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氣作為一種槓桿

    上次提到我為貿發局的「創業日」擔任主持,與「名人創業家」廖碧兒和方力申對談。他倆都是名人,想當然名氣對招徠客戶大有幫助吧,但方力申提到名氣帶來的反面效果,也令我深思。

    (相關舊文:名人也創業

    他說自己開設游泳學校,若有丁點不好的消息,比如說收到投訴之類,對別的泳校來說可能是件雞毛蒜皮的事,但一旦貼上了「方力申」的標籤,就有可能變成一件負面新聞而被公諸於世。

    我當下就回應道,名氣是公眾人物最大的資產asset,也是最大的槓桿leverage。在沒新聞可寫的時候,一則不足為道的消息,也可以因為被「方力申」的名氣放大而足以填補一下版位,吸引一些讀者眼球。知名度有時就會帶來這樣的反效果。

    這句「名氣是最大的槓桿」並非預設台語,而是我因為方力申的描述而聯想到Naval Ravikant提到的三種槓桿,並衝口而出。Naval說財富不能靠「出售」時間獲得,必須利用槓桿效應放大回報:人力labour、資本capital或作品media。人力是最早出現的槓桿,農業社會就有了,地主靠僱用佃農增加產能;資本的槓桿效應在金融市場發揮得淋漓盡致;至於作品,則成為互聯網年代最值錢的槓桿,為無數軟件公司帶來一本萬利。Naval Ravikant沒提過名氣的槓桿效應,但在今時今日,名氣的槓桿效應已變得前所未有地「可見」。

    (相關舊文:一個支點、百倍槓桿

    和人力或資本一樣,名氣也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槓桿。一直以來商人就十分重視名氣、名譽對生意帶來的影響;自上世紀開始,廣告就把名人效應充分發揮在營銷上;到今天的網紅年代,名氣的槓桿更隨社交媒體上的追隨者數量而顯得更具體。我在自己的社交平台貼一張貓相,最多也不過吸引幾十個讚好;9GAG貼一張貓的meme圖,卻可落入成千上萬人的眼球,並帶來可觀的廣告收入。名氣的槓桿效果從未如此實在。

    (相關舊文:淘寶直播女皇薇婭

    而在創科界,把名氣此槓桿運用得最揮灑自如的,我想到兩個人。一個是Elon Musk,他在Twitter上一個emoji就足以撼動BTC幣價,深明名氣為他帶來的無邊力量;另一人就是Theranos的Elizabeth Holmes:她不斷槓桿身邊的關係,一步步把官商巨賈收為己用,又藉《華爾街日報》、《Forbes》等知名媒體訪問,令子虛烏有的產品也能收割風投的巨額投資。論最懂槓桿名氣、化虛名為實利者,莫此為甚。

    (相關舊文:《惡血》最終章離奇過小說

    Naval描述的三種致富槓桿:人力、資本、作品,分別只是槓桿效果的大小,最差不過是付出與回報一比一;但名氣這種槓桿,卻兼有正面及負面效果,最差的情況可以是血本無歸。方力申在對談中形容的「小事化大」就是一種負面槓桿;Elizabeth Holmes若不是把名氣槓桿到極致、吹爆巨大泡沫,她也不致賠上自己創辦的Theranos、惹來官司纏身。名氣是一種槓桿,一種既強大又危險的槓桿。

    註:相片取自方力申的臉書專頁

    ***

    本文同日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刊

  • 創業的短跑和長跑

    剛過去的內地「雙十一」電商購物節,雖然在監管陰霾下氣氛大不如前,但兩大電商平台京東與阿里巴巴,仍創出亮眼的銷售成績:由10日晚上八點至11日下午兩點,京東的下單總額突破3,114億元人民幣;而阿里巴巴旗下天貓則公佈由11月1日起計,截至11日零晨12:45,有382個品牌成交額逾1億元。一年一度的「雙十一」總能在極短時間內製造數以百億計的銷售額,刷新電商紀錄,並帶動領先的電商平台創出股價新高。

    (相關舊文:淘寶直播女王薇婭

    有趣的是,在西方稱霸的電商平台Amazon卻從不來這套。其創辦人Jeff Bezos以長期不理股價走勢、不派息見稱,他還斥巨資建立了一個「萬年鐘」,指針僅每年跳動一次,揭示他不爭朝夕、只著眼千秋功業的超長線思考模式。而近年財富和Jeff Bezos叮噹碼頭、與之「爭到上太空」的Elon Musk,恰巧也是長線思維的佼佼者(詳見下文)。

    (相關舊文:Elon Musk: 小男孩的夢想成真世界首富金句

    當我無意間把中西電商平台這樣作出比較,不期然便看出趣味來。如果創業等同運動比賽,那京東、阿里都是世界級短跑王,而Amazon和Tesla則以成為馬拉松冠軍為目標。絕大多數初創,都是短跑好手,融一筆大錢、衝刺一輪;再融資、再衝刺,總之以速度換成長,以上市為目標。上市後,更是每季、每半年、每年為業績和股價發力。然而這種「只要眼前路,沒有身後身」的文化,卻往往令企業缺乏建立萬世基業的長線思維,甚至埋下失敗的種子。說到這裏,不如讓我寫個看似不相干的歷史故事,看看對大家可有啟發。

    故事取材自張宏傑的書《先齊家 再治國:曾國藩的理家術》,主人翁有三位:曾國藩、李鴻章、曾國荃。後世將曾國藩與李鴻章並列為「晚清四大名臣」(其餘二人為左宗棠、張之洞),大家對他們應不感陌生,其中李鴻章出道較曾國藩晚,也曾擔任後者的下屬;曾國荃則是曾國藩的九弟,也是曾家眾兄弟中資質較佳的一位,深得曾國藩提攜。

