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氣作為一種槓桿

    上次提到我為貿發局的「創業日」擔任主持,與「名人創業家」廖碧兒和方力申對談。他倆都是名人,想當然名氣對招徠客戶大有幫助吧,但方力申提到名氣帶來的反面效果,也令我深思。

    (相關舊文:名人也創業

    他說自己開設游泳學校,若有丁點不好的消息,比如說收到投訴之類,對別的泳校來說可能是件雞毛蒜皮的事,但一旦貼上了「方力申」的標籤,就有可能變成一件負面新聞而被公諸於世。

    我當下就回應道,名氣是公眾人物最大的資產asset,也是最大的槓桿leverage。在沒新聞可寫的時候,一則不足為道的消息,也可以因為被「方力申」的名氣放大而足以填補一下版位,吸引一些讀者眼球。知名度有時就會帶來這樣的反效果。

    這句「名氣是最大的槓桿」並非預設台語,而是我因為方力申的描述而聯想到Naval Ravikant提到的三種槓桿,並衝口而出。Naval說財富不能靠「出售」時間獲得,必須利用槓桿效應放大回報:人力labour、資本capital或作品media。人力是最早出現的槓桿,農業社會就有了,地主靠僱用佃農增加產能;資本的槓桿效應在金融市場發揮得淋漓盡致;至於作品,則成為互聯網年代最值錢的槓桿,為無數軟件公司帶來一本萬利。Naval Ravikant沒提過名氣的槓桿效應,但在今時今日,名氣的槓桿效應已變得前所未有地「可見」。

    (相關舊文:一個支點、百倍槓桿

    和人力或資本一樣,名氣也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槓桿。一直以來商人就十分重視名氣、名譽對生意帶來的影響;自上世紀開始,廣告就把名人效應充分發揮在營銷上;到今天的網紅年代,名氣的槓桿更隨社交媒體上的追隨者數量而顯得更具體。我在自己的社交平台貼一張貓相,最多也不過吸引幾十個讚好;9GAG貼一張貓的meme圖,卻可落入成千上萬人的眼球,並帶來可觀的廣告收入。名氣的槓桿效果從未如此實在。

    (相關舊文:淘寶直播女皇薇婭

    而在創科界,把名氣此槓桿運用得最揮灑自如的,我想到兩個人。一個是Elon Musk,他在Twitter上一個emoji就足以撼動BTC幣價,深明名氣為他帶來的無邊力量;另一人就是Theranos的Elizabeth Holmes:她不斷槓桿身邊的關係,一步步把官商巨賈收為己用,又藉《華爾街日報》、《Forbes》等知名媒體訪問,令子虛烏有的產品也能收割風投的巨額投資。論最懂槓桿名氣、化虛名為實利者,莫此為甚。

    (相關舊文:《惡血》最終章離奇過小說

    Naval描述的三種致富槓桿:人力、資本、作品,分別只是槓桿效果的大小,最差不過是付出與回報一比一;但名氣這種槓桿,卻兼有正面及負面效果,最差的情況可以是血本無歸。方力申在對談中形容的「小事化大」就是一種負面槓桿;Elizabeth Holmes若不是把名氣槓桿到極致、吹爆巨大泡沫,她也不致賠上自己創辦的Theranos、惹來官司纏身。名氣是一種槓桿,一種既強大又危險的槓桿。

    註:相片取自方力申的臉書專頁

    ***

    本文同日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刊

  • 《惡血》最終章

    2015年今天(10月15日),兩度獲普立茲獎的《華爾街日報》調查記者John Carreyrou,向當時矽谷最炙手可熱的初創Theranos投下震撼彈,指其向投資者及公眾聲稱的血液檢測產品和保健願景,全屬子虛烏有,是創辦人Elizabeth Holmes妄顧後果的誇誇其談。報導掀起拉倒Theranos的序幕,不久之後,這家市值一度高達90億美元的初創迅速崩塌,創辦人先後被美國證監(SEC)及聯邦法院盯上,還要面臨一旦罪成最高監禁二十年的審訊。

    Elizabeth Holmes有關12項欺詐罪(wire fraud) 的審訊已在今年8月31日展開,預計需時三個月,陪審團由7男5女組成,均聲稱沒有看過John Carreyrou揭發此案的書Bad Blood或有關Theranos的任何報導。趁此案開審,關鍵人物John Carreyrou也製作了一系列Podcast節目,題為「《惡血》最終章」(Blood Bad The Final Chapter),除跟進審訊過程外,亦為此案由被踢爆至今六年的發展作補白,並透過訪談相關人物作多方面評論。節目水準甚高,值得捧場。

    Theranos這宗矽谷近年最大騙案的規模誇張得離譜,而Elizabeth Holmes的性格及經歷亦甚傳奇,究竟她的近況如何?

