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觸不到的她

    你有開啟語音助理(voice assistant)操作智能電話嗎?你的助理是「男」或「女」?我不習慣以聲音向智能裝置發出指令,總覺得很別扭,但未來可能不得不「屈服」,因為以聲音來和電腦互動將非常普遍。

    趨勢之一是智能揚聲器(smart speakers)市場漸漸龐大。Amazon在2016年推出Echo,附人工智能助理Alexa,冀以此不起眼的「揚聲器」進佔人工智能市場,當年僅百分之四美國家庭採用。但此奇招漸見成效,去年美國的智能揚聲器用家增長40%,逾6600萬人(即超過四分一人口),其中Amazon Echo佔61%,Google Home屈居其後,佔24%。眼見智能揚聲器得到市場接納,其他對手如蘋果、三星、傳統音響專家Bose、及百度等更蠢蠢欲動。

    其中以百度最為進取。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發表智能揚聲器全球第一季出貨量的估算,中國佔51%,超越美國的24%。這龐大的出貨量,使百度一出手便成為全球供應量第三,僅次於Amazon和Google。

    因為百度和中國市場的加入,相信不久將來智能揚聲器的普及將迅速上升。比它更早融入日常生活的,是安裝在各智能電話中的語音助理。按英國Juniper Research的調查,截至2018年年底全球共有25億「名」具人工智能的語音助理;估計到2023年,「人數」將達85億,和全球人口差不多。

    大家不妨猜一猜,這些「助理」的「性別」以何者為多?顯然是女性。蘋果的Siri和Amazon的Alexa都是女生名字,而它們在智能電話和智能揚聲器中都佔主要市場。大部份語音助理的設定為女聲,唯Google有刻意把語音助理的聲音調至中性。有這樣的結果毫不出奇:80%人工智能的研發者都是男性(其中尤以來自較優渥背景的白人為主)。在研發人工智能的科企巨頭中,Facebook的女工程師佔15%,Google更只有10%。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月前發表報告,指以女聲為主的語音助理加劇不利女性的性別定型,而隨智能揚聲器和語音助理的普及,這現象將更趨明顯。一班語音學家和技術專才針對這種性別定型,混合了廿多把聲音(來自男、女、跨性別人士等),「調製」出一把中性的聲音Q,其聲音頻率為145Hz,是男人(80Hz)和女人(220Hz)之間。不知將有多少語音助理採用這把代表包容和進步的「第三性」聲音?

    相關舊文:入得廚房出得廳堂

    “當語音助理的能力越來越高,其互動的模式越來越個人化,所引起的將不止私隱問題(美國調查一宗謀殺案時,曾要求Amazon提供屋主Echo聆聽所得,但被Amazon拒絕)。我看過美國一位女工程師在網上分享,說當她聽見男友在家中與「Alexa」對話時,感到很不安,但解釋不到那是妒忌或其他。有朝一日,像電影《觸不到的她》(Her)中男人愛上虛擬女助理的橋段,也許很平常。”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不信權威的世代

    六月我大部份時間不在香港。回來後與朋友討論、翻看傳媒報導與分析等,想多了解這個月因反對修訂《逃犯條例》而觸發的連串社會運動。

    6月9日和16日兩場過百萬人參與的遊行、12日發生在金鐘的警民衝突、17日的佔領政總、21日的包圍警總等,這些抗爭有兩大鮮明特點:一,參與者以年輕人為主;二,參與者高度採用通訊軟件Telegram和討論區「連登」,對科技運用得心應手。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與其他學者,多次在現場作民調。他6月29日於北角保壘街Brew Note咖啡店舉行的「文化沙龍」上,就「無大台 理解抗爭新世代」為題演講,分享部份民調結果。我以下引述蕭雲在其臉書上紀錄的數字:

