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才倪匡

    著名作家倪匡月初病逝,教許多讀者依依不捨。他雖受正規教育不多,然而想像力豐富、創作力驚人,有本事連續多年日寫二萬字,自言是「自有人類以來漢字寫得最多的人」,也是香港少數靠筆耕致富的人。倪匡認為自己的才華乃天賦,用完「上帝的配額」後便封筆,從此快意人間,瀟灑生活。

    倪匡毫無疑問是天才,他狂放不羈的作風也符合我們對天才的想像。倪匡曾說過,「人類之所以有進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這令我思考,推動社會進步的,究竟源自反叛抑或天分?

    (相關舊文:高IQ = 高成就?

    耶魯大學音樂系教授Craig Wright為此著書立說。他2020年出版的The Hidden Habits of Genius帶讀者穿越古今,一窺許多偉大天才如達文西、莫札特、畢加索、愛因斯坦等人的生活,內容豐富多采,遠超一般非小說。我猜大家最想知道的是,怎樣才算天才?神童等於天才嗎?

    (相關舊文:天才與創業

    首先教授一錘定音,指神童不等於天才。神童也許具備一些與生俱來的天賦,如下棋、音樂、游泳或數學,但這只是「早熟」,顯示其年紀輕輕就能做到一些成人才懂的事,若他們在十七八歲前仍無法發揮出自己的創作力,則「有效期」後便與常人無異,並非天才的料。因此許多「小時了了」的神童最終沒成為天才,而許多天才小時候也不見得是神童。

    那為什麼莫札特是天才?他不是神童嗎?莫札特的天才不僅限於他才幾歲就能熟記樂譜和擅於彈奏,更在於他彷彿有取之不竭的創作靈感,一生都在創作。而且莫札特和倪匡一樣,不但產量豐富,而且速度也快,一個晚上就能寫好一份樂曲,連琴鍵都不用碰,旋律如在腦海中渾然天成。

    這樣說來,天才必然來自天賦,和中彩票一樣全靠運氣?對此教授也不盡同意。他對天才下的定義是,除擁過人天賦外,其作品需對社會有重大影響,並能跨越文化界限,歷久不衰。一位天才若要起到改朝換代的影響力,則單靠聰明遠遠不夠,必須有持續不懈的努力才行。像愛恩斯坦,他固然聰明,在26歲「大奇跡年」一口氣發表了三篇曠古爍今的論文,但他並沒有就此停步,而是持續思考、優化他的「廣義相對論」,以至後來的量子力學。達文西也是如此,這位偉大的天才畫家直到晚年仍每天孜孜學習,沒一刻不在觀察與研究。

    (相關舊文:尋找自己的火花

    除努力、好奇心豐富外,天才也常展現愛打破常規的反叛,不是聽話的「乖寶寶」,這和倪匡形容的一樣。不說遠的,近年最有代表性的天才人物如Steve Jobs、Elon Musk和Mark Zuckerberg等,都是喜破舊立新的表表者。正因為他們無法從「常設」的工作中找到滿足感,才會自行開創出新天地,並成為當今最有影響力的人。

    (相關舊文:來自愛爾蘭的天才兄弟

    天才固然是祝福,但若背負「改善人類福𧘲」的重擔,日子想必過得不容易。我們喜愛倪匡,大概除因他才華橫溢外,更見難得的豪邁豁達。香港得此天才,是我們的福氣。

    ***

    本文分上下篇,在上周五及今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創業維艱

    我一個好朋友創業逾十年,經歷過種種高低起伏。他第一家公司,曾打入美國的著名初創加速器、籌到不少錢、成為傳媒寵兒,但也曾因過度擴張而迫不得已緊縮人手。把第一家公司賣盤後,他令第二家公司成功上市,並在web3大行其道時推陳出新,緊貼元宇宙潮流,吸引風投倒過來向他獻媚,欲分一杯羹。但風光背後,是不為人道的巨大壓力。

    我知道朋友向有閱讀習慣,那天見面時便提到:「不如抽空重看Ben Horowitz寫的The Hard Things About Hard Things吧,第四章有幾頁講『Struggle』(掙扎),對今天的你應該頗有啟發。」

    (相關舊文:創業者的血淚汗CEO的快樂指數

    Ben Horowitz是矽谷明星級風投Andreessen Horowitz (a16z) 的合夥人,也是創業者們最尊敬的前輩之一。例如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當年因俄羅斯利用社交平台介入美國2016年總統大選受牽連、焦頭爛額之際,也靠閱讀Ben Horowitz另一本書What You Do is Who You Are而得到啟發,找到重整旗鼓的方向。Ben Horowitz有這種能耐,因為他在多年創業與經營的生涯中,關關難過關關過,淬練出不少智慧。

    (相關舊文:亂世領袖vs盛世領袖普京與Facebook的恩怨情仇

    Ben Horowitz1990年以程式員的身份出道,95年加入Marc Andreessen創辦的瀏覽器公司Netscape(網景),是第一代互聯網人。98年將Netscape賣盤給AOL後,他99年和Andreessen創立新公司Loudcloud,為其他互聯網公司提供雲端服務。憑Netscape的成功往績配合科網熱潮,Loudcloud一起步便快似火箭,勢不可擋,想請誰請誰,想拿誰的錢拿誰的錢,但極樂日子沒過幾天,就遇上科網泡沫爆破,市場、資金、生意…全被瞬間冰封,大量客戶倒閉,公司亦陷破產邊緣,逼不得已在2001年進行上市計劃,冀籌募資金週轉。