    這位金髮碧眼女郎19歲創辦Theranos,一度被捧為矽谷最偉大的超新星,謊言被揭穿後可謂惡名昭彰。但能夠騙下眾多著名投資者數以十億美元注資的,畢竟絕非等閒之輩。她2018年先過一關,與SEC就其欺詐投資者的指控達成和解,支付50萬美元了事;在面臨審訊前,Elizabeth Holmes先與一同被控的男友Sunny Balwani分手(還指控對方性侵及操控自己,試圖為洗脫罪嫌舖路)、再下嫁比她小8歲的酒店集團繼承人Billy Evans(據說此富家子為她深深著迷)、並且在審訊前一個月誕下兒子(審訊並因她懷孕而被推遲)。

    看到這裏,相信你也和許多旁觀者一樣感到深深不忿:一個「擘大眼講大話」、欺詐投資者巨款、置病人生死於不顧的人,居然還能享受自由、財富與美滿家庭?世道竟如此不公?兩個月後審訊結束,便知分曉。無論如何,像John Carreyrou與一眾告密者般具正義感的人,一定對她窮追不捨。

    相關舊文:離奇過小說金髮美人成魔之路矽谷超新星的殞落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矽谷超新星的殞落

    善於操弄別人似乎是Theranos創辦人Elizabeth Holmes與生俱來的能力。首先她憑自己的魅力、對理想的堅持、反覆強調的初心,打動了許多大人物頑石點頭,為她背書。最早加入Theranos董事區的,是其德高望重的史丹福教授Channing Robertson,而最關鍵的董事局成員則為前國務卿George Shultz,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

    對員工,她則實施高壓管理,以恐嚇、監控、保密協議等手段,嚴禁他們向外界提出有關Theranos的一切;對實驗室運作或研究工作提出疑問的員工,不是受不了良心責備自行離職,就是在被保安的押解下遭即時解僱,辦公室內外一直風聲鶴唳。

    至於對投資者和合作夥伴,她則掌握了他們「怕執輸」(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理,一方面以魅力爭取他們的信任,另一方面擺出「有買趁早」的姿態,令投資者或合作方為免被對手搶佔先機而急急落疊。

    就是這樣,創業十五年來Elizabeth Holmes一直憑她的魅力取得重要人物對她的信任,打遏一切異見者。然而猛人的支持,卻令她越來越脫離現實,益發沉醉在自己的想像中。Theranos的泡沫越吹越大,產品開發卻毫無進展,檢測讀數完全不可信,到它不得不面世的一刻,Elizabeth Holmes索性把謊話進行到底,以媒體塑造出來的完美形像為產品開路,並不惜一切掃除講真話的人,置病人的生死於不顧。一個少懷大志,銳意改善病人福祉的人,卻在名利的誘惑下,一意孤行、忘記初心,走上成魔之路。

    執筆之際,Theranos的一切業務已告中止;籌回來的四億美元資金,結果大部份不是用在開發產品上,而是繳交律師費和罰款(一間初創竟花鉅款聘用全美最貴的律師行,這點已很令人起疑);那些因為向監管機構和傳媒揭發真相而被施壓、恫嚇的員工,終於得到平反,並舒一口氣(包括George Shultz的孫子;如果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支撐他,這位年輕人很可能受不住壓力而退縮)。Elizabeth Holmes正面臨刑事檢控,但有傳媒預計,她將一如以往,向陪審團施展她的魔法,圖擺脫窂獄之災。

    以Elizabeth Holmes不服輸的性格,只要一天不蓋棺定論,她都會反擊到底。望著她深邃的藍眼睛,我很懷疑,對自己罔顧病人安危、推出不成熟的抽血技術,她可曾有過悔意?

    ***

    相關文章:離奇過小說金髮美人成魔之路

    其他文章:

    宋漢生-越呃越大矽谷獨產嘅世界級枯枝

    ***

    本文10月19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