    在 9/6(遊行),22 歲或以下的年輕人佔 26.3%;30 歲或以下的年輕人佔 44.5%。

    在 16/6(遊行),22 歲或以下的年輕人佔 30.8%;30 歲或以下的年輕人佔 57.1%。

    在 17/6(佔領政總),22 歲或以下的年輕人佔 49.1%;30 歲或以下的年輕人佔 81.4%。

    在 21/6(包圍警總),22 歲或以下的年輕人佔 63.9%;30 歲或以下的年輕人佔 91.7%。

    兩場遊行中,卅歲或以下的年輕人佔一半左右;到包圍政總和警總時,他們是抗爭的中堅,佔八至九成。

    年輕的抗爭者利用Telegram和「連登」收發訊息和動員,令這些運動前所未有地「去中心化」,即沒有明顯的領導或代表,而每個人都有份參與和推進運動。李立峯稱之為「無大台」,有評論形容這是「Be water」(上善若水)。這種非常靈活的抗爭形態令參與者的投入度更高,而執法者則難以對他們「一網成擒」。

    從管治者的角度看,這些憤怒的抗爭者令人很頭痛,因為他們不服從權威,難以駕馭;但從另一角度看,年輕人們只要受熱情驅使,可以成為社會推陳出新的強大動力,非不得已,才上街抗爭。管治者們能好好聆聽年輕人的心聲、社會能給他們希望與機會嗎?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士多」關公事件

    兩週前,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的大規模遊行正進行得沸沸揚揚,初創「士多」Ztore卻在這節骨眼上鬧了一場公關災難,致其臉書專頁的粉絲數目FB Page Like在短短一兩天內急跌近35,000,至230,000左右(見下圖)。我這段時間剛好外遊,未及即時分析,不過慢有慢的好處,待塵埃落定再檢視,看還有多少公關經驗值得一書。

    士多Ztore專頁粉絲數目變化。Fanpage Karma截圖

    「士多」三位創辦人之一凌俊傑(Clarence Ling)6月12號晚上11:20在自己的臉書平台上發表了一段撐修例的言論,指「修例,其實係冇問題嘅」。不久原帖被截圖並轉載至討論區和其他臉書平台,在反修例的背景下如火乘風勢迅速蔓延。網民紛到「士多」專頁留言抗議,同時其粉絲數目不斷下跌。6月14號早上七時,「士多」以「你老闆,我唔同意喎」出帖回應,卻招致更大反彈(見下圖),「比嬲」者眾。十天過去,「士多」再無新帖,風波暫歇。

    「士多」最近兩則臉書專頁帖子的互動數據。Fanpage Karma截圖

    我認為「士多」惹來的這場公關風波,有三大致命傷:

    1. 低估影響力。「士多」的曝光率雖不及競爭對手「HKTV Mall」及其創辦人王維基,但品牌自2015年起經營至今,已累積一定知名度,創辦人亦接受過傳媒訪問,屬半個公眾人物,其一言一行具新聞價值,並非nobody。只要小有名氣,就比常人有更大的影響力,但「出事」者往往一時不察,缺乏這份自覺。
    2. 誤判形勢。在新聞學裏,「時效性」是新聞價值的重要指標之一。如果時勢配合,比如說當中美貿易戰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那再小規模的企業都有機會成為反映貿戰影響的新聞案例,反之則扭盡六壬亦未必引起記者關注。「士多」在反修例進行得最白熱化時「自爆」,當然一石激起千重浪。
    3. 錯過黃金時機。解決公關危機貴乎快,傳統公關有所謂回應危機的「黃金24小時」,社交平台的黃金時間更短至僅幾小時。「你老闆」帖子本身做得頗聰明,有心思有計算,可惜在危機發酵了整整兩個晚上後才出現,其時一面倒的批評已然形成,難力挽狂瀾,反而成為新的燃料。

    這場危機怎麼拆?難拆。品牌形像也有balance sheet(損益表),若平時有「儲蓄」習慣,一旦出現「虧損」,本錢厚的可以捱過去,伺機東山再起。如年多前我曾和一家市值很大的初創合作,他們也在臉書專頁平白惹了一場風波,但團隊在危機剛萌芽時有所察覺,迅速動員支持者自發留言,結果幾小時之內成功扳回局面,揑一把汗。正是「養兵千日,用在一朝」。「士多」情況則剛好相反,平日以「本土」形像作招徠,吸引了一批支持者,但這次創辦人卻被人覺得言行不一,難免教一些支持者感到受騙、繼而倒戈。

    另一招是不拆,沉住氣捱埋佢。若有一天「士多」慶祝成立100週年,那今天這場小風波,又何足掛齒。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