    好不容易在寒冬中拉扯上市後,還未喘過氣來便遇上911恐襲,市場危如壘卵,他們只得將Loudcloud的業務100%賣給對手,只留下一小隊精兵將公司轉型為軟件服務Opsware,維持上市地位。在最窘的時候,Opsware的股價只有0.35美元,邁向被除牌邊緣,Horowitz唯有再以不懈努力開發產品和拉投資,90天限期內硬把股價站穩在1美元以上。捱到2007年,Horowitz終將Opsware賣予HP脫手,當時股價為14.25美元。2009年,Horowitz告別十載創業/經營者生涯,與Andreessen再度合夥,成立a16z,轉型為風投至今。

    Horowitz之所以在創業者心目中享有祟高地位,因為創業中可以遇到的困難,他幾乎全經歷過,而每次都咬緊牙關挺過去,沒被擊倒。在Struggle這一短短的章節中,Horowitz便以Steve Jobs和Mark Zuckerberg為例,說「垂死掙扎」是每個CEO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個CEO能否成為偉人的最佳試練。

    The Hard Things About Hard Things並非新書,很多創業者都像我朋友般一早讀過,但未有相關經歷時,智慧之言也不過是紙上談兵。今時今日朋友身在局中,旁人未必理解他的困難,但Horowitz這種創業老兵的話卻有機會發揮作用,助他從迷霧中領悟到出路來。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是初創在融資時最濫用的詞語之一,不管他們做的是服務配對抑或社交平台,都愛向投資者吹噓自己的產品能產生「網絡效應」,請君有買趁早。事實上,投資者也的確對有「網絡效應」的產品趨之若鶩,如果那是真的話。究竟「網絡效應」是什麼?為什麼有這樣的魔力?

    (相關舊文:投資者投的是什麼?

    矽谷知名風投a16z的合夥人Andrew Chen,利用COVID-19肆虐下封城的契機,寫下新書The Cold Start Problem,專門探討「網絡效應」這個令人著迷的字。本書好看之處是作者一邊講理論,一邊輔以大量著名初創的例子作說明,讓我們得以一窺Uber、Slack、Tinder、LinkedIn等成功發揮「網絡效應」的表表者,如何在草創階段利用它急速成長,到成一方之霸後,又如何將之轉化為強大的「護城河」(moat),以保屹立不倒。

    (相關舊文:做有護城河的生意

    所謂有「網絡效應」的產品,是指產品越多人用、用家與用家之間的連繫越多、其價值便越高。例如Facebook,越多人使用這個平台,平台的內容就越有吸引力,越令人流連忘返;又如Uber,越多司機加入,越能提供即時服務,就越能吸引用家。優秀的網絡效應,在社交平台(如Facebook)、配對市場(如Uber)和內容平台(如YouTube)上都很常見。一旦網絡效應得以發揮,產品就能極速成長起來,否則就會舉步維艱。

    以網約平台Tinder為例。約會平台是最難做的產品之一,因為兩邊的「供應」都必須十分相似,才能有效配對:首先男女比例要相若,而且雙方的年齡、生活圈子、教育水平等,都得脗合,否則怎麼配對呢?更難的是,一旦配對成功,他們就會離開平台。用家減少,產品如何成長?想想也覺得頭痛吧。

    但Tinder的團隊找到一個好方法:在大學裏搞派對,出席者必須下載Tinder才能參加。因為派對針對大學生,所以參加者的年齡、生活圈子、教育水平都很接近,他們一加入,便一舉突破網約平台的種種挑戰,馬上令平台熱鬧起來。據書中透露,在第一批Tinder用家中,高達95%每天使用它三小時!這個方法簡單又有效,於是團隊馬上在各大學裏複製此增長模式,一傳十、十傳百下,令Tinder普及如野火燎原。

    但Andrew指出,網絡效應發揮到一定程度,卻會產生反效果,令產品的增長下跌,達致飽和。為什麼?他以Uber為例,一開始時無網絡效應,用家想叫車時卻沒司機在附近、等候時間長,體驗必然差;但當大量司機在線,一開App等都不用等就有司機在門口催促,那一樣令用家不爽。所以為提供最好的服務,Uber要把等候時間調到約五分鐘之內,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並長期維持這水平。只要Uber把這平衡做好,網絡效應就能成為Uber的護城河,把潛在競爭對手拒諸門外,因為任何人想重新建立一個有網絡效應的召車平台都太難了。

    Andrew把網絡效應有系統地細分為The Cold Start Problem、Tipping Point、Escape Velocity、Hitting the Ceiling和The Moat五個階段,又利用自己投資人的身份,訪問許多初創創辦人產品成長期的故事,作為每個階段的案例,令此書比一般教科書有趣。如果你也想好好利用網絡效應推廣自己的產品,一讀此書,該有不錯的啟發。

    ***

    本文分上下兩集,於上周五及今天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