    李鴻章和曾國荃年齡相仿,如果他們都屬曾國藩麾下的management trainees,那曾國荃因為得到兄長的偏幫,可謂「贏在起跑線」,但後世皆知李鴻章成就比曾國荃高,原因是什麼?作者認為,李鴻章在上海對役太平天國一仗中收穫極大,對他後來崛起政壇發揮了關鍵作用;而上海一戰,本來是屬於曾國荃的。

    時為咸豐十一年(1861年),曾國荃攻下安慶後,準備向「天京」即南京進發,一心攻破太平天國的首都,建立首功。但太平天國突然進佔上海,上海士紳們唯有向曾國藩求援。當時上海已開埠,十分繁華,為誘曾國藩出師,上海士紳們提出每月可捐十萬兩銀接濟湘軍,解決曾的軍餉問題。曾國藩心動了,也看出上海因資源充沛,仗不難打,還是大好的立功機會,就想派弟弟曾國荃領軍救援、幕僚李鴻章任其助手。可是曾國荃眼中只有南京,一再推辭,而當時38歲的李鴻章已在曾國藩身邊多年,苦無獨立發展空間,便趁此機會主動請纓出征。

    事後證明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判斷都正確,可是曾國荃卻錯失了大好機會。李鴻章到了上海後,果然收穫巨大財源,還得到大量外國先進武器,更因此開啟了他和西方世界接觸之端,奠下洋務之路。至於放棄上海的曾國荃,則因「天京」一仗實在太艱難,結果足足苦戰三年才將之攻下,後來所得之功名,不過與李鴻章相若。

    作者寫道,「執著於『天京』首功而看不到上海的特殊戰略意義,是曾國荃人生中的一大敗筆」。他還分析道,若置身天下大局觀之,李鴻章的眼界反映他的確是「當世一流人才」,而曾國荃則顯得「目光短淺」、「急於求成」了。曾國荃放棄上海、李鴻章獲得上海,此後二人一生事業,不再可同日而語。

    把這個歷史故事套用在今天的初創發展上,不知你作何感想?其實大部份人都是曾國荃,過份看重眼前的目標,無法看到較遠的未來,所以不能像李鴻章那樣,懂為更大的版圖舖路。用剛才提到的Tesla為例子,一般市場參與者都為那零點零幾秒速度費極大功夫,Tesla表面上也以速度取勝,但Elon Musk知道,當旗下電動車稱霸市場時,要長遠爭勝不能再靠那丁點速度的優勢,而是看司機能否隨時隨地找到可以充電的地方,所以他們一直為此默默耕耘,構建更多充電站。這不是一兩天就可以看到效果的功夫,但卻是建立萬世王朝的基石。

    「雙十一」那種天文數字般的營銷數字固然矚目,但隨之而來的退貨潮、衝動購物後造成的浪費等,卻也並非可持續之道。創業的短跑和長跑,你會怎麼選?

    本文分上下兩篇,在11月19及26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令你無敵的兩種能力

    不知不覺已寫了好幾篇關於矽谷創投名人Naval Ravikant的文章。他在Twitter上提問如何不靠運氣致富」引起激烈討論,還造就不少「金句」。我覺得他的「致富論」很有意思,還想再寫兩篇為大家介紹一下。今天且談什麼是令人「所有無敵」(unstoppable)的兩種能力,下次再寫一個更重要的概念:利用槓桿(leverages)致富。

    相關舊文:尋找自己的火花、如何不靠運氣致富

    好幾年前,我曾引用一位本地創業者的話,寫了一篇文章「Sales vs Engineers」

    所有Start-up founders皆可被分成兩種人--一種是扮Sales的Engineer,另一種是扮Engineer的Sales

    無獨有偶,Naval所講的兩種能力,與之可謂異曲同工:to build and to sell,建設與推銷。Naval的原話是:

    Learn to sell. Learn to build. If you can do both, you will be unstoppable.

    Naval Ravikant

    一般來說,成功初創的CEO要不是個頂尖的工程師(engineer),要不是個世界級的推銷員(sales);工程師懂「建設」(to build),推銷員能「推廣」(to sell)。我們所認識的大部份成功的科技公司,幾乎都由這兩種人組成的團隊包辦,Apple的Steve Jobs和Steve Wozniak、Microsoft的Bill Gates和Steve Ballmer,便是頂尖「工程師」和「推銷員」結合的表表者,它們都是當世傳奇,堪稱所向披靡,改寫歷史。以內地的科企來說,馬雲能吹,馬化騰能幹,他們分別以不同的世界級能力,把阿里巴巴和騰訊帶到國際舞台,殊不簡單。

    而在Naval Ravikant眼中,SpaceX和Tesla的創辦人Elon Musk更是「身兼兩職」的完美化身,所以他可謂當代最無敵的創始人。細想一下,有兩三位我十分欣賞的本地創始人,比一般的出色,他們也或多或少同時擁有這兩種能力。

    我們之前提過Naval講的「天分」(specific knowledge),每個人都總有一些傾向,有的比較擅長建設,有的比較善於推銷,真正擁有這兩種截然不同能力的極少。如何令自己unstoppable?通常有兩種途徑,一是找能力和你互補的人組成團隊,如剛才提到的Apple和Microsoft;二是在自己的基礎能力上,強化另一種能力,冀達攻無不克的境界。

    一般來說,從優秀的工程師「扮」成優秀的推銷員比較容易,因為編程能力需要較長時間培養,很難一蹴而就。但我發現香港的工程師,往往很抗拒推銷,而且也不大懂聘用推銷人才,不知這是否窒礙香港初創登上國際舞台的一個因素?反倒是擅於推銷的人往往頭腦靈活,如今學習編程如此普及,若有心學,或許他們更易化身工程師呢。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