妹們貼滿牆壁的文宣(如圖),包括香港樓價全球最貴、港人工時全球最高等,反差的感覺更大。身處全球最富裕的城市,到底有幾多港人過著名符其實的富裕日子?如果有錢不代表富裕,哪怎樣才算?

    朋友傳給我一篇博客文章,叫「成為富人的不同方法」(Different Ways to be Rich in 2019),作者Ben Carlson是美國一位理財顧問,提倡用深入淺出的方法助人致富。他的文章頗具啟發性,特別有兩點。

    首先你對如何運用時間,有多大的自主權?一位開咖啡店的朋友說,他的年輕同事寧願每月少賺2,000元,也要爭取多兩天休假。Ben Carlson用自己的經驗說,當他每天通勤的時間由20分鐘減至只有5分鐘後,他覺得快樂「至少增加了9%」;他更引述研究指,一般人每多花20分鐘在通勤上,感覺猶如人工被扣19%。想像一下每天有多少港人由新界西或九龍來往港島上班,就可以感受有多少上班族賺到錢也不快樂。難怪越來越多人辭工當斜槓族(slash),因為擁有對時間的自主權比有錢更快樂。

    (相關舊文:千禧上班族不通勤不是夢

    其次是收入與支出的差距。月薪七萬算高薪族了吧?不過,如果你因為剛剛宣佈的寬按揭措施而置業,決定每月撥出三萬供樓,再加上給父母的家用、小孩的學費、養車和保險供款等,七除八扣下,大概所餘無幾。Ben Carlson認為,「富有」是指被動收入扣除支出(burn)後,仍感覺綽綽有餘,所以月入七萬的高薪族,未必及月入二萬而食住都靠父母的年青人感覺富有,或供滿樓僅靠退休金過日子的長者寫意。

    香港米貴,居大不易。未必人人都能從增加收入中成為富人,但爭取更大的時間自主權,或管理好支出又如何?

    ***

    本文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